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山深處的寧廠古鎮,因鹽而興曾居住了上萬人,如今怎麼樣了

2023-12-30   微兔分享呀

原標題:重慶大山深處的寧廠古鎮,因鹽而興曾居住了上萬人,如今怎麼樣了

在重慶有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裡的人不種莊稼,不放牧,從古至今卻一直富甲一方,最多時候生活著上萬人,而如今破敗不堪,只剩下為數不多的老人還在留守,這裡到底經歷了什麼。

我們的旅程沿著三峽庫區一路西行,當行至巫山的時候,有朋友建議我們沿著大寧河往北走,去看看神秘的巫溪,我們接受了這個建議。一路上山勢更加巍峨險峻,確實是肉眼可見的神秘。

第一站我們就安排在了寧廠古鎮,在巫溪的大山之中,大寧河畔是高聳的山峰,這裡不適合耕作,但卻得到了上天的恩賜,一切的源頭就是這口鹽井,從這裡就出去的水鹽的含量很高。

在古代,鹽可以說是和糧食同樣重要的物資,早在5000年前,這裡就有了製鹽業的發展。到了巴國統治這裡的時候製鹽業更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巴國因為這裡的鹽而興,也因為戰爭失去這裡而衰,可見鹽廠的得失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秦漢之後,三國時期劉備還曾在這裡設置了縣一級單位,也成了巫溪縣的前身。之後這裡又先後設立郡、監、州、縣。這裡也有過「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吳蜀之貨,咸薈於此」、「利分秦楚域,澤沛漢唐年」的輝煌

《蜀中廣記》記載明洪武時這裡的鹽「產量居四川產鹽到20%之多,各省流民一兩萬在此砍柴以供大寧鹽井之用」。因此,寧廠古鎮是三峽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和搖籃,堪稱世界的「上古鹽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

走進寧廠古鎮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在這裡有著各個年代的建築,建築多以石木結構為主,沿著河流修建的青石條路、吊腳樓等古建築和民居蜿蜒延伸七里多,因此這裡又被稱為「七里半邊街」。可以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寧廠古鎮隨著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但無論如何這裡的製鹽業從來沒有停止過,到了清康熙四年至乾隆三十七年,寧廠鎮達到頂峰,全場336灶。抗日戰爭時期,寧廠鎮奉命川鹽濟楚,加大鹽業生產力度。1941年,日軍飛機7架,投彈35枚,轟炸寧廠鹽場,企圖切斷食鹽供應。可見鹽不論在哪個年代都至關重要,都是經濟命脈。

寧廠古鎮你說它大也對,因為它很長,沿著大寧河綿延了七八里路,你說他很小也對,因為最窄的地方只有一條街的寬度,整個古鎮有幾條鐵索橋連通對岸,看上去就非常驚險。

走進寧廠古鎮,發現這裡其實還是有一些地方有生活氣息,聽一位當地老人說,在四五十年代,這裡比大都市還要繁華,當年巫溪縣城才有三千多人,小小的寧廠古鎮就擠著七千多人了。

我們眼前這座非常醒目的建築就是曾經寧廠區供銷社。在八十年代也算是寧廠鎮的地標建築物,如今青苔遍布,到處都充斥著風雨侵蝕的歲月痕跡,只有上面的紅五角星還依舊耀眼。

1992年,寧廠古鎮上的鹽業全面停產,也就徹底地拉開了寧廠古鎮走向衰敗蕭索的大幕,慢慢地大家都搬離這個曾經無比繁華興盛的地方。1996年最後一座製鹽廠拆除之後,這裡的一切都成了過往。

其實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鹽井裡依然有泉水在不斷的向外流淌,那為什麼這裡最終會廢棄掉呢?其實主要原因是大規模的古法製鹽產業決定著寧廠古鎮得以興衰。面對現代製鹽產業的競爭,寧廠古法製鹽效率低、成本高、沒有市場競爭力。慢慢就沒有利潤,產業也就隨之崩潰,沒了產業自然就留不住人口。古鎮上原有的2000多名居民大量流失,現在只剩下100多人,古鎮歸於沉寂甚至破敗。

走在曾經的「七里半邊街」已不見「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景象,大多數房屋人去樓空,殘垣斷壁間,只有青草還在肆意地生長著。

走在石板路上,到處掛著「此處危險」的警示牌。大量民居人去樓空,建築成為危房。不少建築垮塌之後,被當地農民改建成了菜地,建築木料被人當柴燒。當地傳統的巴渝民居吊腳樓、過街樓等傳統建築樣式,也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