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為何不能入主中原?他們錯失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2022-06-19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遼國為何不能入主中原?他們錯失了一次絕佳的機會

遼國,是契丹人建立的一個王朝。在元朝統一之前,遼和宋、金並列為中國的三大帝國。北宋、金國都曾經統治中原,但是遼國在疆域上已經統一了東北和大漠,但是在中原卻只占據了燕雲十六州,未能成功入主中原。歷史並非沒有給契丹人機會,而是契丹人自己沒有把握好這次機會。

一,契丹的崛起

契丹族,是東胡系游牧民族。在幾百年前,契丹族的祖先——鮮卑族,曾經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整個隋唐帝國的框架,都是建立在北魏的基礎之上。鮮卑入主中原後,停留在東北的鮮卑族分化為了契丹、奚、室韋等民族。唐朝時期,這些民族紛紛接受都督府的冊封,但是和唐朝交戰不斷。

唐朝末期,契丹族開始走向了強盛。916年,契丹族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契丹國。此後,契丹就不斷擴張。當年,耶律阿保機就占領了燕雲十六州的九個州,組建了第一支漢人軍隊——「北八軍」。此後,契丹又不斷向北擴張,兼并了黑車室韋、阻卜(韃靼、突厥後裔)、回鶻、渤海等國,統一了東北和大漠。

正在阿保機的事業發展到了巔峰之時,中原的後唐陷入了危機。926年,莊宗李存勖去世,李嗣源繼位,中原發生了一些變亂。阿保機,正雄心勃勃,準備出兵南下,一舉滅南唐,統一中原。但是,阿保機不幸在當年病逝了。

二,扶晉滅唐

繼承阿保機事業的是耶律德光。他在穩定了契丹內部的情況下,也準備南下進攻後唐。933年到924年之間,後唐連續爆發了政變,先是李嗣源病逝,李從厚繼位;接著是李從珂、石敬瑭發動了叛亂,李從厚被囚禁,李從珂繼位。耶律德光得知這一情況後,就開始著手發動戰爭,而石敬瑭也在暗中和契丹勾結。

李從珂得知石敬瑭和契丹聯合,於是就想在石敬瑭和契丹結盟之前和契丹聯合。當時李從珂集團提出的政策是向契丹輸送歲幣。但是由於大臣的阻礙,後唐聯合契丹的計劃宣告失敗了。而石敬瑭則加速和契丹結盟,答應事成之後向契丹稱臣納貢,稱呼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己為「兒皇帝」,並且割讓雁門關以北的幾個州給契丹。

石敬瑭的這個政策實在是無恥,就連石敬瑭的屬下劉知遠也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不過石敬瑭固執己見,和契丹約定同時出兵。

936年,耶律德光帶領5萬精兵南下,在晉陽大敗後唐軍隊。隨後,耶律德光長驅直入洛陽,後唐滅亡。在契丹軍隊的支持下,石敬瑭稱帝,建立了後晉。石敬瑭也立馬實現約定,將幽州等五州割讓給契丹,從此燕雲十六州全部被契丹占據。

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整個中原地區就完全暴露在了契丹鐵騎的面前。契丹雖然扶持了石敬瑭為傀儡,但是耶律德光並不滿足於此,耶律德光的目標是直接統治中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正因為此,後晉和契丹的關係也並非十分和諧。

三,入主中原

942年,石敬瑭去世,其侄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上台後,改變了和契丹的關係,並公然挑釁契丹,兩國關係降到了冰點。944年,中原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後晉的危機到來。這一年,耶律德光看準機會,帶領大軍南下。不過契丹遭到了頑強的抵抗,只好撤退。第二年,耶律德光再次南下,但是再次被擊敗。

後晉失敗後,決定乘勝追擊,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946年,後晉試圖招降幽州節度使趙延壽,趙延壽就將計就計,假裝同意歸順。當年10月,後晉派遣大軍去河北接應趙延壽,沒想到陷入了契丹的包圍圈。在糧盡援絕之時,杜重威等將領投降了契丹,並和耶律德光達成一致:滅晉後,扶持杜重威稱帝。

經此一戰,後晉精銳悉數消滅,耶律德光得以帶領契丹大軍殺進開封。石重貴看到大軍來,立馬宣布投降。

耶律德光進入開封后,改變了之前扶持傀儡皇帝的想法。947年,耶律德光召集後晉百官說:「吾國廣大,方數萬里,有君長二十七人;今中國之俗異於吾國,吾欲擇一人君之,如何?」這些中原的官員聽明白的耶律德光的其中之意思,紛紛表示要推舉耶律德光為帝。

947年二月一日,耶律德光在開封正式登基。他穿戴中原皇帝的冠服一通天冠、絳紗袍,在開封后晉宮廷中的正殿入座,金吾六軍鹵簿儀仗及太常樂舞皆陳列於庭。耶律德光同時宣布,定國民為「遼」,改元「大同」。

四,耶律德光的失敗

不過遼國終究沒有成為第二個北魏,耶律德光也沒有成為拓跋燾。耶律德光在開封呆了一個月後,就被迫撤回了塞北。而遼國在中原的統治,也僅僅維持了2個月。

耶律德光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還不懂如何治理中原。稱帝後,趙延壽建議約束契丹軍隊,讓遼國為軍隊提供軍費,以防止契丹軍隊四處劫掠。但是耶律德光認為契丹沒有這樣的制度,因而繼續放縱軍隊繼續搶掠。這一點,他就無法獲得中原百姓的支持。耶律德光稱帝後,沒有繼續留用後晉的地方官員,而是從塞北調契丹族來進行管理。這一點,耶律德光又失去了中原官僚、地主的支持。

遼國中京遺址

沒有中原漢人的支持,耶律德光就不可能在中原立足。很快,中原各地爆發了反對契丹的起義,兵變,耶律德光不得不北歸塞北。耶律德光北歸後,對自己的失敗也進行了反思,他總結道「朕此行有三失:縱兵掠芻粟,一也;括民私財,二也;不遽遣諸節度還鎮,三也。」他認為應該「推心庶僚、和協軍情、撫綏百姓」。然而,這次機會一失去就再也沒有了。同年四月,耶律德光去世,遼國陷入了內鬥之中,中原的後周乘機強大了起來。

後周到北宋前期,契丹曾經幾次南下進攻,都遭到了失敗。而北宋也幾次對燕雲十六州用兵也遭到了失敗,兩國進入了勢均力敵的狀態中。因此,遼國最終和北宋達成了「澶淵之盟」,此後,兩國基本處於和平的狀態中。

結語:契丹錯過了這次千載難遇的機會,也就導致自己始終無法入主中原。當時的契丹雖然已經初步形成了南北院制度,重用漢人,但是對中原的制度以及文化還不是十分了解,因此難以改變自己的角色。此後的200年中,契丹族不斷吸取漢文化,不斷融入到了中原文明之中,但是契丹族已經不斷腐化,遼國的國力也不斷衰退,最終取代遼國入主中原的,是金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5e577914ce695cdf3f732e8c88597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