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身為藝術家、富家千金的曲家瑞為什麼要到康熙混綜藝咖?

2022-06-13     藍小姐和黃小姐

原標題:考古||身為藝術家、富家千金的曲家瑞為什麼要到康熙混綜藝咖?

常看《康熙來了》的觀眾一定對妙語連珠、風格辛辣的曲家瑞曲老師不陌生。

她是大學老師、藝術家、富家千金,也是名校高材生。

本科就讀於在設計建築領域超紅的Cooper Union(庫伯聯盟學院),在她口中,這是足以讓在紐約念設計的人聽到都跪下的殿堂級學校

研究生則畢業於大名鼎鼎的哥倫比亞大學。而當別人誇讚「哥大世界排名前十」,她會克制上揚的嘴角,淡淡說一句,「有那麼好麼?」

小S下結論,她的字典里還真沒有客氣這件事。

學成回到台灣後,她在實踐大學教書:

教學風格幽默風趣,私下跟學生打成一片,廣受好評。

她也是藝人。不惑之年,機緣巧合下,勇敢地踏足了娛樂圈。

結束一天繁忙的教學,還得風塵僕僕從學校趕去電視台錄影。

節目上的她口若懸河,舌燦蓮花,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偶爾也會因為情感充沛淚灑現場。

然而,面對男嘉賓們對女生的指指點點,她更是那個義憤填膺敢於直接發聲,喊他們去照照鏡子的人。

她才華橫溢,玩起跨界來簡直如魚得水:

參演電影。

出單曲,拍MV。

寫書,通過文字傳遞力量。

當然,她最根本的身份還是畫家、藝術家。

同時也是一位收藏家,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娃娃,並且能娓娓道來每一個的故事。

最近曲老師的個人畫展剛在台北誠品畫廊結束展出。

這一次的作品有她自己的兩幅自畫像:

用炭筆繪製的大頭近照(創作於2020年)。

側身照,對身材狀態毫無保留不加修飾(創作於2022年)。

她說,自畫像更像是創作中階段性總結自己的一個過程。下面的這張(2022)已經賣了……上面的(2020)還在出售中,標價56萬台幣(12萬7千人民幣)。

同場的作品也有她為82歲年邁的母親繪製的兩張畫像:

不愛被畫的曲媽媽,兩年前摔跤做了髖關節手術,康復後立馬答應成為畫中人物,想要留住晚年時光。她特意從衣櫥里選了這件很多年前在倫敦Ferragamo買來的襯衫,因為當時陪在身邊的是已經過世多年的曲爸爸。

曲老師曾曬出一開始的底稿。 不難發現,在描繪這件充滿意義的襯衫時,她的筆觸極盡柔軟細膩

完成後,整幅畫的顏色是欣欣向榮、絢爛多彩的,曲老師說這代表著希望,希望自己可以陪在媽媽身邊久一點,更久一點。

另一幅關於曲媽媽的巨大畫像,是她坐在椅子上翹腳拿著遙控器轉台的樣子,很稀鬆平常,卻也最溫馨自然(這幅標價111萬台幣,仍在售)…

拄著四爪拐杖的母親來畫廊支持女兒。

成為畫中人的還有她的小侄子(弟弟的兒子):

這張名為《翰翰Maxx》的作品是這次展出里等身畫像系列中創作的第一幅。2020年7月,《一條》採訪過曲老師,拍下了她在自家工作室作畫的過程,當時筆下的正是這幅(圖源:一條)。

她用色彩表達光影,讓畫中才3歲半的侄子稚嫩的臉龐上充滿了沉靜的力量。

同樣被畫的還有普通人,包括這位街角便利店勤勤懇懇工作二十載的店員:

看康熙的朋友一定都記得,曲老師熱愛深夜逛便利店,對補貨時間如數家珍,自然也跟店員們關係熟絡。這幅畫的主人公光宗,是她家附近便利店的員工。她用畫筆描繪出他日常工作時最司空見慣的狀態,卻也表達了為生計打拚的敬業精神。別看主角是籍籍無名的小人物,這幅畫是這次畫展里第一幅被賣掉的作品。

曲老師的這個背影,說她57了,誰信啊!

