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自然:秋天,孩子需要一張自由玩耍的「公園處方」

2023-09-20     校長傳媒

原標題:重回自然:秋天,孩子需要一張自由玩耍的「公園處方」

「大自然缺失症」正威脅著孩子們的健康,幾乎完全生活在室內和被技術產品淹沒的童年是一種貧瘠的童年,會對孩子生理、思維和情感上的成長產生許多負面影響。

《與孩子重回自然》的作者桑普森博士,是一位恐龍古生物學家和科普工作者,他提煉了人類學、心理學、教育學、神經科學和生態學等多個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提供給父母、教師的行動指南,展示許多引導孩子愛上大自然的方式。

如果兒童從小就獲得了豐富的大自然經驗,他們就很可能憑直覺與大自然建立深刻的聯繫。

01

大自然對我們有益,

連一株盆栽都能促進你的健康

  • 去森林裡散步吧

我們喜歡去大自然中散步、跑步、游泳、沉思和社交。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沒有意識到與大自然的這種聯繫。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我們的身體純粹是由自然物質構成。在我們的一生中,完全是作為一種流動的生物而存在,不斷地消耗和排出自然物質,以維持生理學意義上的自我。

在我們的體表和體內有數萬億細菌,其中許多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在人類歷史上,我們有超過95%的時間與非人類世界有著親密接觸。我們的身體、思想和情感都是在荒野中進化形成的,在那些地方,與大自然的深刻聯繫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只要置身於自然景觀中,就有助於減輕壓力,促進放鬆。這種體驗能緩解大腦疲勞,提高頭腦清晰度,同時提高工作業績和治癒效果。一項早期研究發現,如果病房裡有一扇可以俯瞰大自然環境的窗戶,病人術後會恢復得更快,所需的止痛藥也更少。還有一位研究人員發現,與城市戶外游相比,即使在大自然中只停留很短的時間,也能讓我們恢復應用定向注意力和工作記憶的能力,而這兩種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大腦資產。

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本人就開始推行一種叫作Shinrin-yoku(森林浴)的傳統,到森林裡去放鬆和娛樂。在那裡,他們步行,深呼吸,打開所有的感官,大部分時間都在沉默中度過。對手機和其他電子產品的使用會被勸阻。一項研究發現,在進行森林浴的人身上,應激激素皮質醇下降了16%或更多。在森林裡,血壓往往也會下降,而免疫系統則得到了極大的增強,提高了白細胞和抗癌蛋白質的表達。

  • 寵物、植物都能給健康帶來好處

養寵物是另一種具有促進健康的形式。從水族缸里的魚到鳥、貓、狗,大量研究都證明了寵物的顯著益處,包括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和降低壓力。各種精神疾病都通過動物療法得到了有效治療。今天,許多醫院都使用狗來促進病人康復。對所謂的人與動物間感情紐帶的研究表明,有伴侶動物的人獲得的積極影響最大。

植物對我們也有好處。許多研究證明,園藝工作或僅僅是待在花園裡都能帶來諸多健康方面的好處,哪怕僅僅是幾棵樹也能造成很大的改變。一組引人注目的研究調查了樹木對芝加哥某低收入社區的兩個高層住宅居民的影響。對於那些住在能看到一排排樹木的建築物中的居民而言,其攻擊性、暴力和報案率大大低於那些住處周圍一片荒蕪的居民,同時,他們處理生活問題的效率也高於後者。

在過去的幾年中,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出了「公園處方」,鼓勵兒童和成年人在大自然環境中進行戶外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這一增長趨勢的是讓人們變得更加活躍以及降低肥胖率的願望。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PS)甚至親自參與其中,鼓勵醫生開處方讓大家在附近的國家公園裡散步、騎車或劃獨木舟。

與大自然互動給兒童帶來的額外獎勵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症狀大大減輕、社會交往情況獲得改善、對抗疾病的能力得到提高,以及霸凌行為的減少或消除。

