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十萬里 廣搜地方志

2024-10-16   搜狐網地方資訊

義烏市方誌館繡水廳內,最近上架了270本(套)來自全國各地的方誌。不少在義烏打工、創業的外來建設者慕名前來打卡。「沒想到,在義烏還能讀到老家的方誌。」前來查閱資料的海南人林樺告訴記者。

這些方誌,由義烏人朱建林從全國各地自費收集而來。半年多來,他獨自穿行於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用義烏縣誌交換各地方志,總行程近5萬公里。

前陣子,朱建林回義烏短暫休整,把換回的方誌悉數捐給義烏市方誌館。「這些方誌在義烏集中上架,成為展示地域文化的一扇窗口。朱建林也促進了義烏地方志文化對外交流。」看著書架上滿滿當當的方誌,義烏市地方志編纂室(以下簡稱「義烏市志室」)主任吳小鋒面露喜色。他表示,對朱建林接下來的行程,他們將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半年跑了227個城市

朱建林是土生土長的義烏人。他中等個頭、皮膚黝黑,雙目炯炯有神,說話、辦事十分幹練。

年輕時,朱建林開過飯店、擺過地攤,後來轉行做工藝品生意。如今,已年過半百的他經常行走四方。這幾年,他的足跡遍及40餘個國家。

初次見面,是在朱建林位於義烏的家中。隔老遠,他就熱情地和記者打招呼。「你看,這些都是我去過的地方。」他指著書桌上一張用鉛筆打了很多圈圈的中國地圖,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這半年多來,我駕車去了海南、西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區)的227個城市,換回了270本(套)方誌。」

這些方誌形式多樣,按地域分,有省志、市志、縣誌、鄉鎮志;按類別分,既有綜合性的通志,也有農業志、商貿志、河志等專志、特色志。其中,通志占2/3,不少還是難得一見的大部頭。「有的一本就有兩三百萬字。」朱建林說。

朱建林捐贈的方誌,也引起了專業人士的關注。連日來,義烏地方民俗文化研究者楊南山泡在方誌館內,廢寢忘食地研讀朱建林帶回來的《揚州府志(萬曆)》等。「古揚州和義烏同屬百越。這部方誌所記載的很多古揚州方言詞彙的發音,和現在義烏一些方言發音仍十分相近。」楊南山翻開《揚州府志(萬曆)》方言篇的志述介紹:「你看,古揚州方言稱庭為天井、寒蟬為遮留、蚯蚓為曲鱔、貓為毛,這和義烏話比較接近。」

楊南山說,參考這些資料,近期,他準備寫一篇有關東南沿海不同地域古方言的比較研究文章。

帶三千本縣誌上門交換

在朱建林看來,一部地方志就如同一個地方的百科全書,內容涵蓋天文、地理、經濟、政治、軍事、文化、風俗等。

「閱讀地方志,不僅可以了解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文化演進和歷史變遷,還能學到不少知識。」朱建林說。

朱建林收集方誌純屬偶然。去年有一天,他在義烏市方誌館閒逛,隨手拿起一本《義烏縣誌(萬曆)》翻閱,很快被義烏的人文歷史所吸引。「作為土生土長的義烏人,我竟不知義烏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積澱。」朱建林有所觸動。

能不能把全國各地的方誌都收集起來?朱建林忽然冒出了這樣的想法。義烏市方誌館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方誌不同於一般書籍,很多都是大部頭,尤其是一些老版方誌,印量很少,市面上買不到。而且中國地級行政區和縣級行政區加起來有3000餘個,要一一收集可不容易。

「那我就自己出錢,帶3000本義烏縣誌上門去交換。」朱建林突發奇想。

說干就干。徵得義烏市志室同意後,朱建林自費印刷了3000本《義烏縣誌(萬曆)》。之後,又過經近半年的籌備,今年3月21日,他帶上一部分方誌,駕駛著一輛大越野車,踏上了交換方誌之旅。

他的計劃是,數年內跑遍全國大部分縣級及以上城市,收集儘可能多的方誌。「尤其是那些市面上買不到的市志、縣誌、專志、行業志,我要一一上門去求書。」朱建林說。

換方誌之旅的第一站是三亞市。到達三亞後,朱建林立即登門拜訪三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自報家門後,他恭恭敬敬地向對方工作人員遞上了一本《義烏縣誌(萬曆)》。

「還是第一次碰到有人來換方誌。」接待他的工作人員將信將疑。看了義烏市志室開具的介紹信後,對方收下了《義烏縣誌(萬曆)》,並換給朱建林一本清代張嶲等人編纂的《崖州志》。臨走,這名工作人員還熱心地為朱建林畫了一張路線圖,教他如何高效地走遍海南島。最終,朱建林耗時7天,跑遍海南省絕大部分城市。

「一站站上門,看似吃力,但朱建林在換回方誌的同時,也為各地開展方誌文化交流互鑒,搭建了一座溝通橋樑。」吳小鋒說。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小試牛刀後,5月9日,懷揣著一張西部自駕攻略圖,朱建林再次踏上旅程。這次,他的目的地是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等地。

西部之行的首周,朱建林就遇到了麻煩。5月中旬,他在從雲南開往西藏的路上染了風寒,很快發燒到39.8℃,只好住進當地一家醫院。

「住院那天,我輾轉反側、一夜未眠,難受極了,心裡不禁打起了退堂鼓。好在第二天高燒退去,整個人精神了很多,於是繼續上路。」朱建林說。

人生地不熟,是個難題。西藏的一些縣城,山高路遠,從一個縣到另一個縣,經常要開四五個小時的車。有時,他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恰巧當地方志辦的工作人員下鄉了,他就只能等。

「義烏市志室的工作人員給了我很多鼓勵和幫助。遇到困難,他們總會鼎力相助。」朱建林說,一路上,工作人員幫他打了不少電話,幫助對接。

西部之行雖然辛苦,但朱建林收穫滿滿。他記憶最深的一次,是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那是6月6日上午,我跑到甘孜州地方志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我。了解到我的來意後,他很感動。不僅給了我幾部不同年代的《甘孜州志》,還請我吃飯。」朱建林說,當時臨近端午,臨別,這位工作人員還塞了幾個粽子給他。

這樣的暖心故事還有不少。7月24日,交換之旅的第216站,青海省地方志辦公室內,朱建林和一位工作人員一見如故。「他幫我收集了辦公室內所有47套方誌,包括很難買到的《青海抗日戰爭志》等。」朱建林說,為減輕自己之後行程的負擔,這名工作人員還自掏腰包,將這些方誌打包好,一起寄到義烏。當朱建林回到義烏打開包裹,拿到秤上一稱,「好傢夥,足足66公斤!」

在新疆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幫助下,短短一個月,朱建林幾乎跑遍了新疆。在吐魯番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輯室,一名工作人員得知朱建林來自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老家義烏,送給他一本《哈密瓜志》。這位工作人員還翻開《哈密瓜志》,讀起了印在扉頁的《晚度天山有懷京邑》——這是唐朝詩人駱賓王從軍西域時寫的邊塞詩。「那天我們相聊甚歡,並相約下次在義烏見面。」朱建林說,「當時,我覺得暖融融的,那是一種感動: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最近,朱建林又開始謀划下一次行程。「近期我計劃去一趟甘肅。再接下去是東三省,然後沿著內蒙古、寧夏、陝西一線,把北方的大部分邊疆省份都走一遍。」朱建林說,他要收集更多方誌,協助義烏市志室籌建一個全國方誌文化展示館。「希望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我的家鄉齊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