展廳里還擺放了她作畫時的工具車,試圖最大程度還原作畫場景:

牆上掛著的那小小一幅,正是曲老師當年最得意的作品:

她曾在《康熙來了》聊過這幅畫,是通過用各種顏色表達冰箱裡的食物來詮釋「室內」主題,最後獲得了高中AP美術素描組的最高分,還登上了當地的雜誌,也為她贏得了 Cooper Union的offer。

繪畫,對紮根這個領域幾十載的曲老師來說,更像是一種直抒胸臆的方式。

比如,展廳的牆上寫著她這個系列的創作初衷,選用豐富的色彩組成主角臉上的膚色、光影,就像是留住生命里充滿不確定性的時間…

前些天,她上偉忠哥的廣播節目《哎!我說到哪裡了!》還提到,她認為畫作最重要的並非炫技,而在於想要表達的故事和背後的概念。她用她的色彩和筆觸講故事,傳達情緒,讓觀眾們從看似平靜的表情下讀出人物 澎湃的內心。

一般有藝術家和大學老師身份加持的人是不屑於去混娛樂圈的,為什麼曲老師卻執意如此。這位五十多歲的女人,她那神秘莫測的家世,並非一帆風順的成長經歷,還有她從內而外散發的無窮活力,無所謂年齡、社會偏見的束縛,竭力活出自己的樣子,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一番。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她的故事。

優越的家世背景

還記得麼?之前在聊連戰家族的時候,提到連勝文和蔡依珊剛結婚時租住在了離父母家很近的大安路一段豪宅, 而那套房子的屋主正是曲老師所在的曲銘家族,點這裡回顧

家底豐厚的連家都要問他們曲家租房,可見曲家這深藏不露的雄厚財力還有通達人脈。

用蔡康永的話說,鮮有畫家會在大城市的市中心擁有自己的工作室:

而曲老師,她就有,還是兩間, 位於寸土寸金的仁愛路四段。

一間畫室(圖源:一條)。

一間工作室,收藏了一整面牆的娃娃(圖源:康熙來了)。

附帶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廁所,牆上布滿了她的即興塗鴉。

還有一個堆得滿滿當當的衣帽間。

而真正的住家在樓上,窗明几淨,目光之所及都是古董物件,這也是她跟爸媽一起居住的房子。

別人眼裡最繁華的黃金地段,對曲老師來說,只是她從小長大的地方。

別看家底殷實,曲老師真沒什麼千金大小姐端著的做派,畢竟她個人的學識、才華都遠比家世還要耀眼。只有在偶爾聊起父親過去帶著全家旅遊的經歷時,才會不經意地透露出曲家的不菲財力。

比如她曾在康熙繪聲繪色講述的「東方快車丟包記」,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歐洲(她還在讀大三,大概是1987年),當時搭乘的就是票價超貴的滿是絲絨的頭等艙……

父親的公文包在列車上被偷後又失而復得,儘管錢沒了,但證件都在,全家便開心地跪謝列祖列宗,還在巴塞隆納當地酒店開了最大的總統套房慶祝。

至於曲家到底多有錢?

在曲老師出道前,外界其實是知之甚少的。一是因為像很多悶聲發大財的商人們一樣,曲家行事作風相當低調;二是,曲爸爸雖然行業地位不低,但鑒於 漁業本身較為冷門,自然不惹媒體注意。

直到曲老師踏足娛樂圈,在各大綜藝節目橫空出世,漫不經心談起自家家底,才激發了大眾的無窮好奇心,想要挖掘一二。

她的父親曲銘,是銘泰水產公司的董事長。聽起來好像只是一間普通公司,實則大有來頭,其業務經營範圍涵蓋遠洋漁業、水產、物流及冷凍食品等諸多領域。

而他本人則被認為是「台灣漁業巨子」,在整個行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著名作家三毛就曾在自己的《稻草人手記》一書里提過他:

有一次我問漁業界巨子曲先生,對於大加納利島的印象如何,因為他每年為了漁業的業務總得來好多次,他說「沒有個性,嘈雜不堪,也談不上什麼文化。」

有一次我問漁業界巨子曲先生,對於大加納利島的印象如何,因為他每年為了漁業的業務總得來好多次,他說「沒有個性,嘈雜不堪,也談不上什麼文化。」

三毛就定居在 大加納利島。圖為她跟荷西居住的小屋。

曲銘本是遼寧大連人,曾赴日本一橋大學留學,後去到台灣,與人合夥開設了水產公司,從代理日本大洋漁業的產品開始,漸漸做了起來,成為了整個漁業界資格老道的前輩、話事人。

