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如何給信用經濟插上騰飛之翼?

2023-01-12     零壹財經

原標題:數字經濟如何給信用經濟插上騰飛之翼?

2023年1月6日,「第二屆中國信用經濟發展峰會暨零壹智庫年度峰會」在線上舉辦,會議以「構建數據基礎制度,促進信用經濟發展」為主題,圍繞數字經濟、信用經濟等專業話題開展討論。

在本次峰會以「數字經濟與信用經濟融合發展」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上,前海徵信董事長崔崟、道口金科合伙人郇公弟、諾華誠信中國區副總裁兼深圳辦公室總經理於辰、益博睿徵信(北京)有限公司運營總監勞杏彬就「信用經濟的特點與發展現狀」「信用經濟的潛力型業務與掣肘」「信用經濟的趨勢與暢想」進行了討論。

圓桌論壇由零壹智庫CEO柏亮主持。他說,數字經濟是近年來我國發展的核心戰略和主要增長曲線的核心貢獻者,數字經濟尤其是數據經濟為信用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環境、工具、動力和商業模式,數字經濟和信用經濟的發展是相生相伴的,信用經濟的發展倒過來也可以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

本次峰會由全聯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深圳信用促進會、零壹智庫、《陸家嘴》雜誌、《價值線》雜誌聯合主辦,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數字金融實驗室、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數字經濟研究小組提供學術支持。

一、數字化浪潮下,信用經濟的基本特徵與趨勢

崔崟認為,傳統經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以物換物,第二個層次是貨幣經濟,第三層則是信用經濟。信用經濟和數字經濟相輔相成,信用的評估需要對目標主體的行為進行數字量化。2015年前後,信用體系更多圍繞在個人消費層面,而近年來小微經濟通過國家扶持後成為非常活躍的潛在市場。小微經濟對銀行業而言風險更難把控,原來依賴於線下走訪,目前銀行更加多的利用RPA、OCR等技術,獲取小微企業的經營數據,從而使得線下的人工走訪,變成線上的模型評估,有了更加量化、細化的評估體系,進而幫助小微經濟更好發展,打通小微經濟與宏觀經濟的連接。

郇公弟表示,信用主體主要分為企業和個人。個人端經過5-10年發展相對成熟甚至略有泛濫,從近年國家政策、銀行舉措來看,未來更多聚焦於企業信用領域。企業根據類型劃分,大型、中型、小型企業的信用發展略有差異。大型企業的融資體系相對完善,中型企業有一定資產抵押,小微型企業近年發展較快,方法論上可能借鑑了此前個人信用體系的一些模型和評估方法,資金方也慢慢接受了通過小微企業行為數據進行信用評估的方式,但額度整體偏小,處於起步階段。

於辰說,信用經濟近年來才走入政策中,迎來規範與發展。香港與內地信用經濟發展略有差異,內地數字化程度突飛猛進,數字化發展長足進步,數據分析與應用領先於香港。香港信用評估仍側重於信貸行為,而內地則延伸到支付行為、用戶畫像等層面,也希望能把這些新的信用評估方式帶到香港。香港也有一些自身優勢,風險定價方面未來可以和內地深度融合。

勞杏彬認為,信用經濟一直存在,近年來重要程度不斷走高。信用經濟目前卡在瓶頸,政策從出台到落實以及整個體系的完善,相對西方國家仍有較為漫長的道路要走。信用經濟的關鍵在於數據,當前官方層面的數據以框架為主,有待細化。企業和個人端要加強「數據是資產」的理念,在實際活動中要著重構建自己的數據資產,第一可以為信用市場提供更多替代數據,第二則是解決「徵信白戶」問題。企業和個人適當讓自己擁有徵信記錄,能帶動整個信用經濟的發展。

二、信用經濟的創新機遇在哪裡?

郇公弟說,國內信用經濟處於起步階段。企業的信用一分為二,其一是面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融資信用,其二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信用。信用貸款發展速度較快,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信用經濟發展中面臨著數據不足、割裂、分散的情況,企業的存貨數據、物流數據、稅務數據、合同數據、訂單數據很多尚未集中應用,也很少有大型機構能夠整合上述數據。數據產權不清晰也是當前的問題之一,發票數據既有買方也有賣方,單獨一方能否作為信貸依據仍有分歧。依託企業數據的金融信貸和商業信用產品,都是每年千億計的市場機會。

