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一座城 共愛一個家】河馬泉新區加快打造精品綠化樣板景觀區域

2021-05-20     新疆網

原標題:【共有一座城 共愛一個家】河馬泉新區加快打造精品綠化樣板景觀區域

一街一景觀 一路一特色 ——河馬泉新區加快打造精品綠化樣板景觀區域

5月18日,經過綠化河馬泉新區已經呈現出了良好的景觀效果。

新疆網訊 五月,沿著河馬泉新區主幹道秋實路行進,道路兩旁的彩葉樹、喬灌木愈發蔥鬱,一路上映入眼帘的斑斕色彩不斷延續著景色的變換……

作為烏魯木齊市八大片區之一的河馬泉新區圍繞高品質生態區規劃建設標準,立足「一街一景觀、一路一特色」,通過定製綠化方式打造「春花夏蔭秋色冬綠」的精品綠化樣板景觀區域。

蘇州路東延鳥瞰效果圖。(市林業和草原局(市園林管理局)提供)

特色化布局 對9條道路進行定製綠化

驅車行駛在河馬泉新區,不難發現,這裡的每條路都有不一樣的風景。

「我們按照『一街一景觀、一路一特色』,依街置景、因景植綠,對既有的9條道路進行定製綠化,突出綠化特色、提高綠化檔次。」市林業和草原局(市園林管理局)總工程師張獻魁說。

在德馨路,道路景觀設計圍繞八德文化,採用芳香植物及色調優雅的彩葉樹種,通過在景觀節點上設置雕塑及景觀小品,烘托景觀氛圍和主題特色。

秋實路以「耕耘六藝、秋收其實」為設計主題,採用大葉榆、長枝榆、絢麗海棠、山丁子等樹種,融入景觀設計。

結合周邊定位,蘇州路東延以「高教風尚、淺山風貌、絲路風範」為主題,融入周邊地塊功能,種植有白榆、複葉槭、歐洲大葉榆等樹種,打造城市道路綠化樣板。

觀嶺街(華光街東延)道路景觀秉承本土特色為設計原則,以「海棠大道」為主題,用海棠打造主景觀,配以側柏、黑桑等,創造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道路節點空間。

明月路以「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為主題,設計有山巒、流雲、明月、輕霧等形象,以樹叢、綠籬、樹陣廣場和游步道為主要造景要素,以各色植物配置為特色,打造一條四季有景的景觀綠帶。

連接兩大校區的東庭街,設計以「崇信尚禮,譽滿東庭」為主題,種植樟子松、大葉白蠟、圓冠榆等。

長樂街以「禮和國泰、風采華昌」為設計理念,將景觀帶定位為與兩側建設用地功能結合,採用景石、雕塑、地刻等形式彰顯文化氛圍,打造集休閒、遊憩、交通、生態為一體的帶狀遊園綠地。

「朝霞映春花」是春華街的設計主題,行道樹選用樹幹挺直的大葉白蠟,下方則用代表朝霞的紅色植物和花籬作為特點,形成種植形式規整、植物色彩豐富的道路綠化景觀。

紫雲路圍繞「紫雲絳靄」的主題,以平行四邊形構圖,用規則修剪的水蠟和呼應道路名稱的紫枝玫瑰進行分割,在道路節點處種植密枝紅葉李球作為點綴,形成規整中不乏變化的道路景觀介面。

市林業和草原局(市園林管理局)規建科幹部劉澤華說,通過特色化布局,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題特色。截至目前,河馬泉新區總計2300多畝的綠化建設任務已完成80%,「春花夏蔭秋色冬綠」精品綠化樣板景觀區域已初具規模。

5月18日,在河馬泉新區,已經種植完畢的綠化帶鮮花盛開。

品質化種植 既要多栽樹,又要栽好樹

藍綠交織,是河馬泉新區的生態底色。新區規劃以八道灣水係為藍軸、雪蓮山山脈為綠軸。其中,在綠化上,烏魯木齊市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既要多栽樹,又要栽好樹。