出自《台灣漁業推手闕壯狄》一書。

圖左是他寫的書,圖右是寫的關於他的書。

2012年5月,曲老先生去世時,台灣水產電子報社長寫了一篇關於他生平的回顧,更是標註了一長串洋洋洒洒的頭銜(出自2012年6月的《漁業推廣》)。

至於曲媽媽,名叫張蘭,黑龍江哈爾濱人。

嫁人之后冠了夫姓,如今是曲父留下的公司的代表人兼大股東。

曲老師曾在微博上提過,媽媽是在哈爾濱出生的。

按今年年初她完成母親畫像後分享的文字來看,曲媽媽已經82歲了……推算是1940年前後出生,跟1919年出生的曲爸爸相差了21歲。

曲老師曾說,父親很晚婚,父母結婚時,父親的年紀都可以做母親的爹了……但正是因為在事業上奮鬥多年,準備妥當了才踏入婚姻,他對母親疼愛有加,沒讓她吃過一天苦。

婚後火速開枝散葉的曲爸爸曲媽媽,一共生了四個小孩。年齡間隔都不算大,可以猜想還是有趕進度、 添「子」的壓力存在。

曲家四姐弟的合照。

根據家族公司的註冊地址可以找到四姐弟的姓名,按長幼排序,分別是:長姐曲家瑜、老二曲家瑞、弟弟曲家林、小妹曲家瑋。

簡單說幾句姐弟們的狀況。

一家子都是高材生,姐姐曲家瑜,耶魯畢業,弟弟曲家林,研究生是牛津的(出自曲老師的社交平台內容)。

幾個孩子裡,姐姐弟弟常住台北,只有小妹選擇了定居美國,寒暑假才會回來。

除了曲老師活躍在熒幕上,家中其他成員都相當低調。曾經一度弟弟曲家林也成為過媒體關注的焦點,卻並不是什麼好事。

曲家林,長得超像爸爸曲銘。

2006年爆出他捲入了台糖高管龔照勝的官司,因兩人私交甚篤,曲家林名下的「百萬網」未走正常招標程序就與台糖旗下化妝品「詩丹雅蘭」簽訂了獨家合同,涉嫌違法。

本來媒體報道針對他的訴訟刑期高達5年半,但待到08年的一審、二審,竟都成功獲判了無罪。之後,鮮少再在新聞上看到他的名字。

矛盾的成長經歷

曲家瑞,1965年5月3日出生,在家排行老二。明明家境優渥、看起來什麼都不缺的她,成長階段卻一直覺得自己一無所有。

回過頭看,她口中那漫長的幾十年的自卑自怨自艾,自是有形成原因。

一是「重男輕女」的底色無法更改。她的出生像是在宣告父母生子希望的又一次落空。

四十好幾才成家的曲父,本來傳宗接代壓力就大,盼著二胎是個兒子,結果又來了個女孩,顏值還跟老大相去甚遠,再加上事業波折,難免怨氣叢生。小朋友總是能很敏感地察覺,她到底被不被家族歡迎。

出自曲老師社交平台內容。

四年後,父母如願生了兒子……她更成為了那個「夾芯板」。

上面有更漂亮的姐姐,下面有聽話懂事的妹妹,更別提還有個被視為傳承香火的弟弟了,曲老師常自嘲她是那個最丑、最不得寵的小孩,所以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但只是靜靜記在心頭,不發一語。

二是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無法避免的互相競爭較勁。

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父母的偏心客觀存在。時至今時今日,曲老師已經年過半百了,依舊會認為母親更疼姐姐弟弟妹妹,而不是她。

鑒於弟弟是男孩,眾星捧月,妹妹是老么,年齡相差甚遠,只大她一歲的姐姐就很容易變成了假想敵,當然更多時候是父母在教育上的錯誤引導,讓她事事都想跟姐姐一爭高下。

姐姐有的,她都要一模一樣的,有時候甚至會故意跟姐姐搶玩具、搶衣服。 細看這鋼琴,可是六十年代的山葉!

