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梅:審美人生教育為學生增「四力」

2023-08-12     校長傳媒

原標題:陳鐵梅:審美人生教育為學生增「四力」

陳鐵梅與學生一起賞析名畫(資料圖片)

陳鐵梅,現任教於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東洲國際學校,正高級教師、美術特級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南通市、海門市兩級中青年名師陳鐵梅工作室領銜人;多次赴北京等地執教展示課,相關成果多次榮獲全國(全國美術評優課一等獎)、江蘇省、南通市基本功比賽和教學比賽一等獎,曾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迄今在《人民教育》等刊物發表論文80多篇,出版2本專著,主持研發6項美術課程,參與編寫美術教材和教參20多本。

審美人生教育為學生增「四力」

作者|陳鐵梅

色彩的感染力(美術八年級上冊) 執教者:陳鐵梅 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

從教30年來,我每天生活在學生中間,觀察著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一直在追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美術教育?通過美術的教與學,學生能收穫什麼?我認為,中小學美術教育重在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引導學生激發自身審美潛能,提升審美素養,讓他們成為熱愛藝術、享受生活、境界高遠、人格健全、生命充實、自由完整的人。基於這樣的思考,2008年我提出了「審美人生教育」教學主張,並以此為研究方向,開展了相關思考和實踐探索。

01

審美人生是中華美育精神的時代詮釋

中華美育精神,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生存與文化考驗,孕育和積累下來的共同價值體系中的精華,凝聚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其核心主張是「以美育人」。從孔子的「游於藝」到今天提倡的大美育,都是中華美育精神的具體表達,都是在肯定「美」對於精神正直、良心純潔、情感富足、信念端正等心靈正朝向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當下我國美育正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看似「無用的知識」被忽視,技術追求與審美感受不斷博弈,大眾文化與高雅藝術對壘,這對學生價值體系塑造帶來了直接的困擾……

「培養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人」,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觀點和邏輯起點。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屬都是指向人的。所以,美術教育通過美的物象啟發創造出一種具有審美意義的人生,繼而達致「成人」,幫助學生「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然王國」,這不僅僅是在完成美術的學科教學,更是在履行學科育人、立德樹人的使命,讓學生的生命因美術而豐饒與厚重。因此,審美人生是中華美育精神的繼承發揚和時代詮釋,審美人生教育則是美術教育的意義規定。

02

美術教學要著力發展學生「四力」

在美術教育中落實審美人生教育理念,需要把握好四點:

其一,喚醒學生的審美敏悟力,學會發現生活的美好。學會審美,就是學會生活。我喜歡帶學生去校園寫生,春天到月牙湖畔畫「春江水暖鴨先知」,初夏蹲在百荷塘邊畫「小荷才露尖尖角」,秋天一起匍匐在花園裡仰視花草樹木,冬天就在畫上撒鹽體會「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意境。寫生有諸多好處,最重要的是能喚醒學生對生活細節的關注、對自然物象的聯想。於是,學生會為欣賞到傍晚時分「月上樹梢頭」的美景而欣喜若狂,會為學校一棵自然生長成「愛心」形狀的樹的色彩變化而奔走相告,這種對視覺世界敏銳的觀察、想像和感悟能力,就是審美敏悟力。我認為,審美敏悟力是一種文化基因,蘊藏在學生的大腦深處,一旦被喚醒,便會煥發勃勃生機,從校園學習延展開去,成為生活經驗的一部分,服務並影響學生的一生。

其二,培育學生的審美理解力,懂得塑造美的規律。美術教學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引導學生探究審美本源性問題,即「為什麼是美的?」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就是引導學生對造型、色彩、肌理等美的特徵進行分析研究,學習構圖、透視、明暗等美的表現手法,增進對變化與統一、節奏與韻律、對稱與均衡等美的形式的理解。同時,要打通知識、技能和形式美感,讓美術的文化屬性豐富學生精神世界。以中國畫學習為例,我帶著鮮荔枝進教室,與學生一起品嘗荔枝的甘甜,分享荔枝的屬科、花期、產地等生物學知識和營養學知識,然後在吟誦「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佳句後,像齊白石老人那樣揮毫作畫。荔枝在我們的眼裡、筆下,完成了從植物到水果再到藝術的轉化,讓理性認知衝破冰冷的知識羅列和描述,達到熾熱的感性把握,於是,荔枝便有了色彩、情緒和溫度。隨後我們再聯想,從荔枝的形態發散想像到「美艷如美人」……由此,荔枝就成為了一種文化意象。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一起欣賞其他以花果為母題的美術作品,學生從中獲得了既有感性的豐富性又有人文的深刻性的「豐厚的感性」。美術教學要儘可能幫助學生髮展「豐厚的感性」,以促進學生文化屬性和精神世界的蓬勃生長。

