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電寶,掏空了我的微信錢包

2023-09-07   視覺志

原標題:共享充電寶,掏空了我的微信錢包

小視被刺了!

去年是被雪糕,今年是被充電寶,一刀沒逃過。

就在上周末,小視出去玩,眼瞅著手機電池變成紅色,這完全對現代人的酷刑啊。

不能拍照事小,飯吃不上、甚至不能打車回家,就事大了。

這時候緩解焦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借個充電寶。

用了一個多小時,歸還的時候小視傻眼了,竟然被扣了十多元,心在滴血。

到底租的是什麼電那麼貴啊?!難不成是愛迪生那會傳下來的百年老電?

對共享充電寶高攀不起的,可不僅僅是小視。

去網上轉一圈,網友們罕見地對充電寶達成了共識——一水兒罵得熱火朝天。

有一位網友,在浙江義烏站租借了一次小電充電寶,沒成想 2 個多小時被扣了 99 塊錢。

後來經過核實,原來是弄錯了價格,已經將 84 元退還給顧客。雖然這算是一次誤傷,但現實生活中被共享充電寶背刺的人可不在少數。

拿北京為例,目前主流的共享充電寶租賃價格一般在每小時3元至5元不等,不足1小時按1小時計算,24小時封頂40元,如果一直不歸還,總封頂為99元。

按道理,要是明碼標價,大家嫌貴,不用就好了。

但很多充電寶商家還在標價上耍起了滑頭。

比如,不寫每小時的價格,而是寫 0.5 小時或者 30 分鐘。不瞞大家說,小視這次就是看錯了。

乍一看4元錢,也就是小貴,應急一下可以接受。

但是付款的時候才發現不對勁兒,是半小時四元,一小時就是8元。歸還時一個不小心沒卡上點,就要被按照兩小時計費。那就是十多塊錢沒了。

但「貴」還不是大家吐槽的唯一問題。誰讓咱離開手機活不了呢,想充電,貴點認了。可是共享充電寶充電趕不上掉電,「充電 2 小時,通話 5 分鐘」,誰受得了?

其實很多人都發現,共享充電寶跟咱們自己買的不太一樣,總是感覺充電速度很慢,充了半天只充進去一點點,不還吧花的錢越來越多,賠了,還了吧感覺自己根本沒充多少,還是賠了。

尤其如果想看看視頻、或者開著導航之類,充的速度還趕不上掉電的速度。

有一次小視在餐廳租借了一台充電寶,邊充電邊刷了短視頻,結果飯都吃完了才充進去了10%,才出餐廳門,連計程車都沒打上就關機了。

而歸還難是共享充電寶另外一個槽點。

很多時候,APP地圖上顯示有還的地方,結果到了一看沒有。客服也一直聯繫不上,最後被扣了4個小時的錢。」

更可氣的是,剛剛接出來5分鐘充電寶了,原路返還,就發現坑位滿了。

之前,在上海迪士尼園區內,遊客租借了充電寶,結果無法歸還,氣得當場怒摔充。甚至,還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

真不怪這位遊客心態崩了,當你想還充電寶,光是找空機位,就找了20分鐘。拿出手機一看,扣費10元,再看看歸還充電寶路上掉回去的電量,真的能當場心梗。

不過要是比慘,總是還有更慘的。

比如小視的同事,已經是手握十幾個充電寶的買斷大戶了。

因為常常忘還,這兩年下來,他已經以 100 元左右的單價(網上賣大概50元)買下了幾十個共享充電寶了。

每一個充電寶都在訴說著他的怨種經歷。

又貴又慢,易借難還,成了公認的共享充電寶關鍵詞。

如此花式坑錢,想必干充電寶這個行業的早就已經財富自由了吧!

事實上,很多頭部共享充電寶公司,每個季度都是按億虧損的。

大公司頂不住了,紛紛收縮裁員,而小公司們都躍躍欲試靜待跑路。

可見,共享充電寶這是一邊當刺客 一邊當賠貨啊!