在她的描述里,姐姐太優秀了,像是仙女下凡,而她呢,長相不如,成績功課也不如。

其實翻看小時候的合照,在我們外人眼裡,姐妹倆真的沒什麼差別……兩張圖里曲家瑞都是左邊的那個。

長大後,姐姐輕而易舉就考取了耶魯,而她明明都拿到了耶魯藝術學院的獎學金,最後竟然還是失之交臂。

就算很多很多年以後,早已功成名就,成為了無數人的心中偶像,曲老師提起當年碩士未被耶魯錄取之事,依舊情不自禁在演講台上痛哭流涕。可見,青少年時期深埋在心底的痛苦和不甘,真的會在冥冥中影響一生。

也是很多很多年後,她才想明白,姐姐遠比她以為的要愛她,並且以她為榮。

三要歸結於父親教育方式的嚴苛,整個家庭環境的嚴肅壓抑。

她怕父親,她也愛他,在父親去世後,每每提到他,她都會哭。

傳統中國式的家長都大同小異,內斂、從不輕易表達情緒,他們在外頭呼風喚雨,回到家後卻只是板著張臉沉默寡語。

曲家瑞心底的父親一直都是這樣,沉悶、嚴苛、古板,用她不喜歡的方式管教著她。 這樣的管教里還帶著陳舊思想的打壓,更像是父母對子女的一種PUA…

每一句「嫌她不如人」的譴責、「喊她少說話」的教導,或許從父親的角度出發,是要她收斂鋒芒,但對青少年時期的女兒來講,是扎心的,痛苦的,是讓她陷入無端自我懷疑,喪失自信的根源。

所以她叛逆,想要反抗,想要證明。

撒謊、偷錢,更像是一種吸引父母注意力的方式。

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想著要逃跑,逃離這個家,不管是讀書還是嫁人,反正躲得越遠越好。

但人生就是很奇妙……最後一直貼近陪在父母身邊,跟父母同住的,也是她。

其實父親當然是愛她的。

比如她小時候學鋼琴,被老師誇讚是天才,父親便迫不及待想要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才能培養她,只是最後顧慮太年幼不捨得送去維也納而作了罷。

長大後一直以為父親看不上她的繪畫,不屑於她走這一行,直到父親離世後,才在他的抽屜里發現了他把她童年時的隨手塗鴉悉心珍藏。

只怪太年輕,總會認為父母的愛理所當然, 會貪得無厭地索取,也會蠻橫無理地任性。 待父母年邁時,再回頭看,作為子女,有太多的不舍和遺憾。

2012年父親去世幾個月後,曲老師回到節目上,禁不住聲淚俱下。

翻看曲老師的履歷:

出自實踐大學官網。

真的是在台北絕佳黃金地段長大的小孩。

從小就讀的 復興私立學校就在她們家步行一分鐘的範圍內,有幼兒園、小學、國中、高中部。

如她所說,初中的成績不夠好,父母擔心繼續這麼下去會考不上好大學,高中時便把她送去了美國。

也因為成績不夠好,就算在初三那年高票當選了美術股長(類似於課代表),還是被老師一句話駁回了…這件事讓她傷心了許久。

16歲的她在紐約的寄宿學校The Masters School就讀:

剛去的時候,英文差、成績更差、沒有朋友,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是被父母拋棄在異國他鄉,世界簡直一片灰暗。

畫畫成了她排解情緒的唯一方法。

說來也算幸運,她遇到了改變她一生的繪畫老師,是一對夫妻,他們對這位亞裔面孔的小女孩格外照顧,也對她展露的繪畫天賦不吝誇獎。

翻看當時的日記,還沒成年的曲家瑞用端正的字跡一筆一畫地寫下,「我想他們兩位是第一次喜歡我的老師。」

有時候,老師的一句誇獎真的可以埋下一顆種子,改變一場命運。

從嚴苛的教育體制下走出來的小女孩,放下了她怯生生看待世界的眼光,在這裡,她找到了自己擅長的事,並且每一次嘗試都會收穫褒獎和鼓勵,讚美的力量就此戰勝了內心的自卑,她毫不懷疑自己的天賦,並且越戰越勇。

高二時,她的作品《吸塵器》被送去了紐約州參賽,得到了高中素描組冠軍;高三時,那幅引以為豪的彩色抽象畫破例獲得了全美高中AP美術素描組的最高分,也為她申請到了 Cooper Union。

當然,遠在天邊的爸媽還是偶爾會想插手她的人生,比如安排她去上 曼哈頓音樂學院的預科班主修鋼琴,希望可以走大家閨秀路線,去當個鋼琴家、演奏家。

而已經找到畢生所愛的她,不再是那個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的小女孩,最後終於如願跟隨自己的心意走上了繪畫之路。

學藝術是場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的過程,而曲家瑞在這個過程里不停地自我尋找,找靈感,找風格,找自己。

