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方不上片實屬無奈之舉

2022-05-15     話娛

原標題:片方不上片實屬無奈之舉

來源丨犀牛娛樂

文|小福

2022年5月12日,全國影院營業率63.81%。

截至該日,全國影院營業率已經持續近半個月時間穩居在60%以上了。已經停工多日的濟南、棗莊、盤錦、哈爾濱等多個城市影院,也陸續宣布加入復工陣營,重新開張。

遺憾的是,不斷傳來的復工喜訊似乎根本沒有刺激到市場大盤。這一天,全國日大盤僅收902.24萬元。

儘管恢復營業,影院仍然沒有新片可放,僅剩幾個月之前上映的舊片密鑰一延再延。工作日大盤難破千萬,營業率愈高愈凸顯出全國影院的悲慘。這才有了前幾天那出「影院跪求片方上片」。

然而即便如此,片方們似乎依舊無動於衷。

巧婦無米,錯在片方?

每當疫情重新冒頭,總是影院先發出哀嚎。

這確實無可非議。

影院是電影的放映窗口,它是整個電影產業鏈中為數不多能夠直接與觀眾接觸的環節,也是最容易受到觀眾影響的環節。

在優質影片上映之時,大量觀眾自發湧入影院購票觀影,影院依靠票房收益和觀影人次帶來的賣品收益維持生計,片方亦要依靠影院追求項目回本、盈利。

而像最近這種特殊時期,疫情隨時可能捲土重來,市場缺片少片,持續低迷。上游電影公司尚可以養精蓄銳,擱置影片上映計劃,藉機豐富項目儲備,乃至靠投資穩住現金流;中游宣發、在線票務公司可以適當轉型,拓寬業務範圍支撐公司;唯獨位於行業下游的影院首當其衝,只能眼巴巴等待項目重新回到市場。

對於影院而言,下游放映端幾乎全靠上游內容端驅動。無新片可放就意味著沒有新觀眾進場,沒有電影票售出,又何來賣品生意收入?影院因疫情暫停營業是損失,恢復營業後白白營業也是損失,若考慮到房租、人工、水電等剛性支出,對於很多影院而言,營業與否其實都意味著虧本。

更殘酷的是,這樣的情況,在疫情的兩年多以來影院已經經歷了很多輪,很多屢次遭到衝擊的影院,根本無法再竭力堅守下去。從前段時間北京的慈雲寺蘇寧影城停業、到日前的萬象影城重慶彈子石店閉店,曾經的熱門商區影院都難逃落寞,更別說無數本就艱難度日的中小影院。

有人為此「跪求上片」,感同身受,合情合理。

可是,這並不是片方以一己之力能夠解決的矛盾。

如果站在片方角度來看這件事,作為利益共同體的影院固然重要,但歸根結底,任何一部影片的片方都無法為全國影院的生存問題負責。

然而他們卻必須為自己項目的投資人負責,為項目爭取一個回本、盈利的機會。而現在的市場環境對於大部分片方而言,都不是一個合適的定檔上映時機。

是的,時至今日,這些頭部片方看起來依舊無動於衷。但他們的選擇,在犀牛君看來也是非常可以理解的。

片方上片,層層阻礙

眼下片方躊躇不前,主要是受到了三個核心因素的阻礙。

一是疫情。

眾所周知,眼下全國疫情局勢正在轉好,但距離平穩卻還有一段距離。

而在全國60%+的營業率中,首先這一數字對於片方而言並不夠保險,且仍在小範圍的波動中,難以預測未來走勢。

其次,根據專資辦《2021年度中國電影市場數據報告》,位列21年年票房排名前兩位的上海、北京目前影院營業率皆為0%。參照公開數據,去年上海、北京兩城市年票房占到了全國年度總票房的10.07%。眼下這兩個票房重鎮的缺席,無疑將大大折損新片的票房數字。

(圖源:《2021年度中國電影市場數據報告》)

二是供給。

疫情對電影產業的影響是持續性且逐步放大的。自影視寒冬以來電影行業本就面臨著大規模的資本撤離,疫情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在內傷未愈之時又遭遇疫情的數輪襲擊,這直接影響著行業內整體產能和優質項目供給。

