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拒收美軍高官「讚美」,聽懂「中國吹」背後的弦外之音

2019-11-01     長安觀察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不少美國高官是「中國黑」,常常不遺餘力抹黑中國。

但最近一場有關如何管控對中國的技術轉讓研討會上,美國國防部創新實驗小組主任麥可·布朗卻畫風突變地大讚起中國來,甚至給出了「中國在超高音速和人臉識別等高科技領域已經超越了美國」的判斷。

對此,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表示,在一些高科技領域中國的確取得進步,但是在看待自身發展程度這個問題上,中方的頭腦是清醒的,我們希望美方一些人不必妄自菲薄,但也別想捧殺中國。

拒收讚美,是「不近人情」嗎?非也。

事實上,就經驗來看,西方政客對中國的評價,往往話裡有話,我們必須聯繫各方面情況,聽懂弦外之音。就拿這位美軍高官來說,他提出中國在一些高科技領域超越美國的論斷,不是為了肯定中國,而是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中國科技「將對美國的國防產生影響,因此美國應該採取積極措施限制技術轉讓到中國。」

誠如吳謙大校所言,這種操作實有「捧殺」之嫌。黨的十九大以來,不少西方媒體化身「中國吹」,動輒以中心的版面位置、搶眼的字體顏色,配上「中國,強國崛起」「中國贏了」「中國已經是一號超級大國」之類的誇張說辭。

同時,亦不乏政客發出「讓中國成為國際秩序的主要仲裁者」等觀點。聯想他們能把「港獨」暴行美化成「亮麗的風景線」的日常操作,這些狠夸中國的論調,著實不能不讓人多想。

其實,不管外界的評價夾雜多少私貨,關鍵是我們自己要有清醒的判斷。一方面,中國的科技實力確實與日俱增。這一點,我們有目共睹,西方國家也有所體會。尤其是在其自身發展陷入相對低迷的情況下,優越感雖然還在,但胸中自信不足,因而看待中國崛起的目光非常複雜。

一方面,中國在核心技術上存在明顯短板,跟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別的不說,僅一個晶片就常常讓我們受制於人。外界輿論無視這些大讚中國,主要是為了鼓譟西方社會要警惕中國崛起,「防患於未然」。

近些年的國際環境,讓我們愈發清楚「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並非虛言。西方「貿易牌」「台灣牌」「南海牌」「香港牌」一張接著一張,「棒殺」「捧殺」輪番上陣,目的就是全方位牽制中國,從而抵消中國日益增長的地區和全球性影響。

因而,我們遇事必須冷靜、理性,不能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正如觀察者所言,對待「中國黑」「中國吹」等聲音的正確態度是把其看成鏡子——有些是平面鏡,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有些是哈哈鏡,我們大可一笑了之。

風風雨雨70年,新中國的成長之路始終伴著讚譽和詆毀。但一切成績,既不是靠別人的鮮花掌聲堆砌出來的,也不是因別人的曲解抹黑就能消弭的,關鍵是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發展定力。

可以想見,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與日俱增,未來還會引發更多國家的不適,到時候奇談怪論會更多。依照時間表和路線圖,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這才是最好的回應。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Dh-J24BMH2_cNUgCC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