在紐約求學的那些年裡,她從過去那個不自信的姑娘:

一步步蛻變,變得會打扮,變得有腔調:

1987年已經開始在哥大讀研的曲家瑞,留著帥氣的短髮。

跟爸媽一起站在哥大著名的台階前。

再到1989年,她留起長發,扎著馬尾辮,坐在紐約午後的陽光里小憩。

1990年的哥大畢業典禮。

研究生畢業之後,一心想著逃離父母的曲家瑞選擇留在了紐約。

用她的話說,想要闖一闖,實現美國夢。

只是現實遠比想像殘酷。

很久之後,她用白日夢來形容這七年。

比大多數人幸運,曲爸爸很早之前就在紐約購置了房子、車子,她不用考慮租金或者還貸問題,家裡寄來的零用錢也沒有上限。

當然,父母這麼做的本意是希望她能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對象,不至於被小恩小惠哄騙,顯然,事實未能如他們所願。

但身為藝術家,眼看辛苦拿到的碩士文憑等同白紙, 苦心鑽研的繪畫作品沒人賞識也 無法養活自己,只能在不斷的自我尋找和懷疑里,苦苦掙扎。

她做過很多雜工,不過大部分時候還得依靠家裡的補貼度日。

1995年,曲家瑞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臨摹出一幅米開朗基羅《創世紀》里的人物。

即將邁入30歲的她和自己的作品合影。

也是差不多同時期,她關在家裡創作了一本兒童讀物,結果被當時的男友署上了他的名字,也沒拿到一毛錢版稅。

現在還能找到這本1996年出版的《Milton》。

1997年,爸媽再也無法接受她在美國的放任自流,強烈要求她回來。

老實講,在紐約漂泊了16年,早已習慣了脫離父母管控、無拘無束的日子,再選擇回來,內心深處定是充滿掙扎的,生怕又要回到過去暗無天日被打壓的歲月。

曲爸爸催婚、催生,都能把她的個人問題跟社會人口結合在一起談大道理……

但32歲的曲家瑞,還是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先是在父親公司幫忙翻譯文件,拿著微薄的薪水渾渾噩噩度日……

之後恰逢實踐大學新開設科系(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她有了機會去教書……

這一教,就教到了現在。

圖為2004年,即將邁入40歲的曲家瑞。

特別的意外走紅

不惑之年,踏足娛樂圈,成為藝人,名聲大噪,是意外,也不算意外。

蔡康永曾說,他認為曲老師在節目上的「瘋」一部分是因為現實生活里被壓抑了太多的能量,急需一個窗口釋放。

又碰巧,她身材惹眼火辣,言辭犀利,快人快語,完全顛覆了一般為人師表的刻板印象,再加上前半生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和那繪聲繪色講故事的能力,似乎都註定了她會在螢光幕上大放異彩。

她在節目中睿智又搞笑,她跟小鐘的愛恨情仇,短短几集,效果十足。

小鍾(鍾昀呈)比她小6歲,是「咻比嘟嘩」的成員,就是那個有吳宗憲( 點這裡 )、劉畊宏(點這裡 )和小馬(倪子鈞)的組合,團體解散後,小鍾以冷笑話、「蹩腳」魔術走跳在各大節目當通告藝人。

顯然,男人配不上她。

面對曲老師給面子的示好,一副不情願的樣子,還一再推託自己的爸媽會想要生小孩(暗指女方不能生)…… 真的蠻失風度的。事到如今十年已過,小鍾還是未婚無孩狀態。

但偏偏能從他們的交集裡看出那麼一點CP感……

這樣的CP感是曲老師給的,是曲老師的真誠、真摯將愛推進、點燃……

她誇讚小鍾是演藝圈的達文西,沒有任何人能取代。

就算違背媽媽意願也要上節目和他同台。

也正是因為在節目上掏心掏肺、敢愛敢恨的態度,讓她在兩岸三地華人圈子裡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

還曾代班主持過康熙。

但清醒如曲老師,早就意識到娛樂圈的熱鬧喧囂像是一場註定會謝幕的表演。在康熙尚未停播之前,她就已經萌生了退意。

2020年底《人物》關於她的專訪,她在自述里說道,綜藝消耗了太多能量,她想要及時撤離。

於是乎,推掉大量通告,她把自己放回到了校園,回歸創作:

