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蘇軾一輩子的「大救星」,卻被忽視已久,書法絲毫不輸宋四家
蘇軾,是北宋最「網紅」的文人,他才高八斗、為人豁達,「一蓑煙雨任平生」,好像周圍的挫折、霉運都不能把他怎麼樣。不管被貶到什麼地方,他都能安心當一位「吃貨」,這種樂天派的性格,讓人羨慕得不得了。
蘇轍
但是,在當時黨爭不斷、官場如戰場的北宋中後期,他能夠一次次在「大落」之後迎來「大起」,少不了一個人的鼎力相助,他就像「及時雨」「大救星」一般,讓蘇軾化險為夷,此人就是他的親弟弟蘇轍。
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三蘇」,他們三位也位列「唐宋八大家」,如果說蘇軾的存在感排在三人組第一位,蘇洵憑藉入選語文教科書的《六國論》排第二,蘇轍就像是一個「小透明」,絕大多數人既說不出他有什麼作品,也說不出他曾擔任什麼職位,就更不會知道他也是一位書法家,而且書藝可與「宋四家」相比。
當「烏台詩案」發生時,蘇轍搶在御史台往湖州逮捕蘇軾前,便給哥哥寫信,並寫下《為兄軾下獄上書》,向君主求情,換來蘇軾從輕發落、保全性命;還有一次,為了救蘇軾,已經是宰相高官的蘇轍,不惜降級外放,以此減免蘇軾罪責,換來二人一個被貶海南儋州,一個謫守廣東雷州。
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生於四川眉山,比蘇軾小兩歲。他與兄長一樣,自幼聰穎,詩文書畫無所不能,連蘇軾都自嘆不如。
蘇轍書法主要受兄長蘇軾、黃庭堅影響,進而學李邕、徐浩、顏真卿、「二王」等晉唐名家。他的傳世真跡不多,且多以題跋形式附在別人作品上,因此顯得尤為珍貴。我們以他的《跋懷素<自敘帖>》為例,作一分析。
此帖懸腕凌空而入,尖鋒出筆,這明顯是受王羲之筆法的影響,入紙後力道漸足,中鋒行筆,書寫時還有顫筆處理,寫出一波三折,這與黃庭堅「長槍大戟」的風格相似,尤其是在「一」「年」等字中表現得更明顯;但是撇畫、捺畫並未有「黃體」那般舒展,「盪槳筆法」有所收斂。
蘇轍用筆方圓兼備,因此每個字細觀之下,既圓活精巧,轉折蓄力又不失鋒芒與彈性,結字寬綽扁方,有「顏體」和蘇軾書法的痕跡,但無蘇軾的朴茂渾厚,而是多了幾分遒媚與書卷氣。筆畫的粗細、用墨的濃淡、間距的疏密與字形的大小,都有明顯的對比,平正肅整中蘊含著變化。
蘇軾、蘇轍二人的書法都流露「尚意書風」影響下的洒脫不羈,但弟弟顯然還是沒有哥哥那樣超脫,故而法度嚴謹,也沒有蘇軾書法的豐腴渾厚,但卻文人氣息濃厚,蒼勁自然。
大家對蘇轍書法有何評價,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