根據專資辦《2021年度中國電影市場數據報告》,2021年中國內地全年上映新片572部,2020年為309部,2019年則為568部。其中國產影片數量占比和票房占比都在逐年上升,看起來一切向好。

(圖源:《2021年度中國電影市場數據報告》)

考慮到全年票房產出受疫情影響的原因,我們計算出了一組新數據:

(圖源:《2021年度中國電影市場數據報告》)

2019年年票房642.66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411.75億元;2020年年票房204.17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170.93億元;2021年年票房472.58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399.28億元。

比起影片數量的回升,國產票房產出能力的下降其實更能說明問題。特別是考慮到近兩年國內平均票價持續上漲,在2021年與2019年之間國產影片相差的12億票房,其實是更多中上水準項目的消失。

而在票房數據之外,疫情後供給不足的後遺症其實也已經開始顯現。按照電影開發周期規律,在前兩年間上映的很多國產影片其實都是疫情前的內容儲備。如今存量即將消耗殆盡,疫情後驟降的產能演變為「影片向檔期扎堆」、「平日無片可放」等新問題不斷投射到市場。

現在,這種潛在的供給危機,已經在今年前四個月完全暴露,接下來的挑戰只會更多。

三是檔期。

選擇合適檔期本就是影片上映流程中的重點環節,在疫情局勢不穩、行業產能不足的情況下,導致了影片愈發重視檔期,從而進一步向檔期扎堆。

而在後疫情時代,不同體量的影片往往有了更加鮮明的檔期選擇標準。《唐人街探案3》《長津湖》這類頭部大片都會向暑期檔、國慶檔、春節檔這三個大型檔期集中,《懸崖之上》《我的姐姐》等中等體量的項目則會考慮進入五一檔、清明檔等普通節假日檔期。此外,像情人節、520、兒童節這類特殊日期,也會成為特定類型影片的檔期備選。

唯獨被剩下的無數普通平日周末,既無檔期賣點,市場體量又極為有限,很難吸引到有市場競爭力的國產影片進入。這就像一種無解的惡性循環,檔期愈發擁擠,平日周末愈發冷淡,大盤產出差距越來越大,眼下,我們的電影市場就深陷在這個泥潭中。

攜片救市,時機未到

很多人都在殷切盼望電影市場恢復正常,但若理性看待這件事,眼下至少還需要完全滿足兩個條件,國產新片才有可能大規模復歸。

第一是需要國內各地的本土疫情基本穩定,至少要等到重要票倉城市重開,全國影院營業率回升到70%-80%甚至更多,才能夠保證新片擁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影片上映才足夠安全。

第二是要等待檔期的到來,如接下來即將到來的520檔、六一檔、中等檔期端午檔,以及更遠一些的暑期檔,甚至國慶檔。畢竟,檔期所擁有的市場容量,是平日完全無法相比的。

眼下,在為數不多的定檔影片中,已經有不少作品提前瞄準了這些檔期。但需要意識到的是,這些影片會不會撤檔,最終還是要看疫情發展進程和全國影院營業情況來決定。

相比之下,游離在這套運作體系之外,無法主動選擇檔期的好萊塢引進大片,或許才是影院從業者們眼下最能夠抓住的「救命稻草」。

像早先宣布引進的《侏羅紀世界3》,前兩作都曾在內地市場獲得10億+級別的票房成績。即便在因疫情觀眾觀影熱情大打折扣的當下,相信這部影片仍然會具備不可小覷的影響力,有望以一己之力拉動整個大盤。除此以外,來自「阿湯哥」的《壯志凌雲2》同樣有望引進內地,為市場添上寶貴熱度。

「跪求片方上片」的影院處境之難人盡皆知,但困難的又何止影院——影院無片可放,片方亦無票房入帳,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雙輸局面。如果當下能夠通過釋放新片實現救市,相信沒有一個片方會拒絕這樣的機會。

疫情下的電影行業,人人舉步維艱。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9543f8ecdf40a529ba2518b519871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