技術型大自然能產生什麼效應?在一項研究中,無窗辦公室里安裝了等離子螢幕,實時播放自然界的情況。實驗參與者一致認為,這種高科技人造大自然總比完全沒有大自然要好。然而,與真正在戶外體驗真實的大自然相比,或者哪怕是與通過玻璃窗體驗大自然相比,大螢幕都顯得黯然失色。

總之,大自然對我們是有益的,就連與一株盆栽植物待在一起也能促進你的健康。大自然有能力減輕我們身體和情感所受到的「直接傷害」。如果你感到壓力重重,那就去森林裡散步吧。

  • 大自然,童年的必要元素

今天,我們中有許多人並不把自然界視為童年的一個絕對必要的元素。管理者試圖在工作日儘可能擠出每一秒鐘用於課堂學習,許多學校正在取消課間休息。忙碌的父母再也找不到時間和孩子一起去戶外,也不再鼓勵孩子獨自在外面玩了。相反,電視和其他玩具正日益成為高科技保姆。這些帶來的負面後果可能遠遠超出了一般人的認識。

除了肥胖症、壓力和其他由待在室內帶來的負面影響之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自然環境中自由自在的無組織玩耍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與被禁錮在室內的孩子相比,經常在大自然中玩耍的孩子表現出更強的肌肉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平衡性、協調性和敏捷性。

他們傾向於更多地參與到富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玩耍中,而這反過來又培養了語言、抽象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一種好奇感。在大自然中玩耍在培養自我意識和地方意識方面更具優勢,能夠讓兒童同時認識到他們的獨立性和相互依賴性。

「森林幼兒園」,雖然在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已經有20年左右的歷史了,但近年來才在北美興起。有幸在這些學校上學的兒童一年四季都會在戶外度過充裕的時間,且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玩耍中。雨褲、靴子、帽子和連指手套都是標準裝備,對那些潮濕的、黏糊糊的、髒兮兮的東西的日常發現都會獲得讚賞。

這些學校所實踐的口號是:「沒有糟糕的天氣,只有糟糕的衣服。」研究表明,這些學校的孩子更少闖禍,而且更善於評估風險。他們的學習成績也往往遠高於平均水平,包括在閱讀和數學方面,他們的老師也發現他們更有好奇心和積極性。

為什麼在大自然中玩耍有如此強大的效果?

首先,它提供了一種多感官自助餐。包括看、聽、摸、嘗,讓兒童們沉浸在一個遠比在室內甚至在電腦螢幕上能捕捉到的更為宏大的世界中。

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玩耍空間往往是複雜的。能夠提供種類繁多、不確定的道具(岩石、樹枝、泥土、植物,等等),遠遠勝過室內的對應物,所以能夠激發更多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此外,那裡還有鳥類、樹木、昆蟲和各種小爬蟲,能產生最為重要的野生感。

同時,在那裡還有潛力創造遠離成年人窺視目光的特別場所。

我們要到哪裡尋找大自然?

這個問題強調了一個關鍵點。正如審美是一件各花入各眼的事,對野外的感覺也是因人而異的。兒童對野外的看法會隨著年齡和人生閱歷的變化而變化。一座後院或是一塊有灌木叢、蟲子和大量泥土的空地,雖然對大多數成年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東西,但是對一名幼童來說則可能野性十足。

處於童年早期的幼兒會本能地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事物上,關注花朵和蚯蚓,而不是森林和山景。

對於童年中期的孩子來說,沿著一條兩邊長滿樹木的岩石小溪漫步就是一種野外冒險。

青少年則需要更廣闊的自然環境,包括偶爾進行野外旅行。

與大自然聯繫的地理版圖會隨著兒童的成長而擴大,但是與自然界的深厚聯繫的基礎則很可能是在離家很近的地方建立起來的。真正的野生環境是很重要的元素,但它們可能只是自然營養套餐的一小部分,尤其是在童年早期。讓兒童與大自然建立聯繫,要求孩子們能夠在離家很近的野生型大自然中自由、頻繁地玩耍。

02

兒童,是人類的研發部門

我們應該從什麼年齡,開始建立與大自然的聯繫?

