老底子額上海餅乾

2019-05-07     看懂上海

現在上海的年輕人和老一輩講到餅乾是兩個概念。前者指的多是超市、便利店裡那些包裝精美、花頭精很多的餅乾,一般都不大會是單一口味的,要麼夾心,要麼混合堅果之類的東西;後者說的就是那幾個老上海一聽就懂的老廠家生產的產品,泰康、益明、沙利文,等等。如今反而是老牌子的餅乾難買,找到正宗口味的食品又成為一種時髦。

上海人喜歡吃哪些餅乾

老早,餅乾是作為零食的,是有點奢侈的食物,是在主食之外讓人有點期盼著調劑口味的東西。不像現在有鋪天蓋地、品種繁多的零嘴,餅乾就更多被當作點心,不到餓了又一時沒有吃頓正餐的時間不會想起來去吃。

1

梳打餅乾

上海人喜歡吃的餅乾里,梳打餅乾是最平常、最普遍會選擇的品種。基本以鹹味為主,多為正方形和長方形,有的表面還抹上細細的鹽。它是發酵過的,吃起來特別的酥鬆。又因加入了油,餅乾顯得油潤。平時吃梳打,多是當點心,感到口乾了,就喝茶水,有時候可以配一點適合墊墊肚子的湯羹,比如白木耳羹、赤豆湯之類。

另外梳打餅乾還有個用處,上海人家是歡喜做炸豬排的,炸豬排需要麵包粉,把它在豬排表面粘上一層,然後開炸。早些年,麵包粉不好買,於是家裡就土法炮製,把梳打餅乾碾得細碎,當作麵包粉。

2

萬年青

很多上海人家裡常年備有梳打和萬年青兩種餅乾,口味不同,一家人各取所需。

萬年青餅乾有「道道」:萬年青餅乾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蔥香味,這個蔥香味怎麼來的?洋蔥酥是關鍵。泰康的萬年青餅乾里配料之一,就是粉末狀的洋蔥酥和紐西蘭進口奶油,成本高、香味也濃。但很多其它餅乾為了壓縮成本,放的是洋蔥水和人造奶油麥淇淋。這些東西外行人很少注意,但口味上會有差別。所以,一些幾十年來被泰康「養刁」的食客,再也不肯屈就其它品牌了。

3

動物餅乾

生於上世紀50到70年代的上海孩子,大多數是吃過動物餅乾的,就連這一時期的北京孩子對它也印象深刻。有的人如今年近半百還記得當年它賣0.48元一斤,另收6兩糧票。這些做成動物形狀的餅乾,有牛、虎、兔、馬、羊、猴、雞、狗、豬,好象沒有龍、蛇、鼠,也沒有熊貓,最大的是大象,沒有鯨魚。

吃動物餅乾有意思的一點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有的人先吃有兩個以上相同的動物,當它們都成單之後,就拿到什麼吃什麼。有些女孩子會把喜愛的動物依依不捨地留到最後,有的則把自己的生肖屬相末了再送進肚子。

4

牛奶餅乾

牛奶餅乾是帶有牛奶味道的餅乾,不是全是奶做的。吃的時候經常用牛奶餅乾蘸牛奶吃,這種吃法是有技巧的。蘸的時間太短,等於沒蘸,咬上去還是滿嘴脆生生的。假如蘸過頭了,那浸濕的部分就會狼狽地掉到牛奶里。火候掌握得好,就可以出到一塊干中帶濕、奶味更濃的牛奶餅乾。

5

什錦餅乾

老早,食品店大鐵皮箱裡每種餅乾賣到最後總有剩餘,那些餅乾或不足顧客所需要的斤兩,或是破損壞了賣相,把它當處理品也沒生意。這難不倒螺螄殼裡做慣道場的上海人,把各種剩餘餅乾倒在一起,拼成一個新品種——什錦果。它如什錦糖,其實就是個大雜燴,是個花色最多的餅乾。不過什錦果里總有不愛吃的品種剩到最後,畢竟它是什七什八的不正宗,一般家裡也不會多買。

上海的老牌餅乾廠

泰康是在1914年定名,由青島人莊寶康創辦的「萬康南北貨號」和同鄉人徐詠春的「華德泰百貨食物號」合併,招牌從老店店名中各取一字。1926年,泰康「福字牌」餅乾紅罐在美國費城世博會上獲得罐頭食物類產品甲等大獎。

20世紀30年代的泰康食品公司

1927年,泰康公司將總部遷至上海,隨後買下了南京東路上的四層大樓。五年後,在小木橋路購地18畝建廠,並向英國培克公司購買當時最新的餅乾製造機,是中國最早引進的國際食品先進生產設備。

解放後成上海規模最大的餅乾生產企業,標識是只昂首報曉的金雞,牌子定「金雞」是取其諧音「經濟」,意為實惠。1956年,公私合營的泰康公司被一分為二,工廠劃歸上海市食品工業公司管理,南京路上的門市部則歸屬於上海市黃浦區茶糖業公司,定名為泰康食品商店。

