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為何在東京奧運會祭出李舜臣:說是抗倭英雄,但其實戰績一般

2023-11-13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韓國為何在東京奧運會祭出李舜臣:說是抗倭英雄,但其實戰績一般

日本東京奧運會的時間日益臨近,有關奧運的話題也越來越多,近日來,喜歡搞事的媒體們就盯上了的來日本參賽的奧運選手們身上的,除了前幾天烏干達舉重選手逃離奧運村,申請在日本洗盤子打工之外,就要數日本不安分的老鄰居——韓國了。他們在奧運村自己的宿舍外掛上了橫幅,主要意思是「臣還有5千萬國民聲援和支持」。

按理說這個橫幅沒什麼問題,就像我們抗日的時候說的「我們身後還有4萬萬人民支持一樣」.不過這個標語還是讓玻璃心的日本網民們聯想到了「壬辰倭亂」時候韓國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名言——「臣還有12艘船」。

那麼為何日本網民會對「李舜臣」這麼上綱上線呢?這一切都要從400多年前的那一場席捲中日韓的「壬辰倭亂」(我方稱之為萬曆朝鮮戰爭說起)。

壬辰倭亂

當1588年豐成秀吉統一日本,升任太閤之後,為了安撫國內武士對於地盤的需求,以及完成織田信長天下布武進攻大明的終極目標。從1590年開始他決定統帥的自己嫡系部隊(8大軍團)開始大規模進攻朝鮮獲取更多土地同時為征服中國做準備。到了1592年蓄謀已久的日本軍隊開始登陸釜山一路過關斬將。向北進攻。而這批進攻武士全部是從日本戰國亂戰洗禮中脫穎而出的精銳武士和悍將。

而一直相反的是朝鮮的李氏王朝,因為天下承平已久,朝鮮內部軍備鬆弛,而且幾任君王的長期不作為,讓朝廷上下都和明朝一樣,朝堂紛爭不斷。看似國家有數十萬的將士,卻不堪一擊,正規軍的落敗,讓日軍的先鋒部隊很快占領沿海城市,特別是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一二軍團進展迅猛。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王京(漢城)就被日軍攻占,最遠的時候的日軍直接打到了中朝邊境的圖們江和北部的平安道地區,朝鮮的王室們只能躲在深山裡。

沒辦法,和國力強盛剛統一的日本比起來,彼時的朝鮮根本無法阻止有效的反擊阻止日軍前進,於是朝鮮王室只能請求他們的宗主國——明朝,請求明軍派兵入朝,趕跑日軍。

接到求援後,萬曆皇帝在經過短暫的權衡之後,決定派兵進入朝鮮平叛,入朝的明軍在經過試探性攻擊後,兵臨朝鮮陪都平壤。在第一次大的作戰中,憑藉佛郎機炮和騎兵的碾壓優勢,明軍在平壤城內大敗九州悍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這一仗打的小西行長產生了心理陰影,逢人就說明軍厲害)。並在隨後小戰役中和日軍互有勝負,並在1593年的碧蹄館之戰中,李如松依靠自己的騎兵部隊,直接撕破日軍火槍陣,不過在戰後雙方都宣布自己獲勝,不過此戰之後,除了一些次要戰場的作戰,雙方之間基本都處於磨洋工狀態。

當然雙方之間的磨洋工,最慘的莫過於東道主朝鮮,要說當時明朝的軍紀也很差,邊軍習性的明軍經常在朝鮮殺良冒功,搞的朝鮮很尷尬,除了要受到日本的欺負之外,還得挨明軍的欺壓,因此韓國人亟需要通過一場自己人打的大勝,來給自己找一個場子。不過當時李如松和楊鎬已經掌握聯軍的路上指揮權,而想要在路上找回面子基本上是不可能。

鳴梁海戰

1597年因為談判破裂,所以豐臣秀吉第二次出征朝鮮,而這一次同樣是水陸並進,在海戰中日軍先用離間計讓名將李舜臣被棄用,導致朝鮮水軍在日本海軍名將藤堂高虎的偷襲中損失慘重,元均為首的諸多將領戰死。至此朝鮮海軍幾乎全軍覆沒,朝鮮宣宗不得不重新啟用李舜臣。

