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噴涌的火焰猶如浪潮一般不斷向上擴散,劃破黑夜的寂靜並發出巨大的聲響,在一團橘黃色的光球之中,火花像玫瑰一般一層層綻放。
象徵著死亡和毀滅的巨浪在人們凝視中流露出一股異常神秘且誘人的魅力。
那些銀幕上靜止住的身影,或許也和銀幕前的觀眾一樣,不禁產生髮自心底的疑問——這真的是人所能夠創造且擁有的能量嗎?
「我在這時成為了死亡」,就好像冥冥之中已然註定了一般,奧本海默成為情人多年前預言的死神象徵。
核試驗的成功讓奧本海默突然之間成為了憑藉一舉之力結束戰爭的功臣,成為舉國上下尊重和關注的對象,甚至幫助他在美國社會各界獲得前所未有的聲望與名譽。
然而,他的內心也同時陷入了深深的焦慮和矛盾之中,被軍方接管帶走的核彈裝置就像被開啟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開就再也無法關上。
關於奧本海默參與「曼哈頓計劃」進行核試驗研究的劇情,影片最終以一場意味深長的慶祝會作為收尾,而時間、空間、思想也在這一段劇情中實現了電影的「三位一體」。
隨著原子彈成功投放到廣島和長崎,奧本海默突然在一夜之間成為了聞名全美國的公眾人物。
影片開頭那陣富有節奏且不斷加深、猶如擊鼓般的神秘背景聲終於被揭曉——奧本海默在核彈成功投放後,走進某個慶祝會現場時人們用跺腳來表達歡呼的聲音。
然而,在這場作為絕對主角的慶祝會上,奧本海默面對眼前狂歡著戰爭結束的人們卻不禁陷入了遲疑和沉思——戰爭真的結束了嗎?自己所做的一切又真的能夠實現世界和平嗎?亦或是把人類帶入了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
雖然核彈本身最終沒有形成一連串的鏈式反應,但是發明核彈這件事情本身已然在現實世界中造成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無論是數以萬計的平民死亡、還是美蘇冷戰下愈演愈烈的軍備競賽,亦或是人類對未知力量的不斷探索和無盡欲求……
眼前這些歡呼者不斷用腳擊打地面的聲音在奧本海默的內心世界中突然變得像核彈引爆後所發出的聲響,像極了人類即將走向滅亡的倒計時。
面對眼前嘈雜的人群,奧本海默的世界突然變得萬籟俱寂,他不斷說著「為我們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自豪」,同時又不得不直面自己內心油然而生的道德困境和憂心忡忡。
在他想像中的世界裡,眼前的人們突然被核爆炸釋放出來的刺眼光芒和強力輻射化為灰燼,自己的腳像是被只剩下灰燼的受難者緊緊抱住,擁擠的人群中似乎看到了失去了孩子的母親在獨自哀傷,深受重創的母子蜷縮在角落裡瑟瑟發抖……
現實世界裡歡呼雀躍的人群和內心世界裡隨處可見的可怖景象在此時巧妙地合為一體。
時間、空間突然變得模糊、而奧本海默內心深處長期壓抑於「對抗納粹」這一目標下的人性本真也在霎那間迸發出來。
奧本海默急促的腳步似乎是想要逃離眼前這炙熱場景,卻下意識地越發走進黑暗面。
人最可怕的是無法認清自己的真實模樣,而此時此刻的奧本海默終於認清了自己真實的面目——他是原子彈之父,同時也在帶領團隊成功研究出核彈的那一刻成為了死神的代言人。
隨著核彈的橫空出世,人類文明走到了未來命運的十字路口,這究竟是新生?還是毀滅?銀幕前的觀眾既是奧本海默人生經歷的觀察者,同時也是現實歷史的見證人,我們很慶幸他對未來核戰和世界毀滅的擔憂在1945年之後的數十年間沒有成為現實。
美國成功研製出核彈並將其運用於實戰後數年,全力趕超的蘇聯亦成功研製出了自己的核彈。
「相互保證毀滅」的戰略思想在此後數十年的美蘇冷戰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美蘇一方面為了取得戰力均衡瘋狂展開軍備競賽,另一方面也藉此保證了雙方在擁有了足以完全毀滅對方的力量之後,輕易不敢展開核戰爭。
然而,這緊張而又脆弱的和平在當下的世界局勢下又是否真的能夠長期穩定的維持下去呢?
《奧本海默》的故事已然結束,但奧本海默晚年面對電視鏡頭說出的那番話語卻依舊振聾發聵、引人深思,「我們知道世界將會大不相同,有人哭泣,有人沉默,更多人沉默不語,我仍記得印度教經文《薄迦梵歌》里寫道『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