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開店2600多家,茶葉第一股卻一直卡在IPO路上

2022-05-26   快消

原標題:快速開店2600多家,茶葉第一股卻一直卡在IPO路上

文丨李歡歡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八馬茶業IPO之路的反覆,既受企業自身經營所困,也是整個行業的局限。

匆忙撤回,轉戰主板

商場跟人生一樣,偶爾會來點小反轉。

5月10日,當八馬茶業從創業板撤回上市申請的消息披露後,業內一片唱衰。然而,當大家都在感慨八馬茶業或將再次錯失「茶葉第一股」身份之時,5月20日,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發布的消息顯示,八馬茶業再次發布了IPO輔導備案報告……

原來,它並沒有終止IPO計劃,只是換了個跑道,這次選擇在主板上市。

備案報告顯示,八馬茶業的輔導機構仍為中信證券,簽署日期為5月13日,也就是說從創業板撤回申請,到轉戰主板再次衝擊IPO,僅3天之隔。行動如此迅速,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八馬茶業對於上市的急迫和焦慮。

其實,復盤一下八馬茶業的資本化之路,就不難理解其焦慮。天眼查顯示,早在2014年1月,八馬茶業就完成了1.5億元的大額戰略融資,此後又分別於2016年、2018年、2021年收穫了三輪融資,背後的投資機構包括IDG、天圖資本、壹叄資本、神州創投等專注消費領域的頭部創投機構。而最近一次融資發生於2021年4月15日,正是八馬茶業衝刺創業板IPO遞交招股書的時間。

企業上市,一向是機構資本退出的最理想時機,從2015年開始,八馬茶業就一邊謀求上市,一邊通過加盟實現快速擴張,截至2021年年底,八馬茶業門店數量達到2613家,在茶葉連鎖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只可惜,八年來,雖然業績節節攀升,但跟其他茶企一樣,八馬茶業的上市之路卻較為波折。

作為我國最大的鐵觀音生產商和銷售商之一,八馬茶業曾於2015年12月以「鐵觀音第一股」的名號掛牌「新三板」;2018年4月宣布摘牌,官方給出的原因是「長期戰略規劃調整的需要」。時隔一年後,八馬茶業與中金公司簽署A股上市輔導協議,並於2019年7月24日在深圳證監局進行了輔導備案,但在發布了兩期輔導進展報告後,中金公司於2020年9月3日向中國證監會深圳監管局提交了關於終止對八馬茶業輔導工作的報告。隨後,中信證券接手,並於2021年3月完成上市輔導工作,4月遞交招股書。

之後,八馬茶業在近一年時間內遭到了深交所的三輪問詢,招股書也更新了三次,最近一輪問詢回復和招股書更新時間發生在今年的4月26日。隨著問詢的深入,關於公司經營管理、企業定位、控股股東、關聯交易、家族關係等問題引發了業內關注,尤其是其複雜的家族關係,以及由於關聯交易牽扯出的泉州富豪圈聯姻史還一度引得吃瓜群眾圍觀,不過這並不是其終止創業板IPO的主要原因。

那,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目前業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八馬茶業的發展模式與創業板的定位不符。這一結論的得出,基於在深交所的問詢中,八馬茶業多次被要求說明自身是否屬於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是否符合創業板定位。

頑疾依然,挑戰頗多

正因為如此,在4月26日更新的招股書中,八馬茶業花了大量篇幅來解釋自己的創新,不過多數聚焦在營銷和渠道層面。比如,與《國家寶藏》《知否》等傳統文化IP聯名碰撞,在微博等新媒體平台上發起的「茶葉復新」活動,向年輕消費群體傳播茶文化,在渠道層面上,不斷完善「線上+線下」、「直營+加盟」的全渠道銷售體系等等。

而真正涉及到產品層面的創新並不多,研發投入過少與創業板主推專精深創新型企業的定位是否契合,也成了深交所問詢的重點。

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八馬茶業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70.22 萬元、328.01 萬元和664.12萬元,在營收中的占比分別為0.56%、0.26%和0.38%;同期,銷售費用卻節節攀升,分別為3.58億、4.29億和5.76億元,營收占比均超過30%。報告期內,公司總人數從1710人增加到2307人,增長率達35%,但科研人員一直勉強維持在10人規模,並無增長。

「就是一個傳統的粗加工技藝,能有什麼創新,何況八馬的很多產品都不是自己生產的」,據一業內人士透露,在八馬茶業的產品體系中,除了鐵觀音和部分岩茶為公司自主生產,黑茶、紅茶、綠茶、白茶等大部分品類均由供應商提供,「我所知道的很多茶廠都在為其產茶,連包裝都是工廠自己弄,八馬只負責出標準、定價格,妥妥的茶葉搬運工」。

這一生產模式,八馬茶業在招股書中稱之為模式與業態的創新,公司運用自身的渠道及品牌優勢,面向眾多成品茶、茶具及茶食品供應商及加盟商輸出八馬產品及服務標準,整合上下游茶廠資源,再通過自己的銷售網絡對外銷售產品。

其實,貼牌生產的代加工模式,在食品飲料行業並不新鮮,這種輕資產模式可以為公司減輕經營成本,但最明顯的一個劣勢就是難以保證產品品質,產品創新就更難保證了,「八馬走這種模式當然也無可厚非,但通過這種模式就試圖引領行業,多少有些不現實」。

有業內人士分析,八馬茶業轉戰主板之後,可能對企業定位問題不會卡得那麼嚴格,但要解決的問題和風險並不少。

招股書顯示,線下門店是八馬茶業的主要營收來源。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門店數量達2613家,在茶葉連鎖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其中,加盟門店數量達2203家,貢獻了公司了絕大部分營收。從2019-2021年,加盟門店銷售收入分別為4.8億元、5.95億元和8.91億元,分別占總營收47.44%、48.07%及51.95%。加盟模式收入占比的加大,不僅吃掉了公司的部分利潤,也擴大了經營風險,一旦重要加盟商發生變動,公司的經營業績也會受到影響。

另外,由於我國茶行業的特殊性,八馬的IPO闖關,除了要解決自身問題,還要面臨整個行業的桎梏。一直以來,茶葉市場的分散性、標準化和工業化程度低,以及由此帶來的價格體系不透明,都讓資本市場望而生畏。

正因如此,大家都在翹首以待「茶葉第一股」的誕生,市場也迫切需要一家真正的龍頭企業來引領和助推、甚至撬動行業升級。野心很大的八馬茶業是否有金剛鑽攬下這個瓷器活,還要看3個月後的推進結果。根據備案報告,接下來的3個多月,中信證券將對八馬茶業進行深度輔導,直至8月完成輔導,並向當地證監局申請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