答案是,自出生那一刻起,甚至在出生之前。我成年以後,母親告訴我,當我還在她子宮裡的時候,我們全家外出露營過,後來那個地方成了我在全世界最喜歡的地方——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島西海岸托菲諾附近的長灘。或許是太平洋的洶湧海浪給還在娘胎中的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

童年早期(2~6歲)與大自然接觸的重點:嬰兒和幼童往往會表現出廣泛而分散的注意力,從而產生她所說的「燈籠意識」。這個年齡段的嬰兒的最大需求,是探索和吸收儘可能多的世事經驗,那這種分散型注意力是很有用的。燈籠式思維則將光明灑向四方,照亮範圍廣泛的主題。因此,孩子的注意持續時間並不短暫,只是注意範圍更為廣闊而已。

童年是這樣一個生命階段:我們的大腦會適應我們對自己的一切發現。我們在這個年齡會用想像力探索各種可能性,而不僅僅是有用的可能性。這種探索大部分是通過玩耍進行的。正如一直被人們引用的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玩耍是研究的最高形式。」簡言之,童年的任務就是通過玩耍去體驗、學習和想像世界。成年則是把所有那些經驗、知識和想像力運用和發揮出來的時候。戈普尼克將這種基於年齡的分工總結如下:

兒童和成年人之間有一種進化性質的分工。兒童是人類的研發部門——負責天馬行空、靈感乍現。成年人是生產和銷售部門。兒童做出發現,我們付諸實踐。兒童推出無數個新點子,大部分是沒用的,我們從中挑選三四個好主意並加以實現。

對一個孩子而言,玩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而且玩耍實際上是幼童的最佳學習途徑。一位兒童心理學家甚至把兩者等同起來:玩耍等於學習。事實上,玩耍的益處遠遠超出了學習本身,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玩耍在兒童的情感、精神和社交發展中的重要性。此外,玩耍還有益於身體發育,促進骨骼、肌肉、感官和大腦的生長。

在大自然中玩耍零散部件為什麼很重要?

幾年前,《連線》(Wired)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有史以來最棒的五個玩具》的文章。鑒於該雜誌的性質,讀者們特別驚訝地發現,這份榜單上竟然沒有高科技遊戲,而是依排名列出了樹枝、盒子、繩子、硬紙板筒以及泥巴。

所有這些玩具有什麼共同點?它們全都符合「零散部件」的要求,即全都沒有特定的功能。換句話說,這種玩具的用途幾乎是無限的,只受限於兒童的想像力。

比如,高居榜首的玩具——樹枝。2008年,它登上了美國玩具名人堂。樹枝在尺寸、形狀、顏色、質地和重量上千差萬別。你可以用樹枝在沙子、雪地或泥土上畫有趣的圖案。你可以讓樹枝在你的手上保持平衡。你也可以拄著樹枝走路。樹枝可以被輕鬆地變成魔杖、權杖、望遠鏡、魚竿、鏟子,當然了,還有劍。一堆樹枝——或者最好是圓木——是絕佳的建築材料,可以用來建造巍峨的高塔、椅子、房屋和藏身之處。大樹枝讓孩子有機會檢驗自己的力量。我總是會快樂地回憶起小時侯拖著巨大的枝條走在小路上的場景。

比起室內的零散部件來,戶外的零散部件要遠為豐富多樣。室內的人造零散部件為數不多,常見的就是細繩、盒子和硬紙板筒。

相比之下,在戶外,樹枝和泥土的周圍到處是開放式的、隨手可得的物體。石頭種類繁多,從巨石到石塊再到鵝卵石,可以發揮無限的作用。植物材料也多種多樣:除了樹枝可能還有樹葉、樹皮、松果、花、果實、種子和橡子。此外,戶外地形千變萬化,通常具有樹木、草地和水等典型的大自然要素,以及被樹根、岩石、山丘和灌木叢遮擋形成的不平坦地形。再加上鳥類、昆蟲、蚯蚓和其他小生物的存在,以及它們產生的副產品——殼、巢穴、足跡,等等——這樣你就擁有了一個真正引人入勝的玩耍空間,很難找到比這裡更好的地方了。

