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期末沒考好,自己「畫獎狀」帶回家交差,背後問題值得反思

2022-07-13     孕育島

原標題:男孩期末沒考好,自己「畫獎狀」帶回家交差,背後問題值得反思

下午站在窗前,看到一群群孩子從學校回來,有的手裡拿著獎狀,笑逐顏開;有的則是滿臉的凝重,還時不時對拿著獎狀的同學投去羨慕的眼神......

得到獎狀的孩子自然是滿心歡喜,而那些沒有得到獎狀的孩子自然也想得到家長的誇獎,不得已就要發動自己的腦筋來一招「瞞天過海」。

男孩期末沒考好,親自畫了一張獎狀帶回家交差

隨著期末考試的結束,班級里的「三好學生」、「優秀幹部」等人選也隨之出來,畢竟這些獎項的評選標準都是按照成績的排名來決定的。

廣西的一位男孩在期末考試前,信誓旦旦地和父母承諾要「考第一」,不過還是因為臨場發揮失誤而錯失了「第一」的寶座。不過男孩為了不讓父母失望,便想到自己畫一張「獎狀」來讓父母驕傲。

獎狀是孩子自己手寫的,用一張白色的紙作為背景,上面用黑色的字跡,十分工整地按照正常獎狀的格式寫上了「某某同學考試第一名,特發此證,以資鼓勵」。

不得不說,這樣的獎狀男孩可謂是做得十分認真了,還在右下角臨摹了學校的公章。

不過就算男孩再細心,這樣的獎狀大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好在父親明白兒子的良苦用心,即使孩子沒有考到第一名,但父親仍然給了兒子最好的獎勵。

孩子考試不理想畫獎狀,反映出父母另類的「驕傲秀」

當下正是學校的期末年終階段,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學校也會根據成績來對一些優秀學生來進行表彰,而最吸引孩子的自然要數「獎狀」了,畢竟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貼上獎狀,等著大人的讚不絕口,應該是最得意的事情了。

而大人也會把孩子得的獎狀分享出去炫耀一番,以此來滿足下自己的虛榮心。

獎狀雖然只是一張紙,不過代表的意義卻不小。在家長和孩子看來,能拿到獎狀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畢竟全班同學中,只有幾個人能選上,恰好就說明了自己的榮譽。

不過,現在的孩子對於獎狀的期待值卻越來越低了。因為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會得到各種各樣的獎狀,獎狀的評比標準不再是學習成績,像運動擅長、口才出彩、會做手工等都會得到相應的獎狀。

如果一個孩子比較全能的話,真的可以實現獎狀了。而孩子得到了這麼多的獎狀,似乎早就沒有了當初對獎狀的深刻期望。

「事事皆可得獎狀」,為鼓勵孩子狂喂獎狀

還記得小島得到第一張獎狀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當時是參加學校舉辦的小學生演講比賽,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績。獎品除了有獎狀,還有一些其他的生活用品。

不過最令我感到激動的還是那張黃色背景、上面有燙金字體的獎狀,當時的心情真的無比激動,拿回家小心翼翼地貼在牆上,自己更是時不時地就站在下面抬頭看。

不過有了第一張獎狀之後,之後得到的無論什麼獎狀,都不再有當時的那種心情,而且隨著獎狀數量的越來越多,自己對獎狀也不再充滿期待。

而現在孩子更是無法體會那種期待的感覺,因為他們「事事皆可得獎狀」,坐姿端正得、收拾玩具得、聽故事認真得,針眼大小的事情,都會被用獎狀來大肆鼓勵。

這樣的獎狀,雖然也是對孩子的優秀品質進行鼓勵,但這種過分誇大孩子能力的做法,卻對孩子未來是有害的。

獎狀「泛濫」的背後,小心孩子會得「心理毒」

獎狀對孩子的意義,代表的榮譽和肯定,所以才會因為有高要求而顯得稀缺;而如果把標準降低了,自然自身的價值就不存在了。

獎狀泛濫,便失去了激勵作用

所有人都對自己的第一份榮譽倍感珍惜,而之後的每一次珍惜都會減少一分,直到最後內心毫無波瀾;而給的獎勵獎狀數量過多,自然孩子就會慢慢地習以為常,不會為了得到榮譽而繼續努力。

這樣的獎狀,非但沒有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散漫。

獎狀泛濫,長大後容易沒自信

獎狀在大人看來,雖然是一份榮譽,但卻沒有實際意義,畢竟用不了、吃不了。而對於孩子來說,幼年階段的他們卻認為這是最珍貴的,而是等到孩子成年後,思想觀念逐漸成熟,就會產生和大人一樣的感覺:獎狀很多的時候都是無聊的。

同時,這樣的孩子在小時候輕而易舉地就能拿到獎勵,不過長大後,自己還用同樣的努力程度去拼獎勵,卻發現根本無法實現,巨大的反差,也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落差。

小島想說:

其實對於孩子的獎狀,能拿到就拿到,拿不到也沒什麼在意的,尤其是那些無關痛癢的獎狀,實在是沒必要在意。家長最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獎狀背後的榮譽感,並鼓勵孩子為之而努力。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目前有多少張獎狀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82c7301018d0a7c20deb25507cf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