其實從壬辰倭亂剛開始的時候,李舜臣就是朝鮮水師的提督,他帶領的朝鮮水軍一直在騷擾日軍水軍和後勤運輸,雖然沒有對戰局造成多大的影響,但還是給日軍造成不少困擾,甚至朝鮮水軍還是朝軍唯一的遮羞布。但就在豐臣秀吉第二次入侵的時候,李舜臣因為黨爭(其本人站錯隊)被革職成大頭兵。在元均帶領的朝鮮水軍慘敗後才能復起。

而李舜臣在出征前也和朝鮮宣宗說道:

自壬辰至於五、六年間,賊不敢直突於兩湖者,以舟師之扼其路也。今臣戰船尚有十二,出死力拒戰,則猶可為也。今若全廢舟師,則是賊之所以為幸,而由湖右達於漢水,此臣之所恐也。戰船雖寡,微臣不死,則賊不敢侮我矣!」

而這也是韓國代表團的加油口號的出處……

回歸正題,李舜臣在當時確實也是只有12艘軍艦,士兵不到120人,而對面的日本水軍卻足足有200多艘,7000人。不過根據當時的日本編撰的《毛利高棟文書》中記錄的藤堂高虎日常來看,雖然日軍的戰艦雖多,但為了避風,他們的主力戰船安船並沒有出戰,而是派遣較為小的關船和李舜臣決戰,雙方在狹小的水道上進行決戰。

在韓國電影《鳴梁海戰》中李舜臣是以寡擊眾,在出擊的12艘戰船中,除了旗艦和2艘由安衛、金應諴率領的船隻外,其他都率先跑路,3艘船應戰的李舜臣,並取得勝利,雙方交手後,李舜臣確實在作戰中擊殺了日本大名來島通總(此人率800水軍入朝作戰),但戰果僅僅是擊斃來島通總而已(此人為8年戰爭中唯一戰死的日本大名,這戰果足以讓韓國人大肆宣揚),後面的藤堂高虎主力壓根就沒受到任何損失。

那麼這一仗雙方損失如何呢?

根據韓國史書的記載,李舜臣擊沉船隻30艘,日軍被擊斃和落水而亡將近8000人)《鳴梁海戰》也是根據這個戰國改編),而日軍方面則是說船隻受損20艘,人員不詳……根據兩方的戰史,其實日方的記錄更為靠譜一點,因為的此戰日方參戰一共7000人200艘戰艦,不可能一下被滅,而且出戰的僅僅是小的關船,傷亡人數100人算頂天了,因此此次作戰其實日軍損失並不大。

而之所以韓國人將李舜臣打的這場打仗當成大捷宣傳,一方面他們確實是獲勝了,擊沉日軍軍艦成功突圍,保存朝鮮水師戰力,另一方面也是作秀給大明和日本看——我們陸戰不行,但我們水軍無敵。

但讓朝鮮沒想到的是的,就在一年後的「露梁海戰」中明朝水師在陳琳和鄧子龍,就帶著李舜臣打了一場對日本水軍的決定性殲滅戰,真真切切地擊潰日軍200多艘戰船,這讓「鳴梁海戰」之後一直狂吹的朝鮮水師感到無地自容。

雨田君說

儘管韓國官方通過類似《鳴梁海戰》之類的電影(聽說該電影還是韓國的票房冠軍,可以看出韓國人的愛國情懷)來述說當年李氏王朝如何抗擊日本侵略者,但很遺憾,當年朝鮮半島爭奪的雙方是大明和日本。韓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充當看客。不可謂不尷尬……

當然韓國奧運村掛「李舜臣」這個標語,實際上也是日本人的「玻璃心」作祟,事實上李舜臣帶領的「鳴梁海戰」僅僅只不過是一場小勝利(估計這些日本網民都受到《鳴梁海戰》的影響)。

這都受不了,那美國人來參加奧運會,豈不是更讓日本人再次感受二戰的傷痛回憶?

—The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295a36b09d9b7959990fb4e31c2ad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