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龜是變溫動物,也是爬行動物。最早之前,小編也是把龜當作是兩棲動物,著實慚愧。但是孰能無錯,知錯能改就好。以後就需要更嚴謹一些才是,畢竟如果我們是做科普,很可能就給別人種下了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很難改正的。
最近看到有龜友在調侃一位大博主,科普中提到,巴西龜和我們本土龜雜交,後代成為像「騾子」一樣的存在。我們知道,我們的草龜也是一個「浪子」,和很多龜都配過,也有很多的雜交後代,龜如其名。不過首先是它們得能有後代,而不是能不能爬母龜。公龜即使能見母就上,但也得它們之間沒有生殖隔離才能有下一代。
這個世界並非萬物皆可雜交,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可以完全相信這世上會存在半人馬,或者貓娘。即使都是屬於龜類,但是自然的生殖隔離還是存在的。生物學上有很多的細分,不在一個類別的龜類,雜交成功的機率很小很小。
記得之前也有一位龜友與我討論過,他說他確實在一個有名的學者論文上還是文章上看到,巴西龜和花草的雜交個體,並對此深信不疑。不過對於此事,我本人是絕不相信的,因為並沒有這樣的個體出現過,至少我沒有見過。或許我個人確實孤陋寡聞了,也希望支持此觀點的龜友能拿出實實在在的證據,比如說雜交個體的照片或者相關業內的報道。畢竟此時此刻,也沒有說哪位大佬說,確有此物種出現。而且對於龜圈,說實話我更相信一些資深愛好者,也不願意相信所謂專家。
龜與龜之間雜交,需要滿足以下條件。選擇合適的品種:龜的雜交需要選擇具有相似生活環境和飼養需求的品種,以確保後代能夠適應生存。
足夠的空間:龜雜交需要足夠的空間,尤其是在水中。確保水中面積足夠大,讓龜有足夠的空間來游泳和交配。這個只要有大水體就不用費心了。
提供適當的環境:在交配前,需要提供適當的環境來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確保水溫、水質和氧氣供應都合適。
觀察行為:當龜準備好交配時,它們之間的行為會有所改變。例如追逐、咬一些部位、發出某種聲音或者鬆弛喉嚨等。觀察這些行為可以幫助判斷何時進行交配。
巴西龜和火焰龜據說是可以雜交的,小編也嘗試過讓它們結合。但自始至終火焰就「看不上」巴西,巴西公無論怎麼攻擊火焰母,母龜都不妥協。相近的龜都如此不易,更何況還是原生地相距甚遠的品種呢。
龜並不是那種很隨便的動物,它也有自己的矜持。特別對於科普這塊不要說得這麼絕對,覺得長得差不多就是雜交了?確實對於一開始不了解龜的人來說,很多龜看上去都差不多。
小編自己也有很多時候都說錯了,知錯就改,龜友有指出,一定虛心接受。但如果自己不肯定的事情,是不會用「斬釘截鐵」的語氣。
龜類文化需要傳播,隨意放生也需要停止,所以咱們養龜愛好者們,還是有義務輔助和推進龜類文化傳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