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槍三手雷,阻擊美軍一個師8小時,軍長叫他「救命菩薩」

2023-11-16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一人一槍三手雷,阻擊美軍一個師8小時,軍長叫他「救命菩薩」

為了紀念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戰火的殘酷,每年電視台都會播出一些抗戰題材的影視劇。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些影視劇成了抗日神劇,除了服裝、道具、化妝上的大瑕疵,還有一些情節上的過度誇張,類似的手撕鬼子的特寫。原本是十分莊嚴和神聖的題材,因為這些不符合實際的情節而變成了滑稽鬧劇。

中國人一直都善於在戰場上創造奇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成功戰役不勝枚舉,以致於在中國軍隊在世界軍事上都赫赫有名。除了整體作戰能力高的因素之外,其實在真正的戰場,也確實有以一敵百、身懷絕技的戰士,只不過這些人都是少數。

在朝鮮戰場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士兵憑著1支槍、3顆手雷,一人阻擊美軍一個師8小時,為志願軍贏得了關乎存亡的8個小時時間,軍長叫他救命菩薩!

經驗豐富的戰士

這個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英勇事跡的人叫譚秉雲,是一位經久戰場考驗的人。1923年他出生在重慶市江津區的普通農民家庭,25歲的他為了生計所迫從軍。

他參軍以後參加了解放戰爭中比較有名的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役,由於他的勇敢和智慧,他在戰場上榮立過三等功。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軍隊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參與戰爭,直至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譚秉雲所在的部隊剛好被編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遠赴朝鮮作戰。

受十四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影響,中國的物資十分的匱乏,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遠遠不能跟裝備優良的美軍相提並論。

可就是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抗美援朝戰爭還是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這其中發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去年熱映的電影《金剛川》就是取材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真實片段。戰場上的時間關乎的就是生命和戰爭的勝利,所以能夠以有限的兵力阻擋敵人的進攻,就是給勝利贏得時間。

與電影中情節相似的就是譚秉雲也是為了給大部隊爭取渡江的時間,而在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創造了奇蹟。時間回到1951年的5月,經過長津湖一役,我軍的實力受到了重創,因此回國休整了5個月後又重返朝鮮戰場。

此時美軍的指揮官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中國國人民志願軍在裝備和物資上的劣勢,所以他企圖動用坦克部隊,以絕對的武器優勢來切斷志願軍渡江轉移的道路。如果美軍的這一想法得逞,那麼志願軍將面臨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軍情緊急,志願軍北漢江以南的部隊連夜撤退,美軍又豈會給志願軍喘息的機會。頭上的轟炸機不斷地盤旋,江面的浮橋根本無法搭建,只能利用一些傳統的笨辦法渡江,如此一來,志願軍撤退的速度就十分的緩慢。

使命重大的任務

既然渡江的時間需要延長,那麼當務之急就是要拖住美軍的坦克部隊,譚秉雲所在的部隊正好承擔著這一阻擊美軍坦克部隊,為大部隊轉移爭取時間的任務。譚秉雲被分配的具體任務就是守住公路要道、將敵人的坦克損毀在路上。

譚秉雲畢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戰士,接到任務以後他很清楚以一己之力很難抵擋美軍的強大坦克部隊。強攻顯然是不可取的,只能利用策略巧妙來取得勝利。

心思縝密的譚秉雲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在美軍坦克必經的公路上,有一段特殊的山谷地形,坦克只要進到這一路段,就只能進不能退。

想要奪取勝利,這是最好的時機,只要能成功的破壞一輛坦克,就等於切斷了後續所有坦克的前進道路。確定了這一作戰策略之後,譚秉雲帶著幾個小戰士開始做準備工作,他在事先觀察好的這一路段內,挖了一些隱蔽的坑道,埋伏好之後就等待著美軍的坦克經過。

美軍也是預料到了被阻擊的可能性,所以選擇在夜間通過這一路段,但中國軍人一直都很擅長夜襲戰。譚秉雲和幾個小戰士早已埋伏多時,由於所帶的彈藥數量有限,所以他也不敢貿然地投出,等到坦克已經逼近身邊之後,他才從坑道內跳出來。從來沒有如此近距離地接近過坦克,譚秉雲是冒著巨大的風險執行任務。

有驚無險的奇蹟

第一顆手雷扔在了坦克的前方,坦克僅僅受了一些外觀上的損壞,並沒有影響坦克的前行。眼看炸前面對於坦克的作用不大,譚秉雲又迅速地躲到了坦克的後面,向坦克的尾部扔了一顆手雷。沒想到這一次成功了,隨著手雷的爆炸,坦克也隨之報廢了,由於離得太近,譚秉雲也被破碎的彈片擊中,隨即昏了過去。

跟隨他的小戰士趕緊把譚秉雲救下來給他做簡單的爆炸,所幸的是譚秉雲受傷不重,清醒過後的他又繼續投入戰鬥。有了第一次炸坦克的經驗,這一次譚秉雲更有把握了,但手裡只剩下最後一顆手雷了。這一些他直接選擇炸坦克的尾部,因為這裡是坦克的七寸之處,果不其然,第二輛坦克也被炸毀了。

由於坦克的體積巨大,被炸毀的兩輛坦剋死死地堵住了前進的道路,加上這段特殊的地形,又沒有其他可供選擇的路,一時之間美軍的坦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此時的譚秉雲沒有了手雷,暫時不能對其他的坦克下手。於是他就安排跟隨的小士兵回去取手雷,自己則帶著1支槍獨自監視著美軍的一舉一動。

美軍也不會坐以待斃,但不明真相的後續坦克部隊還在陸續地趕來,這些送上來的坦克在譚秉雲的眼裡就是待宰的羔羊。等到新的手雷補給上來,譚秉雲又開始了他的炸坦克行動。

隨著一聲巨響,手雷引爆了坦克內的彈藥,坦克爆炸的聲音響徹了山谷。後面不明真相的美軍以為遇到了大部隊的伏擊,開始紛紛地倒退。但坦克是一個比較笨重的武器,倒退起來十分的浪費時間。

譚秉雲的計劃成功了,他用1支槍,3顆手雷,成功的拖延住了美軍一個師8個小時,為志願軍大部隊渡江贏得了充裕的時間,從而為今後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取得勝利保存了實力。

譚秉雲的英勇事跡很快就在軍中傳開了,就連彭德清軍長都叫他救命菩薩,他也因為這一成績被授予了「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隨後他的英雄故事還被《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多家媒體轉載,連環畫《反坦克英雄譚秉雲》就直接取材於他的事跡。

小結:

影響戰爭勝敗的因素有很多,用中國古人話的來說,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成就譚秉雲英雄稱號的除了地利,更多的是他本人有勇有謀。

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之後,譚秉雲的榮譽也隨之而來,他還曾登上天安門城樓上觀看閱兵盛典。1支槍,3顆手雷,一人阻擊美軍一個師8小時,軍長叫他救命菩薩,這樣的英雄事跡必將會被歷史和人民銘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8f9a092ec29c5f7b2fbd33b6c86c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