「這裡的土壤相對貧瘠、鹽鹼含量高,綠化前,我們會先進行種植土換填、土壤改良等。在品種上,我們也多選用已經適應本地環境、觀賞性強的鄉土樹種,以保障成活率。」劉澤華說。

河馬泉新區規劃以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為前提,融入「綠軸」「藍軸」共生共融理念。按照「南北兩片、多軸聯動」的空間構架,將為市民打造一條藍綠生態共享帶,構建一條博格達峰景觀視廊。

同時,河馬泉新區規劃在遵循現狀生態資源的基礎上,將結合場地建設條件及周邊山體關係,形成「兩帶、三軸、兩園、多節點」的綠地布局結構。

按照規劃,綠化和美化相統一,提升園林綠化觀賞性、遊覽性,是河馬泉新區綠化的重要突破點之一。

市林業和草原局(市園林管理局)規建科副科長李霞說,以喬木為例,按照河馬泉新區高品質生態區的規劃建設標準,新種植的44種喬木全部是從全疆各苗圃精挑細選出來的優質苗木,規格統一、冠型豐滿。「保證苗木品質的同時,我們嚴格規範栽植,使得這些喬木剛種植就呈現出了良好的景觀效果。」李霞說。

數據顯示,目前,河馬泉新區9條新建道路兩側已種植近6萬株喬木、400餘萬株灌木,呈現出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

同樣,在花卉選擇上,河馬泉新區重點落在了便於打理、花色鮮艷,在耐寒耐旱方面有一定優勢的宿根花卉。

市燕兒窩風景區管理中心花卉技師範萬里說,宿根花卉經適當管理,能夠安全越冬和平安度夏,可以實現一次種植、多年觀賞的效果,也可以營造出三季有花、色彩斑斕的景觀效果。

「今年,我們將陸續在河馬泉新區栽植29個品種、230餘萬株宿根花卉。」李霞說。

5月18日,在河馬泉新區,園林工人為樹木輸營養液。

精細化管護 打「點滴」補充營養,「喝」中水節約資源

有支架撐腰、有遮陽網防曬、還有營養液「喝」……在河馬泉新區,新栽種的喬灌木「待遇」可不一般。

驅車行駛在河馬泉新區,道路兩側的景觀綠化帶里,除了每棵喬木下方圍上的支架,黑色的遮陽網也不時映入眼帘。

「這些是為雲杉、紅葉李球等喜蔭喬灌木架設的遮陽網,主要是為了避免陽光直射,發生嚴重的蒸騰失水,更好地保障它們度過環境適應期。」劉澤華說。

說話間,記者注意到,距離遮陽網不遠處,園林工人正在給一些樹掛「輸液袋」。與人輸液打吊針一樣,「輸液袋」里的液體會通過軟管不斷輸送到樹木體內。

為什麼要給樹木打「點滴」?劉澤華解釋,新栽種的樹木因根系受損,營養與水分供應不足,通過輸營養液的形式,可以給樹木補充營養,讓它們快速生新根,增強成活率。

澆灌、冠形修剪、病蟲害防治……隨著新栽種的喬灌木進入養護期,園林工人還根據喬灌木的不同種類、長勢等,分類施策、精準養護,更好地確保「種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綠一片」。

不僅如此,圍繞智慧新區、生態新區、現代化新區、美麗宜居新區建設目標,河馬泉新區堅持走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綠」字貫穿規劃始終,是亮點之一,也體現在細節構思中。以水系規劃為例,作為提高城市水資源利用效率重要一環的中水,在新區就被廣泛利用。

「作為烏魯木齊市綠化重點區域,目前,河馬泉新區內的綠化灌溉用水基本都是中水,為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保障的同時,也大大節約了水資源。」劉澤華說。

文/記者郭軍鴿

圖/除署名外均由記者陳岩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C24jHkBbyZbTSdkbu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