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和誰相處,記住這三句話,你就贏了

2023-07-10     江左梅娘

原標題:不管和誰相處,記住這三句話,你就贏了

卡耐基曾說過:

「不尊重別人感情的人,最終只會引起別人的討厭和憎恨。」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只顧表現自我,而不顧旁人感受的人。

或是好為人師,當眾給人挑錯並糾正;或是不管他人是否樂意,就一門心思傾訴自己的苦惱。

遇到這類「熱心腸」的人,總讓人下意識想要遠離。

與人交往時,誰也不喜歡高人一頭的人,更不會喜歡缺乏界限感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

「糾正欲、分享欲和傾訴欲,一旦過度便是社交大忌。」

在社交場,唯有控制好這三種慾望,才會收穫受人歡迎的好人緣。

01.克制糾正欲,不自以為是

生活中,從來不乏妄自尊大的人。

他們總是把自己的想法當做準則,把自己的三觀奉為圭臬。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對的標準,別人再怎麼指手畫腳,也只是徒勞無功。

最後的結局,往往是陷入無休止的爭辯,誰也說服不了誰。

美國教育家卡耐基,就曾因糾正別人,被朋友好好上了一課。

有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參加宴會,席間有位男嘉賓發表了一場演講,並引用了一句名言,說它出自《聖經》。

卡耐基聽了,馬上起身糾正道:「這句話不是出自《聖經》,而是出自莎士比亞的作品。」

那個男人感到很尷尬,但他不相信自己記錯了,於是和卡耐基辯論起來。

卡耐基堅定地認為自己不會錯,那位男士也對自己的說法深信不疑。

這時,卡耐基的朋友過來,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對那個男人說:「您說的沒錯,這句話確實出自《聖經》。」

宴會結束,在回家的路上,朋友對卡耐基說:「僅僅是一句話的出處,你何必在大庭廣眾之下糾正他呢。

這樣做不僅傷害了他的自尊心,還破壞了宴會的氛圍,就連我們自己的形象也會受到影響,為了這點小事,值得嗎?」

台灣作家金維純說過:

「我等凡夫俗子,不敢奢求為人師表,只要戒掉好為人師,便已功德無量。」

很多時候,越喜歡教人做事,就越容易產生誤解和爭論。

面對不理解的人或事,學會接納,遠比改變要有用的多。

哪怕是關係親近的人,也要平心靜氣地討論,而不是趾高氣揚地說教。

每個人都有權利,按自己的想法,活在自己的生活中。

你手中的度量衡,制定不出對方想要的世界。

真正高層次的人,都懂得壓制自己的糾正欲,既不高看自己,也不低看別人。

02.克制分享欲,不過分熱情

《人間失格》中有句話:

「無論對誰太過熱情,都會增加不被珍惜的機率。」

當你把財物無私地分享給他人時,不僅不會得到對方的感激,還會失去自己的尊嚴。

而對方毫無代價就能得到好處時,不僅會索取無度,而且還不知珍惜。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施特略就是分享欲旺盛,對朋友太過熱情,結果讓自己深陷麻煩之中。

施特略是一名水平一般的畫家,他的同行看不起他,還常常向他借錢。

而他卻每次都儘量滿足朋友的要求,不讓他們失望。

思特里克蘭到巴黎不久,施特略就發現了他身上驚人的繪畫天賦。

為此,常常主動在生活上給他幫助。

聖誕節當天,施特略怕他孤單,還貼心地邀請他來過節。

然而,當施特略走進思特里克蘭的家,才發現他已經病入膏肓。

施特略急忙把思特里克蘭接到自己家住。

在他和妻子的精心照料下,思特里克蘭的身體逐漸恢復了。

可沒想到,痊癒的思特里克蘭,竟然霸占了他的妻子。

施特略雖然有些傷心,卻毫無爭奪之意,最後還將房子拱手讓給了思特里克蘭。

可以說,在這場友誼中,施特略是個徹頭徹尾的「濫好人」。

他豪無保留地分享,全心全意地幫忙,最後只落得個妻子背叛、朋友唾棄的下場。

就連作者對他的評價也是:

「所有人都看不起他,因為他太好欺負了。」

有句話說得好:

「你若真敢好到毫無保留,別人就敢壞到肆無忌憚。」

我們總是習慣了善良和遷就,卻忘了照顧自己內心的感受。

對於不懂感恩的人,你越是分享,就越會給對方提供無數次傷害自己的機會。

即便對方有所請求,也不必有求必應,何況只是你的一廂情願呢?

年少時,總以為好的關係就該不分你我。

人到中年,才明白,無論說話還是做事,有所保留,量力而行,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03.克制傾訴欲,不過度消耗他人

每個人都會遇到違心的事情,也都會有悲傷的時刻。

這時,我們就特別想找個人聽自己訴說此刻的苦惱。

倘若,不論大事小事,你都要對著別人傾訴,而不顧對方的感受。

很可能,會把朋友推得越來越遠。

作家橙子講過一個故事。

畢業那年橙子在雜誌社工作,部門裡有個女生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還總喜歡找人訴苦。

「領導又給我安排了太多的事,害我天天加班。」

「今天早上錯過公交遲到了,有要被扣錢,哎!」

剛開始,她只是想通過抱怨刷存在感,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但時間一長,她就成了有名的「祥林嫂」,公司同事見了她都繞著走。

那時,橙子剛好入職,那個女生就整天找橙子傾訴公司的不公。

後來,橙子和朋友講這段經歷時說:「我可以理解她的心情,但我不認同她用抱怨這種處理方式。」

傾訴雖然無傷大雅,但是過於頻繁,難免讓對方心生抵抗。

真正成熟的人,不會受情緒的驅使。

他們會讓時間淡化情緒,用愛好轉移注意力。

與其向別人傾訴,不妨用愛好填滿生活中一切的不平坦。

英國作家馬特·海格,患有嚴重抑鬱症,情緒找不到出口,也無人願意聽他傾訴。

於是他開始寫小說《活下去的理由》。

小說完結的那天,他驚奇地發現,抑鬱症消失了。

他再也不想找人傾訴了,因為他把情緒全都寫進了小說中。

當他不再四處傳遞負能量的時候,他的朋友也漸漸多了起來。

很喜歡一句話:

「在這條生命之河中,唯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擺渡人。」

生活終究是自己的,情緒總要自己來消化。

你的情緒出口是朋友,可朋友的情緒出口又在哪裡?

人生實難,坎坷不斷,若有幸能傾訴一二,便當感激不盡。

每到困難時刻,都需要自己在孤獨中咽下委屈,在沉默中自愈心靈。

傾訴欲越強烈,人生就越是孤獨,沒有人願意和一個「祥林嫂」一起交往。

學會接納現實,不打擾別人,才是每個成年人應有的自覺。

04.梅娘說

聽過一句話:

「慾望,是社交頭號大敵。任憑慾望驅使的人,總是在自我滿足中,破壞掉所有的關係。」

放下糾正的慾望,不要好為人師,他人不需要活在你的三觀里。

收起分享的慾望,懂得有所保留,他人的生活不需要你的接濟。

忍住傾訴的慾望,學會自我消化,他人不是你的樹洞,不要隨意消耗。

再好的感情,也會被這三種自我感動式的慾望消耗殆盡。

餘生,願你管好嘴、守住心,在任何地方,都能擁有相處舒心的關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52692feb36a3aa2b910d80884ab16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