2019年在蘇州的個展(圖源:一條)。

也花更多時間陪著母親到處旅行,找尋過去的回憶。

社交平台都是分享陪著媽媽到處走的照片。

偶爾只會上上《小燕之夜》,分享帶媽媽旅遊的心情。即使年過半百,有媽媽在身邊,永遠都可以做一個小孩。

大眾依舊會好奇她的私生活狀態。

隨便一條po文都能引發議論紛紛, 害得她得立馬澄清強調「純友誼」。

她不需要婚姻,但 不得不說,她身穿婚紗的模樣又真的很美,是一種最適合她的,獨自綻放的美。

終於說完了曲老師的故事。

很多人不理解,為何一位富家千金要頻上電視混成綜藝咖,像我們之前寫過的康熙小咖們( 這裡可回顧 )、羅妹妹( 這裡可回顧 ),還有 Makiyo( 這裡可回顧 ),她們有的出身貧寒,有的演藝事業沒太大的進展,不得已靠在綜藝里出現混個臉熟,拿點微薄的通告費。本來像曲老師這個階層的人一定是不屑為之的,但是她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坦坦蕩蕩高高興興上了綜藝,成為我們熟悉的康熙綜藝咖之一。

最大的原因,曲老師自己說了,是為了彩衣娛親。

她說上節目聊東聊西,很大程度是希望住院的父親百無聊賴間轉轉遙控器能看到她,博他一笑罷了。

因為在她三十六七歲的時候,當時 已經年逾八十的老父親在一次跌倒後受傷嚴重,加上後續手術不順利,身體狀況大不如前, 基本上無法再自我行走,需要一直坐著輪椅。

出自曲媽媽前兩年摔倒後曲老師更新的社交平台內容,回憶了當年往事,生怕會重蹈覆轍,幸好曲媽媽康復得當。

用她的同事,也是同科系主任謝大立(實踐大學創始人謝東閔第三子 )的話說,曲老師很長時間裡做的事本質上都是為了取悅爸媽,渴望得到爸媽的認可。

她也想用自己的活力、能量去感染病榻上的父親。

這才讓我們有機會看到了節目上的她,自信的, 直白的,坦蕩的,豁達的。

她敢說自己當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紐約東方一枝花」。

沒有任何包袱地跑來卸妝,被笑說像鄭中基,像午馬……

拿她找不著對象開玩笑,給她配了「寂寞寂寞就好」 的專屬BGM,也沒有生氣,而是一笑置之。

她帶著收集的二手娃娃上節目,說了那個最著名的「交換青春」的故事:在新澤西州一戶人家的自家周末甩賣上遇到了這個「Dancing Barbie」,她用27塊美金從想要買捲髮器的小妹妹手裡買下了這個娃娃,她說,「 我不想長大,而她想長大,所以我們在台階上交換了青春」。 這句話後來成為了她的一本書名。

其次,她也想用這樣的方法,讓更多人看到自己,更用自己的遭遇去感染他人。

她很坦誠,在節目上分享過歷任男友,帥的、藝術范的、滿身肌肉的,她曾有過太多次墜入愛河的心動瞬間,每一次都一往無前,每一次都義無反顧,每一次都遍體鱗傷:

大學時期的帥哥……

搶了她著作署名的那位。

還有她心甘情願為他刷馬桶結果慘遭劈腿的……

被質疑眼光時,她會振臂高呼,「你們是沒有得到他才這麼說的」,哈哈哈……實在效果十足。

世間奇人千千萬萬,很多厲害的人不為人所知,正因為曲家瑞主動出現在大眾熟悉的綜藝里,讓很多人認識了她,很多人都愛她,愛她的文字,愛她的表達,愛她的通透,愛她的洒脫。

外人眼裡的她,富家千金,走路有風,說話大聲,嬉笑怒罵,充滿自信,她卻很坦誠地表示,這是為了掩飾心底的自卑。

就連學生也說,她收藏來自世界各地的娃娃,不過是填補空虛寂寞的方式。

但充滿自我衝突又如何呢?人本來就是個錯綜複雜的矛盾混合體。

曲老師願意拿她的親生經歷出來分享,給 太多身處相同困境的年輕人以榜樣力量,鼓勵他們不要踟躕不用彷徨。

她教他們要成長就必須要學會直面痛苦的記憶,學會誠實接納自己。

原生家庭的「重男輕女」、父母有意無意的打壓,真的很容易讓孩子變得不再自信,怯懦自卑,就算長大後名利雙收,依舊需要用盡全力去彌補看不見的裂痕。

曲老師曾在節目上紅著眼眶說,那些心底的痛從沒有因為時間流逝、因為掌聲鮮花就被輕易覆蓋,夜聲人靜的獨處時分,回憶和傷痕席捲而來,吞噬著她……

不被愛的小孩,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努力向父母,向這個世界證明自己值得被愛,最明顯的體現便是討好型人格。

