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發布腎毒性中藥名單,雷公藤、關木通在其中,你有用過嗎

2019-12-02     奇妙的本草

「一年前吃中藥調理,二十天前仔細檢查出腎損傷,現確診為腎臟病二期。」拿著病例報告的小李,流下了懊悔的淚水。

原本僅是個簡單的頭暈、頭痛,誰知亂用中藥調理,最後落下了腎臟病。

類似小李的經歷,小草想很多人都曾經有過,不過這裡還是想提醒一句:中藥雖好,亂用中藥也會給腎臟帶來負擔,甚至是疾病畢竟是藥三分毒,中草藥有很多是帶有腎毒性的。

警惕:這些中草藥具有腎毒性

最近,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等學者團隊合作總結了具有腎毒性的中草藥,並將研究發表在《美國腎臟病學會臨床雜誌》上。

根據天津中醫藥大學整理的結果,以下這些中成藥均有腎毒性報道,以雷公藤和含馬兜鈴酸成分的藥物居多。[1]

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藥典》)列舉的內容,對腎臟有毒性的中藥一共有二十四種,其中又分為六大類,分別是:馬兜鈴酸類、含雷公藤類、烏頭鹼類、礦物類、雄黃類以及動物類。

除了以上這些研究之外,早在之前,美國伯恩斯醫學院等的研究人員研究檢索了PubMed資料庫1966-2016年共50年間中,同行評審期刊中與中草藥膳食補充劑及食物相關的腎毒性案例報道,並整理髮表於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雜誌上,小草為大家做出整理:

雖然少量的報道研究並不能充分證明該成分有腎毒性,但「空穴來風,必有其因。」大家還是謹慎一點為好。

劃重點:

雖說研究中這些中草藥具有一定的腎毒性,但並不是說只要使用了就會對腎臟造成損傷,只有在不合理使用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腎毒性,給腎臟帶來巨大的壓力,包括不在醫生的指導下注意使用的藥量、腎功能已經出現問題的人群依舊使用,都會受到腎毒性的影響。

很多人就很好奇,這些中草藥的腎毒性到底是怎麼來的?如果受到腎毒性的影響,會出現什麼樣的危害?

腎毒性的來源和危害

中草藥所謂的腎毒性主要來自兩種成分,一種是馬兜鈴酸,另一種是生物鹼。馬兜鈴、關木通和威靈仙等中草藥之所以具有腎毒性,正是因為含有馬兜鈴酸這種成分,這是一種致癌、致突變的腎毒性成分。生物鹼則是雷公藤、馬錢子、烏頭等中草藥中的組成成分,另外,中草藥中含有的黃酮類、糖苷等物質,也具有一定的腎毒性。

馬兜鈴酸的腎毒性主要表現在會引起腎臟出現慢性間質性的腎炎、腎間質出現纖維化,以此損傷腎臟的正常功能;黃酮類物質,如金松雙黃酮,則會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以及急性的間質性腎炎等腎臟病變;生物鹼的範圍則比較寬,譬如去甲麻黃鹼這種物質的腎毒性體現在會引起急性腎損傷和腎結石;而秋水仙鹼的腎毒性也是引起急性的腎損傷。

無論是哪種腎毒性成分,給腎臟帶來的危害都是非常大的,因而在服用中草藥時一定要記住四個字:「謹遵醫囑」!

當聽到中藥具有腎毒性時,很多人又開始擔心,雖然說西藥服用之後會有副作用,但不至於有腎毒性,是否中藥的腎毒性會比西藥嚴重呢?

中藥的腎毒性是否比西藥嚴重

根據各類文獻資料和研究的結果顯示,中藥的腎毒性並不會比西藥嚴重。

根據天壇醫院藥劑科的文獻統計,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藥物中,排名前六的都是西藥,中藥製劑僅僅排在第七名,這說明中藥的腎毒性沒有西藥的厲害。

除此之外,在2007年到2014年,因為藥物出現急性腎損傷的藥物,也是以喹諾酮類抗生素引起的最多,所有因為中草藥引起的急性腎損傷案例,加起來的比例也遠遠低於利尿劑和喹諾酮類抗生素,同樣證明了中藥雖有腎毒性,但不會比西藥嚴重。

雖然說這兩個統計都不是特別完整,但也足夠說明不需要擔心中藥的腎毒性更高。因此,在看待中草藥的腎毒性上,應該持著辯證的態度,不要一味地指責。

如何辯證看待中草藥的腎毒性

可以發現,最近幾年,關於中藥腎毒性的報道越來越多。實際上,出現這個情況的原因有幾方面。一是檢測技術提高,二是民眾意識提高,三是有關部門的管理力度提高,還有就是媒體的重視。因此,人們感覺中草藥的腎毒性報道越來越多。

但是,事實上,大部分的腎毒性都是因為患者不合理使用導致,譬如過量、長期地使用,或者是將中草藥不合理地搭配使用等,如果能夠合理使用,絕大部分中藥的腎毒性都能避免。因此,一定不能說風就是雨,這些具有腎毒性的藥物,能治病,自然也能傷害身體,關鍵是看你怎麼用。

總而言之,要避免中藥的腎毒性,靠的不是一味地拒絕,而是謹遵醫囑,合理使用!

參考資料:

[1]郭曉, 王萌, 朱彥,等. 中藥腎毒性機制研究現狀及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 中草藥, 2015, 46(23):3581-3591.

[2]楊霽雲. 藥物性腎損傷[J].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05, 20(7):387-39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DZtx24BMH2_cNUg2lz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