泥土和細菌,孩子們似乎都需要遵循一種自然的、健康的生活習慣。瑪麗·魯布希(Mary Ruebush)在其著作《為何泥土是有益的:五種讓細菌成為朋友的方法》(Why Dirt Is Good:5 Ways to Make Germs Your Friends)中較為全面地總結了這一觀點。魯布希認為,泥土吃得最多的孩子獲得的益處最大,因為他的免疫系統會變得非常強大。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內建立起來的。因此,早期接觸一批潛在的過敏原是往後過上更健康生活的最可靠的途徑之一。魯布希還引用證據表明,在泥土中玩耍可以降低壓力水平,降低患上腸易激綜合徵等腸道疾病的機率,同時還能提高專注力、擴大注意力的範圍。

所以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幼童,他們渴望到外面去冒險,卻不能離爸爸媽媽太遠。他們一心在自家附近探索和拓展邊界,但是會經常跑回家,以獲得一些安全感。作為一名自然導師,關鍵是要讓孩子們在大自然環境中——後院、海灘、樹林、沙漠、小溪、公園——待上充足的時間,在那裡他們可以盡情擺弄所有零散部件,直到精疲力竭。

在這一階段,我們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建立同理心。在談論樹木和動物時,要把它們作為令人驚嘆的生命形式——每一種動植物的構造都是為了發揮在那個地方的作用,每一種動植物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體驗世界的方式。通過閱讀動物故事來滿足孩子對語言和大自然的渴望。鼓勵他們想像成為一隻鳥或一棵樹的感覺,並將之表演出來。如果你願意的話,就加入他們,像樹一樣高高地站著,或者像鷹一樣「飛翔」。記住,這種模仿是培養與大自然的聯繫和建立同理心的極有效的方式。

03

能力爆發的年齡段,

童年中期如何與大自然接觸

童年中期(6~11歲):童年中期的大腦能夠努力思考宏大的抽象理念。真正的邏輯和推理已經成為可能,所以學習上會發生重大飛躍。兒童越來越有能力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傾向,真正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他們也能反省自己的成功和失敗。當大腦經歷了這些新的改進,對衝動的控制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注意力、短期記憶和未來規劃能力將隨之大為改善。

此時也會發生生理變化。肌肉和骨骼會變寬變長,從而使身體變得更苗條,更具運動能力。粗大運動技能會發生飛躍,孩子越來越擅長跑步、跳躍、平衡、投擲和攀爬。精細運動技能也遵循相同的發展趨勢,從剪切和粘貼到繪圖和上色。在這個年齡段,兒童終於能夠繫鞋帶、用牙線剔牙,以及彈奏樂器了。

這一人生階段更適合被概括為技能大爆發的年齡。有生以來第一次,日趨成熟的思維和身體使孩子能夠完成以前不可能完成的壯舉。伴隨這些新能力而生的,是一種展示自身技能的深切渴望。這種渴望是如此強烈,以至於那些認為自己在學業、社交和其他領域(例如體育或音樂)缺乏能力的兒童,很容易變得抑鬱並產生孤獨感。在童年中期的這幾年中,學習技能並獲得他人認可是一條最基本的內在指令。

童年中期最大的渴望之一是獲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和獨立。這一階段的孩子覺得自己必須將新發現的能力加以運用,去體驗新的領域:地理的、社會的、情感的和智力的。對於處在童年中期的少兒來說,野性可能意味著沿著一條兩岸有樹林的城市溪流行進。前那種待在溫馨的「爸爸媽媽安全室」里的渴望被一種破門而出、探索新領域的渴望所取代,而且通常不需要成年人的陪伴。

在童年中期,附近的大自然仍然是關鍵元素。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尋求與當地的、熟悉的事物建立聯繫,無論是一塊空地,還是小溪的河床。在理想的情況下,探索這個地方時沒有成年人指導,甚至沒有成年人在場,孩子可以在這裡紮根並培養與之深厚的聯繫感。

因此,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自然指導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放鬆控制,讓他們有自由和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地方,並經常光顧那裡。