於辰認為,數字時代模糊了一些數字信息的定義邊界。信息的分析、處理、使用往往先用後治,與信用經濟相關的一些立法相對欠缺,市場需要一個被廣泛認可、應用的評價體系。兩岸三地仍存有不同的信用評價體系,呈孤島狀分布,香港金融機構需要內地客戶的數據作為評估,但相關數據並未打通,在便利性層面略打折扣。突破信用信息壁壘、實現跨境數據的流通與應用、建立大灣區通用的信用信息標準都亟需努力。未來個性化信貸產品設計、信用合規存在較大發展機會。

崔崟表示,2022年是企業徵信的新紀元,從企業數據源之間傳送到金融機構的通道因政策原因需要中間機構進行輸出。2022年下半年企業與企業之間信貸、賒帳服務也嶄露頭角,這也是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內部數據反哺宏觀經濟的方式之一。在和多家金融機構合作過程中,洞察到銀行的供應鏈模式的新變化,即從原先的上游應收帳款,已經延伸至下游的經銷商。近幾年,核心企業通過搭建內部數據中台的契機,治理了內部的經營、生產、銷售等方面的數據。核心企業將這些治理後的銷售數據,與銀行進行共享,讓下游的供應商可以從銀行拿到價格低、資金足的貸款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銷售。而銀行有了這部分數據後,在貸前審批、貸中放款、貸後預警等環節,更有效判斷這些企業的風險,通過這些數字的流動,形成了核心企業、下游經銷商、金融機構的「三贏」的局面。

三、信用經濟實際業務有哪些挑戰與掣肘?

勞杏彬表示,當前業務主要分為決策引擎和企業徵信。決策引擎為貸款決策提供相關服務,「斷直連」對決策引擎影響不大,但數據應用、數據安全影響較大,如雲端數據的調取有難題存在。企業徵信業務集中於企業間賒銷往來,與中國進出口貿易息息相關,受大環境影響波動。除此之外,數據的管制對企業徵信也有較大影響,在賒銷應用場景下較難拿到強授權,對數據應用產生挑戰。當前尋找替代數據解決相關問題。

郇公弟認為,當前信用經濟的人才、技術儲備相對完善,主要受政策影響波動較大。此外,個人信用和企業信用是否融合監管,目前的討論還有欠缺。尤其是企業層面的數據應用、隱私保護、產權定義尚不明確,金融數據相對齊備,企業履約數據相對不足,導致信貸無法覆蓋更多的企業主體。政策的不確定性和資金端對新信用評估體系的接受程度是未來的關鍵。

於辰說,當前的業務掣肘是如何挖掘國內大數據、替代數據的應用。香港信貸機構只擁有客戶最基礎的信貸數據,缺乏支付數據、出行數據,這需要政策的融合與香港居民數據分享習慣的培養,香港居民對隱私保護極為重視,信貸機構也需要居民的強授權,數據的豐富與打通亟需解決。大灣區仍需要一個信用數據層面的法律法規,以便探索更好的解決方案。

崔崟說,希望相關政策能夠進一步細化至可執行方案。隱私計算、區塊鏈等技術中「數據不出境、不出域」的要求也對目前信用經濟的人才體系構成了挑戰,如何從單一的風控、建模人員變成「風控建模+技術」的綜合素質復合人才,這在徵信行業中比較欠缺。舊業務與新技術的融合,更有利於開展徵信業務,也是當下徵信機構所急需的。

四、信用經濟未來1-2年的展望

崔崟認為,信用經濟在黨的十二大報告關於「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決策部署下,獨立第三方徵信機構有機會在多個信用應用場景開創新道路,底層基礎建設的鋪設實現了技術的蓬勃發展,在新形勢下,我國的信用經濟,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希望把握機會,發揮從業經驗,提升數據科技水平,擴大徵信生態圈合作,聚焦解決小微信用的提質增效問題,提供專業的企業徵信產品、服務和解決方案,全力支持助企紓困。

於辰表示,希望能夠在大灣區合作中得到一些政策支持與技術供給。在符合當地法規、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建立一套可行的互聯互通機制,以此幫助粵港澳兩地企業更好的「走出去、引進來」。香港與內地的經驗互補也能為中國、國際提供一個信用的「超級聯繫人」,促進中國和國際交流。

郇公弟說,數字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快,為信用經濟提供很好的基礎。所有個體、企業都需要保護、養成自己的信用,以適配於時代的發展。

勞杏彬說,企業要沉澱自己的信用記錄,也有助於形成自己的畫像、評級報告,必備不時之需。將「先用後信」變更為「先信後用」。信用的重複再利用也是趨勢之一。此外,如何在徵信白戶踏出信貸第一步時提供幫助,也是未來徵信企業的發展方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41bd53d996ef7202cc526cbab4b3a72.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