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樓市進化論

2019-10-10     大信陽樓市

城市的發展一直在向前,日新月異的變化也一直在顛覆著人們的想像,從步梯到電梯,從土樓到洋房,大多數人的一生中,總要經歷過一次搬家,奔向更好的生活。今年,是祖國70周年的華誕,盛大的閱兵看的激動人心,時代宏大的數字也許在我們心中沒有留下太多的感觸,但這70年來的點滴變化,凝成了我們眼前巨變的城市和國家。

1949年,建國初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房荒,房子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多數人都是沒有房子住的。「先生產,後生活」的理念,讓全民都處在一個蝸居時代,1950年,全國主要城市的人居面積為4.5㎡,相當於一個廁所的面積。蝸居持續了幾十年,1980年開始,對國家有貢獻的個人或者單位開始福利分房,16㎡大的一室一廳,在當時已經是條件很好的房子了。很多人記憶中的筒子樓,也是後來才有的事,一條長走廊串連著許多個單間,狀如筒子,故名「筒子樓」。雖然信陽沒有筒子樓,但是有單位福利房,很多80後都是住著單位房長大的,一個院裡的小夥伴父母基本都是同事。一組80年代的老照片,就能看到那時候信陽人的生活面貌。

80年代羊山老街

1978年9月,為了解決住房問題,城市住宅建設會議在北京召開。到了1979年,由政府出土地,外商出資金,中國的第一個商品房小區-東湖新村開工!有了這個先例和理論支持,1980年,深圳開始「土改」,從這一年開始,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土地市場化的大幕正式拉開,我們熟悉的房地產商悉數登場。其中比較早的,應該是1984年王石創建的萬科前身,當時卻做著和房產沒有關係的生意。大城市改革,信陽也在穩步發展,1975年信陽師範學院正式創立;1980年溮河公園正式開園、關橋開始建設......

80年代信陽火車站

1987年,深圳又乾了件大事--土拍,直接促進憲法修改,原來只能出租的土地,現在可以轉讓了。1988年末,萬科以2000萬的價格拍下了深圳威登別墅地塊,之後,世茂、萬達、金地這些房企陸續上車。房企多了,房價高了,最大的問題是買不起,海南的房價,只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從400元/㎡漲到7500元/㎡。1992-1996年,地產界迎來了房企誕生潮,60%的30強房企,都在這幾年創辦。1992年的碧桂園、藍光;1995年的綠城、1996年的榮盛、1997年的恆大地產,如今都在信陽有了項目,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多的TOP30入駐信陽。

1992年的溮河公園

1998年福利分房時代終結,商品房的時代來臨了,那些覺得單位有房而沒買商品房的人,瞬間傻眼了,地產商和炒房客,擁抱著黃金十年。溫州炒房團134個人坐火車去上海了一百多套房子;2005年深圳房價七千,兩年之後漲到一萬三;2008年金融危機,很多大房企帶頭降價;2009年之後,房價開始回穩,並且一直持續增長。信陽的羊山新區籌建於2003年,那個時候羊山的房價簡直便宜到沒朋友,曾經被人嫌棄偏遠的地方,現在也成了香餑餑,也許高新區會是下一個羊山,在質疑聲中騰飛。

羊山新區夜景

房價暴漲迎來了新一輪的調控,限購、限價、限貸等等政策在大城市組合出擊,樓市的熱潮開始蔓延到三四線城市,信陽也是其中之一。「農村包圍城市」的房企,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近十年,大多數城市的房價上漲2-3倍,有的城市房價翻了4倍。不可否認的是,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生活質量一直在提高。地產難以簡單定義,有人因為它發家致富,有人因為它負債纍纍。樓市的下一個十年會發生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有人用八個字概括了對樓市的憧憬:房住不炒,質量搞好。地產的故事,還在繼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HHIvG0BMH2_cNUgEB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