童年中期的孩子渴望從父母那裡獲得某種程度的獨立,但他們也將父母視為榜樣和嚮導。所以,不管你是父母、祖父母還是老師,你的大自然愛好是什麼?觀鳥?山地自行車?繪畫?不管是什麼,想想看你能如何利用它來誘導孩子的慾望,加深他們與大自然的聯繫。如果你還沒有任何大自然愛好或興趣活動,那就考慮找一個。大多數這樣的活動——包括釣魚、打獵、園藝、采蘑菇、登山和觀鳥——都需要學習一套可以終生提高的技能。換言之,它們涉及各種能力,正是有可能吸引童年中期的兒童積極參與的事情。

這也是孩子第一次擁有足夠的條件開始進行每日蹲點觀察的年齡。考慮一下從你的孩子開始,每天花幾分鐘時間,或者至少一周幾次,去同一個大自然環境中,僅僅是傾聽、觀察和分享你們的經歷。這就是利用你以及兒童對大自然的愛好,把孩子帶到戶外,提高他們的意識,並加深他們與大自然的聯繫。

童年中期,該人生階段的經歷具有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特質。人類學家伊迪絲·科布(Edith Cobb)在檢視300位「天才」——其中包括科學家、藝術家、發明家和作家——的自傳時發現了一種很明顯的趨勢: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強調自己在青少年時期的這一中間階段曾有過強烈的大自然體驗。

有一個特殊時期,童年中期,大約從五六歲持續到11或12歲——介於幼兒期動物般的掙扎努力和青春期的各種風暴之間。在此期間,自然界以某種極易激起情感共鳴的方式被體驗,使兒童產生了某種與自然過程的深刻的關聯感。

據這些作家說,他們的記憶之旅主要就是重返人生早期的這一中間階段,為的是在生命源頭恢復創造的力量和衝動。在這些記憶中,兒童似乎體驗到一種斷裂感、一種對自己獨一無二的獨立性及身份的意識,同時他們也體驗到一種延續感、一種與作為過程而存在的大自然重新建立起來的關係。

對於6~11歲的兒童而言,與大自然的聯繫最好是通過在稍遠環境中的野外冒險活動來培養。森林是特別棒的環境,海灘也是,而最有效、最容易接近的選項則是河流,河岸上最好是綠色植物,而不是建築物。即便是城市區域的半野生河道,也往往是魚類、青蛙、蝴蝶和鳥類等許多生物的棲息地。為了獲取最佳效果,要鼓勵孩子花時間仔細觀察。如果條件允許,讓他們進入水中,逆流而上,沿途進行觀測。一張小網總是很有用的,可以捕捉經過的小動物。

另外,如果條件允許,讓孩子脫離成年人的直接監督和指導,放飛自我。童年中期是一個人開始探索故鄉的年齡,而自主權是培養對地方的熱愛之情的重要因素。

當今的兒童不會主動進入大自然中,最大原因或許在於我們成年人沒有把它作為優先事項。讓大自然成為我們的天性及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需要大多數人把它安排在我們忙碌的生活日程表中。

在這裡,家庭大自然俱樂部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它為我們提供了可以根據計劃定期進行戶外活動的家庭聯繫組。家庭大自然俱樂部使進入大自然的過程變得容易,因為小組成員分擔了郊遊組織工作。俱樂部為你的孩子提供了現成的兒童玩伴,以及一群可以與之互動的志同道合的成年人。看看你所在的地區是否已經有家庭大自然俱樂部了。如果沒有的話,考慮創辦一個。

作者 | 斯科特·D.桑普森

來源 | 《與孩子重回自然》

延伸閱讀:

日日新學堂:擺脫功利,超越庸俗,教育可以自然而詩意

楊樹軍|「家有女兒」之19:孩子們天生就是熱愛大自然的

在自然中養育:看見和看不見的森林教育

讓自然教育成為一門「必修課」——兒童為什麼需要在自然中遊戲

陳錢林:孩子的教育,應該順應天性而為,但絕不是順其自然

英國教育家眼裡,孩子的自然教育什麼樣?

太震撼了!視頻短片《大自然在說話》--我不需要人類,人類需要我!

李鎮西:對孩子,究竟應該「順其自然」,還是「嚴厲管教」?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2b885f390e4f1f789446d771f176b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