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 70公里 11個月 ——蘭新鐵路精阿二線開通背後的故事

2023-12-09     博爾塔拉報

原標題:33年 70公里 11個月 ——蘭新鐵路精阿二線開通背後的故事

12月6日9時40分,冬日朝陽灑下第一縷光輝,上下行的鋼鐵巨龍徐徐開動。

一列貨車駛出蘭新鐵路精阿段增建二線精河站,前往阿拉山口方向(無人機攝)。

蘭新鐵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增建二線(以下簡稱精阿二線),已經成功運行一周。

這是一條並不普通的鐵路線:東起連雲港、西至阿拉山口的「新亞歐大陸橋」國內段鐵路大通道,首次形成全線雙線運營。

一列貨車駛進精阿二線精河站。

33年的等待,70公里的匠心設計,9個月的緊張建設……精阿二線成功開通的背後,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一)期盼

精阿二線,是鐵路人30多年的期盼。

1958年12月,蘭新鐵路進入新疆,此後在新疆境內一路向西延伸。1990年,烏西至阿拉山口段全線貫通並投入運營,東起連雲港西至阿拉山口,進而連通歐洲的黃金通道正式形成,即人們所熟知的第二座亞歐大陸橋。

經過多年運營,蘭新線陸續實施增建二線工程,烏蘇至精河段增建第二線於2009年12月開通運營。而1990年至今一直單線運營的精阿段鐵路出現運力緊張局面。

一列貨車駛出精阿二線精河站,前往阿拉山口方向(無人機攝)。

博州「老交通」孫友亮說:「精阿二線建設,我們足足期盼了30多年。」

而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精阿二線S2標項目經理部總工程師邵曉平也有同感:「時隔30多年,精阿二線才被提上日程。」

(二)保護

一條長70公里的鐵路建設,凝聚了各方對生態的考量。

艾比湖是新疆最大的鹹水湖,近年來,湖面面積維持在500平方公里左右。艾比湖濕地於2007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總面積3082.18平方公里,獨特的濕地生態環境,是數百種動植物生息繁衍的場所,成為新疆北部重要的生態屏障。

生機勃勃的艾比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人機攝)。

精阿二線部分路段距離新疆艾比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邊界較近,為保護艾比湖獨特的濕地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建設者對臨近保護區的跨河橋樑橋面設置徑流收集系統,不讓一滴廢水流入河水中。

據中鐵一院集團新疆鐵道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精阿項目設計總工程師馬得祥介紹,在橋面設置徑流收集系統,可通過橋樑兩側的排水管道,將雨水統一收集至事故池,「事故池中的廢水經蒸發消耗後,剩餘的污泥再由鐵路養護部門定期處理,可有效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三)奮戰

9個月的完工,是2500餘名建設者日夜奮戰的成果。

精阿二線主體工程建設於2023年3月正式開建,在原有鐵路線旁新建一條鐵路。中鐵二十一局集團精阿二線S2標項目經理部總工程師邵曉平解釋,該段鐵路線原來是單線行駛,列車來來往往,需要相互等待。而新增一條鐵路,即新增二線,就使來來往往的列車不受影響,「各行其道」。

改建精阿二線站前工程,門式起重機正在運行。

一邊是呼嘯而過的列車,一邊是正在修建鐵路的工人,列車來了工人需要迅速跳下路基,等列車一過,又迅速爬上路基抓緊施工。鐵路線上每天有40多趟客貨列車通過,工人每天也要有40多次避讓,危險時刻存在。

邵曉平說:「由於新線施工與舊線的相鄰間隔不足3米,原線路不斷通過高頻次客貨列車,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保障行車安全和施工安全,投入了大量安全防護人員。在施工時,有專門的防護小組與駐站聯絡員對列車經過信息實時共享,爭分奪秒組織人員上道作業,及時在車來前下道避讓。同時,還利用600多次『封閉點』天窗作業,採用先進的施工和測量設備,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工程質量。」

施工人員在精阿二線工程現場作業。

9個月的時間裡,建設者承擔了全線約70公里的路基、橋涵等線下施工和線上鋪軌作業,以及3座車站改造施工。

精阿二線通車了,邵曉平正在做項目收尾工作,過不了多久他就要趕赴新的項目工程。對於精阿二線,他有著特殊的感情,每天10時許,他會步行走到精河東站,看看呼嘯而過二線上的列車,忍不住拿起手機拍幾張照片……

文:張新燕、胡義華、王濤

圖:博爾塔拉融媒體中心

博爾塔拉融媒體中心出品

監審:姜遠海 編審:歐登 編輯:彭瑞 責編:彭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4fffa650acb4f4106e9bb031b3c42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