對待友情,她耍盡百寶,散盡錢財,千方百計想要融入,最後猛然驚覺自己不過只是依附在他人身邊的跟班。

對待愛情,那些曾經出現在生命里的愛人,總是毫無保留地付出,但真要談婚論嫁時,又異常清醒恐懼。她窮其一生都追求真正 極致的、純粹的愛,寧可和良緣擦肩而過,也不想有朝一日因為破碎而心生後悔。

對待親情更是如此,她在創作上的嶄露頭角,在節目裡的肆無忌憚,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向父母證明,自己今非昔比,自己值得被愛。

父母才是情感上勒索她最多的人。

父親在世時對外人介紹,總是更願意提她是老師,而不是畫家……

去年,她榮升了副教授,特意把證書放在了爸爸的書桌上。

家庭教育衍生出的巨大不安,伴隨一生。這種不安當然也有好有壞,好的是即便身處五光十色的娛樂圈,浮華之下,也能居安思危;壞的是,自卑自負混合,往往活得相當辛苦,內耗極大。

曲老師在《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4月的一篇文章里自述。

也正因為敏感細膩,置身於嘈雜的人世間,更要學會正視自己的內心,去找尋真正想要的答案。

這便解釋了最後一個原因,藝術家當綜藝咖也是藝術家不按常理出牌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工作是為讓她「找到自己」。

曲老師在很多採訪里都反覆提到一個關鍵詞,「找自己」。

這顯然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問題,是伴隨一生的課題,即便50了,即便有所成就,她還在找自己。

相較於太多人,機械性地重複勞動,曲老師是幸運的,她找了自己熱愛同時也是擅長做的事,藝術家創作最重要的部分不就是顛覆麼。

繪畫是她的職業,是她和這個世界對話的方式。

她通過自畫像探索、尋找自己, 不是那個鎂光燈下被鮮花掌聲包圍的自己,不是美顏相機濾鏡加滿看不清紋路的自己,而是畫出最真實的容顏,表達當下最切實的心境。

她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娃娃,跟它們對話,同時也在跟自己對話。

包括後來上節目走紅,玩跨界,挖掘了不曾被看到的無限可能,也用她的影響力感染其他人,何嘗不是迎難而上,「找自己」的結果?

人生啊,註定是在自我尋找的路上,無論你是貧家小孩還是富家小姐, 生存下來,是第一步,然後自我突破,自我修煉,自我癒合是第二步。

這條路那當然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於是就有了第三步,要懂得堅守,耐心等待。

曲老師說過去的自己一直在等,等著機會的到來,等著慧眼識珠的人……

她渴望被重視被注意,她也會惶恐會害怕:

這些細碎的情緒只能通過畫筆流露進作品裡。

而康永哥在很多很多年前的一句話點醒了身處迷茫中的她。

人生只活這一次,一定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用面面俱到,不用在乎周遭世俗的眼光,甚至不用去計較結果,請遵從自己的內心,為自己而活!

回看曲老師研究生畢業後在紐約的七年,庸庸碌碌,常被笑說荒廢時光。又怎樣呢?每個人的花期不同,大器晚成的比比皆是。

四十歲五十歲,人生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看看曲老師,不管是身材還是狀態,早已將年齡這個數字拋之腦後。

她健步如飛,她雷厲風行。

她說她在追趕自己的人生。

三毛曾在書里寫道,不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在有限的時空里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57歲的曲老師,正在實踐著這句話,在堅持做自己的路上,自信瀟洒,也用她的魅力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

這短短的一生,要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啊,加油!

推薦: 看劇||看爸爸帶娃,笑淚齊飛真上頭!

上文: Miss. L&H出品||這個夏天你最需要的一隻隨身包

推薦: 看劇||看爸爸帶娃,笑淚齊飛真上頭!

上文: Miss. L&H出品||這個夏天你最需要的一隻隨身包

作者:蘇一白

責任編輯:Miss H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94a314222c933e3101dcba16dbea33e.html





道歉聲明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