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印象中,富豪、闊太都喜歡到名人飯堂或是貴价參加用膳,那是看不上街邊的大排檔或是路邊攤,事實上也有不少接地氣富豪、闊太並非如此,這源自他們的出身本就是平民,即便成為了富豪,也還是維持過往的作風。比如何鴻燊四太梁安琪,身家千億的她,不能說行事作風很平民化,但對於吃喝的環境也沒有過於講究,只要好吃,可口的都會幫襯,久而久之還吃出了感情,與老闆關係極好。
在香港經營了與半世紀的深水鋪大排檔「長發麵家」早在8月前就宣布要在11月前結業,而梁安琪多年來一直是這家面檔的老熟客。在麵店經營的最後一天,梁安琪也不顧人來人往,前往幫襯,還與麵店進行最後的合影留念,這份情懷實屬難得,就連店家檔主也表示對方相當給面子。事實上,由於長發麵家要結束經營,所以自從宣布即將結業之後,每日都有大批的食客來幫襯,所以食客都在排長龍。而大多的富商、闊太對於這種市井街邊攤檔,向來避而遠之,一方面是不想人擠人,擔心自身安危,另一方面是怕有失身份,所以都不可能親自現身,梁安琪就是個例外。
梁安琪每一次幫襯都表現親民,從來沒有利用身份的特權享受特別的待遇,該等的等,該坐哪就坐哪,要付多少錢就付多少錢,最難得的是她也不嫌棄麵店的環境差,到底還是為面對的招牌、口味所吸引。她在長發麵家經營的最後一天幫襯,早就能預料到人山人海,不過正所謂過了今天就沒有明天,在這份情懷的驅使之下,她還是前往留念。而店主與梁安琪其實已經十分熟絡,他在受訪的時候表示四太是麵店的老顧客,彼此相識多年,成為了好友,只是沒想到在麵店結束經營前,對方還來幫襯,真是受寵若驚。
長發麵家是目前香港為數不多的老牌大排檔(僅剩20多家中的一家),這個麵店在50年代以手推車經營的模式,以賣面起家,主打牛腩面、魚蛋面,成為舊香港的味道的代表。當年在街邊擺攤賣面,後來發展到向香港政府申請牌照,選址在耀東街經營至今,歷時70年代。長發麵家很有時代感,直到結業為止,整個店鋪依然是鐵皮進行裝潢,炎炎夏日沒有空調,食客都是在屋檐下品嘗美食。而店裡除了招牌外,包括餐單都是手寫的,十分接地氣,即便是這樣依然能吸引大批食客。長發麵家之所以能屹立70多年不倒,完全就是靠食物的品質、味道取勝,這家店所有的食材都是手作,做出了人情味,也難怪四太會頻頻來幫襯。
屹立了70年的麵店,最終還是選擇結業,不是因為生意難做,而是不敵時代的巨輪而不得不結束營業,以店家的話來說,就是配合地區重建所以要選擇結業,說白了就是不敵地產商的發展而被迫選擇結業。因此坊間一度有說法長發麵家收了發展商的錢所以結束營業,對此長發麵家還曾經發文澄清表示一毛錢都沒有收地產商的錢,而是自己主動將經營牌照歸還給政府。
事實上,長發麵家所在地址也並不是他們自家的產業,原本他們是要經營到11月才結業,結果現在10月底就提前結業,就是因為原業主一直威逼他們儘快清場關門,否則就斷水斷電,因為只有清場了才可以向發展商拿錢,長發麵家才不得不提前結業,縱然很是不舍,但也終要說再見。
屬於幾代香港人回憶的長髮面家還會不會選新址再開業,不得而知,但這個麵店的確成為了老香港味道的代表,成為了時代的記憶,畢竟也是如今香港為數不多仍然保留著60、70年代風味的街邊大排檔,所以也曾經被選為港產片的取景之地,稱得上是打卡「景點」之一。而除了梁安琪對麵店念念不忘之外,還有很多香港名人對這家店也情有獨鍾,比如譚詠麟、薛凱琪、麥長青、佘詩曼等等。這些藝人、名人也如同尋常百姓這般,趕在麵店結業之前去幫襯,順便留影紀念。
PS: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