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徒手逮獵引質疑,旅遊開發別忽視風險

2024-10-21     北青網

羅志華

遊客在景區獵場徒手抓野豬、野兔、山雞,抓到還可以帶走。據《現代快報》報道,近日,某地一景區「徒手逮獵」旅遊項目在網絡上廣受關注,引發質疑。輿論發酵後,涉事景區回應稱,視頻中所謂野豬實為野豬與家豬的雜交品種。對此,當地回應稱將協同相關部門對該項目的安全性,以及檢疫、宰殺的規範性進一步監管。

當地這一新增旅遊項目引發的主要質疑是,野豬屬於野生動物,野生動物得到法律的保護,不應該與遊客如此「親密接觸」。儘管這些野豬實為野豬與家豬的雜交品種,但景區的這一解釋並不能消除質疑。畢竟景區是將之當作野豬來宣傳的,如此一來,遊客心理就會產生可以逮獵和食用野生動物等觀念。因此不管這些動物帶有多少「野味」,但在野生動物保護方面所形成的誤導切實存在。

此外,景區讓遊客「徒手逮獵」,其他多種風險同樣不容忽視。來自山野的動物,更容易帶有致病微生物,遊客在逮獵過程中可能導致感染。此外,這項活動還可導致遊客被動物衝撞、咬傷或導致跌傷等。這個創新項目可給景區帶來可觀的收入,卻以增加遊客的風險為代價,並涉嫌違反相關法規。

據稱,開發「徒手逮獵」項目的靈感來自於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狩獵、殺年豬的習俗。但要看到,普通民眾無論是狩獵還是殺年豬,都要遵循相應法規,不能任性而為。此外,類似習俗經歷了當地群眾祖祖輩輩的摸索,在安全防護方面已形成了一些獨特的做法,當地群眾深諳此道,但遊客照搬照學的只是形式,與安全防護有關的一些做法學不來。

目前旅遊市場競爭激烈,景區「內卷」現象也很嚴重,創新旅遊項目的最主要目的在於提升景區的核心競爭力。也正因此,近年來一些新的旅遊項目被陸續推出,其中出現不少優秀的旅遊創新產品,給遊客帶來了很好的旅遊體驗。但另一方面,旅遊創新產品魚龍混雜現象也十分明顯,甚至打造新奇項目博眼球「出圈」,並成為一些景區的「法寶」。比如,少數野生動物園開發「虎景房」、一些民宿推出「豬景房」等做法,都有炒作之嫌,容易對社會形成誤導。

面對旅遊項目重複和同質化等現象,深入挖掘本地資源,開發更富特色與底蘊的旅遊項目等才值得鼓勵。涉事景區將旅遊項目與傳統習俗相結合,從地方文化當中尋找創新靈感,這個想法是好的,可以讓旅遊項目更加豐富多彩,但旅遊創新應以守法和安全為前提,如果這個前提條件不具備,那麼創新也就失去了意義,甚至可能出現相反的效果。因此,不僅這類風險項目要叫停,還應在旅遊項目開發等更高層面多加反思。

景區要真正提升運營能力,挖潛旅遊資源,避免同質化,還需合理規範發展,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3f9b770727eed94e8c2be1d2a782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