其三,激活學生的審美欣賞力,掌握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欣賞是美術學習的基礎,眼「高」才能手「高」。2011年開始,我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美術鑑賞課,並編著出版《百幅名畫欣賞》一書,帶著名師工作室成員拍攝錄製了100多期配套微課,究其目的,就是想引導學生在讀、研、游中激活藝術靈性,推動審美體驗與審美習慣的交互形成,繼而獲得欣賞藝術的習慣和素養。在具體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掌握「四問」的方法。以欣賞傅抱石、關山月兩位先生的巨幅畫卷《江山如此多嬌》為例,一問「為什麼畫?」通過畫幅右下角「1959年」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明確畫家用美術語言表現《沁園春·雪》的創作構想;二問「畫了什麼?」通過細節觀察,聯想詞意,理解「畫眼」「嬌」字的表現對象是祖國大好河山;三問「怎麼畫的?」通過臨摹局部,掌握中國畫「墨分五色」的藝術特色,體驗中國畫「借物寓意」的表現手法,感知畫家為了表現祖國的幅員遼闊進行了「突破時空的大膽創新」;四問「畫得怎樣?」學生的結論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完美結合」。由此學生充分感受到畫家對祖國深沉的愛,對中華民族的豪邁氣魄和新時代偉大精神的歌頌。畫卷中的江河與群山,是沉睡著的景象與藝術品,但一經教學介入,便能激盪出讓人著迷的共鳴,愛祖國、愛人民的思想情感,在賞析想像中得以延伸與擴展。

其四,引爆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創造詩意的生活。最近我在教學《春天的暢想》這一內容,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色彩基礎知識,包括同種色、類似色、對比色等配色知識,以及色彩的感情與印象。上課伊始我就布置了作業:「請同學們放學後運用今天所學色彩知識,重新搭配媽媽衣櫃里的衣服。」作業一出,學生們歡呼雀躍,任務驅動的學習充滿了誘惑,學習效果也讓家長又驚又喜:「美術還可以這麼有趣,這麼實用!」此類創意行動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教與學中,例如我們以校慶為契機,將教材中關於平面設計的內容抽取、打通、重組,開展「大情境、大主題」教學,全體學生參與了學校校慶徽標、海報、吉祥物、手袋和校園微型景觀的設計,讓美術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學生提升了五方面的素養:會看圖、會表達、會判斷、會創造、會認同,這些素養從美術到生活再到文化,是逐層深入的。

03

跨界整合有助於實現美術學科育人功能

學科的跨界整合,對於落實大美育理念和在美術學科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以《清明上河圖》的教學為例,我將美術、歷史、語文三科整合起來,從不同角度揭示、詮釋這幅畫的豐富內涵,有助於打通學科之間的隔膜,幫助學生形成跨界思維。我期待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建立起大美術概念,在每一筆的精準表達中成長為精緻的人;在收集素材、整合認知、選擇對象、解決問題過程中成長為懂得工作方法的人;在整體與局部的關係中明察秋毫,成為有全局觀的人。而更重要的是,相伴著目標意識、堅毅執著、超越自我、勇敢面對以及創造力等卓越心理品格的成長,相伴著有效釋放的情緒、全力以赴的投入、和諧融洽的關係、不斷建構的意義和不斷彰顯的成就,學生能獲得生命的幸福體驗。這種在人生中永無止境地追求更高境界、更寬視野、更大胸懷的精神品質,是美術學習帶來的精與微、格與局、廣與大之辯證法。美術教育的立德樹人也體現於此。

在我看來,美術教師的工作就是努力幫助學生經由美的薰陶和潤澤,使主觀性、自覺性和認識性相統一,讓他們優雅、從容、堅定而燦爛地綻放生命之花,繼而創造人生的美好畫卷,讓生命境界不斷躍升,在大地上詩意地棲居。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1年06月11日第05

延伸閱讀:

特級教師陳鐵梅的成長領悟:人應該仰望點什麼

美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梁啟超「趣味教育」思想對當代美育的啟示

特級教師管建剛:家常課中的3個常理、7個常識和3個常態

特級教師魏書生: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途徑,老師家長都在傳閱!

復旦附中特級教師黃玉峰:五條繩索捆綁了我們的孩子

黃美冰:淺談如何依託少年宮平台構建學校美育生活

檀傳寶:中國教育最缺的,是美育

家長收藏細看:首屆「家長學校開學周」主題教育活動專輯(視頻全集)

太齊全了!81個偏旁部首寫法圖解示意,假期孩子練字用起來

中小學全科上下冊空中課堂、微課+200多部名著有聲讀物!

小學 • 初中 • 高中 • 全科目教學視頻匯總

1-9年級全學科微課資源匯總(點開即看)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69b0e68d6d2066b848928631a03d0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