泰康出產的餅乾罐頭

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泰康開發了蔥油味香、入口酥鬆的萬年青梳打和奶味十足的奶油梳打。70年代又推出蘑菇梳打和茄汁梳打。除了金雞牌梳打,早年的馬頭牌梳打也小有名氣,它是1933年由搬到上海的香港馬寶山股份有限公司在滬生產的。

沙涇港路250號創建的海寧洋行

說了泰康,再說說益明。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前身為1913年由美國商人海寧生創立的海寧洋行,1949年被收為國有後,改名為新華蛋品廠,1950年2月27日改名為華東工業部益民工業公司第一食品廠。現在光明收購了益明一廠。

海寧洋行攪蛋車間生產場景

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廠史展示館

這裡講一個關於益明四廠的冷知識,它是中國第一袋方便麵的誕生地。

方便麵在我國的發展始於1970年,中國第一袋方便麵"誕生"在上海益民食品四廠。

製造這方便麵的機器是中國自己製造的土設備,年產量僅20噸。進入20世紀80年代,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引進的100餘條生產線在全國迅速"開花"。到1989年,全國方便麵生產線已達280條,年生產能力達70萬噸。

老上海口中的沙利文,其實也是益明四廠。1922年創建的美商沙利文糖果餅乾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經銷糖果、餅乾、麵包等食品,1933年遷到新閘路1432號。1954年更名為上海益民食品四廠,壓縮餅乾原為上海益民食品四廠的軍工產品。

上世紀80年代益明四廠的包裝袋

1997年與益民七廠等部分重組為上海冠生園益民食品有限公司。另有上海沙利文食品有限公司也生產相關餅乾,屬光明集團。

廠原址對面的益明經營部

益民一廠原址位於虹口區的物華路上,現在是益民食品一廠歷史展示館,而馬路對面有一家門面特別樸素的益民經營部。

右側還能看到手寫的「上海益民一廠」的木牌

店堂內,只見很多紙板箱整整齊齊地放在桌上,餅乾的名稱和價格用馬克筆手書在上面。餅乾是散裝的,碼齊裝在塑料袋裡,像買菜一樣過秤。

這些散裝餅乾看上去不似現在超市裡賣的包裝好的那些,有明確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店主是個老人家了,說話也實在,「能放多久要看了,如果放在餅乾罐頭裡,在陰涼的地方不容易壞的」。

話說回來,壞不壞是一回事,好吃不好吃就是另一回事了。老人家建議不要多買,買回來儘快吃掉,「回潮」了就不好了。這店裡的餅乾總共有二十種,價格在每斤7-18元之間。

老上海的餅乾情結

對於那時大多數的上海人來說,泰康的萬年青蔥油餅乾、沙利文的杏元雞蛋餅乾、昌茂的雞蛋卷等等,都是難得一嘗的美味。直到上世紀90年代,益民一廠的華夫餅乾「邊角料」,還是人們爭相搶購的食品。每到冬天華夫餅乾出產的旺季,益民一廠門口天天都有人排隊買華夫餅乾的「邊角料」,並且得憑票購買。當時的「邊角料」大約是5元一斤,比成形的華夫餅乾便宜了近一半。

吳國隆16歲時自告奮勇去新疆「支邊」,待了15年,回到上海後在46歲那年的1992年,他時髦地「下海」,開了家紅玫瑰食品廠,後來開始賣老牌上海零食。

在吳國隆的童年記憶里,大白兔、牛軋糖還是「可求」的零食,餅乾完全是奢侈品。直到他去新疆,臨走時,母親才下了「血本」花了五毛六分錢,給他買了一斤當時也算挺貴的老蘇打餅乾,給他在火車上當乾糧。結果原本好幾天的口糧,因為饞,他只用了一晚上不到的時間就全吃完了。

當時市面上最有名的五家餅乾生產商為泰康、益明一廠、益明四廠、康元和茂昌。現在在吳國隆的店裡,大部分貨品都是這些老品牌,總體價格基本在10到20元一斤之間。其中,泰康的萬年青、沙利文的老蘇打餅乾、沙利文的杏元餅乾、益民一廠的巧克力威化是「點擊率」最高的產品,常常會缺貨。有時候萬年青餅乾換別的品牌代替,老顧客還會不樂意。

「吃光再來買!過半個月再來。」和益明經營部那位老人家說的話一樣,吳國隆也時常這樣提醒顧客,因為吃的東西放久了,對顧客來說不健康,回潮不好吃了老闆又要擔上惡名,這些食品的存放時間一般建議不要超過3個月。

讓他欣慰的是,現在不僅是老上海常來店裡買餅乾,年輕人也願意到這裡來體驗一下那「老底子」額上海風味。

(綜合:上海袁念琪博客、上觀新聞)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覺得好看

請點這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OKSCGwBmyVoG_1ZHC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