共享充電寶祖上也是闊過的。

2015年,可以說是共享充電寶夢開始的地方,當年就有355家公司註冊登記。

2017年,共享充電寶迎來高光時刻,融資總計達到12億, 街電、小電、來電、怪獸就拿下了10億,「三電一獸」一副未來可期的大好局面。

而對於咱們老百姓來說,那時候的共享充電寶的主打一個便宜。充電一小時才一元錢,划算!

而還有一些新入局的共享充電寶,關注轉發就有能夠免費充電。這可比隨身背著充電寶強多了。

但是這個優惠節奏大家好像都似曾相識,享受的有點心虛。

想當年網約車、共享單車和外賣都干過這事兒:先砸重金占領市場、培養用戶習慣,再漲價把補貼吃回來,猛漲價收割用戶。就問問,現在還有多少人小黃車的押金還沒退回來呢?!

而共享充電寶也沒有逃過這種模式。

三電一獸為了搶奪市場,同樣斗得頭破血流,2020年,競爭已然到達白熱化。

而這時候我們就大概知道,越來越貴的共享充電寶,把錢整哪去了。

事實上,充電寶沒有啥超高的技術含量,也沒有品牌壁壘。

大家的需求就是給手機充好電就行, 壓根兒不會在意自己用的是哪家的充電寶,也不會因為鍾愛某個充電寶品牌給為它多花點錢。

說到底,共享充電寶最關鍵的就是看所放的位置。

飯店、酒店、商場、景點、車站……到底放在哪,以及怎麼放,大有文章。

因為放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必然生意就好,所以熱門地點成為了共享充電寶平台的必爭之地。

那麼怎麼搶奪大熱點位呢?就一招兒——讓利求規模。

舉個例子,小視開了一個火鍋店,超級火。

街電的地推人員聞訊而來,打算拿出200元推廣費和20%的分成。

第二天來電的推廣也來了,他們願意拿出400元推廣費和30%的分成,第三天怪獸的人出了800元,還願意吧分成直接談到90%,並且希望簽訂協議,只能放怪獸的充電點位。

雖然怪獸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五,但是最終還是把熱門點位嗑下來了。

如果小視的點位不是飯店,而是大熱的景點,完全可以更牛氣一些,比如四家都請過來,咱們競個標,價高者得。

所以這幾年,熱門景點的進場費高達數萬元,甚至是上百萬。

而且這些還僅僅是入場費。很多點位代理,還可以擁有對充電寶的定價權,充電寶一小時的租金是 4 元,還是 100 元,我們店自己說的算。

這樣就造成了就算是同一個商場裡,一樓和二樓同一品牌的充電寶,租金可能不一樣。

而在入場費、商家佣金、代理商佣金的層層攤薄之後,利潤肉眼可見地變少了。

像怪獸充電這樣的企業,每營收 1 億元,就必須支出快 9 千萬的銷售費用。

如此惡性競爭,成本肯定是有人要負擔的,鐮刀自然就割向咱們普通用戶了。

所以一些不是很地道的玩法也得到了默許。

比如不明碼標價;

用戶借出一個寶之後,代理立馬拿出新的充電寶,把缺口給補上。這就導致,租用五分鐘,機器就滿了,你說巧不巧……

看著被塞爆的機子,想歸還寶的用戶只好另尋其他歸還點。而在用戶找新歸還點的時間裡,代理商就能多入帳不少。

他們還可以把兩個歸還點設置得很遠,讓用戶租用一會,也是創收的好手段。

而像小視同事買斷充電寶的那種行為,代理商和平台可以說是雙贏了。

網上賣50多的充電寶,用戶買斷要花 99 元,代理商賺了 19 元左右,平台收 80 元。收了錢後,還會再免費補一個充電寶給代理商。

還有網友表示共享充電寶存在未明示或未經同意,過度收集並傳輸個人信息的問題。

本來是及時雨一樣的便民產品,卻在惡性競爭中被玩壞了。

什麼時候大家恢復到寧可備著大電池上街,也不願意去用貢獻充電寶時,共享充電也就要徹底沒電了。

一味地追求市場占有率,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就知道和顧客耍心眼子的共享充電寶,終將會被大家拋棄,畢竟誰也不想當總是當韭菜啊。

7 / Sep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小飈

微博:視覺志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來微博找小視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