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市集,販賣的是社交

2023-08-09     鋅刻度

原標題:新式市集,販賣的是社交

請輸入圖說

新一代打卡地

撰文/ 黎炫岐

編輯/ 李覲麟

繼音樂節、livehouse之後,年輕人的潮流聚集地又多了一種。各式各樣的新式市集不斷在各地湧現,憑藉新潮的名字、不同品類的攤主和樂隊等豐富表演形式,迅速成為年輕人的新一代打卡地。

如今的市集,相較於傳統市集而言,主打一個「潮」字,攤主中不乏「獨立小眾品牌的主理人」、「各大社交平台的時尚潮流KOL」亦或是「文化藝術行業的知名博主」,而來「趕集」的年輕人,既要提前準備好穿搭。又要做好趕集攻略。

如果說人們逛傳統市集時,還停留在「買買買」的實用目的,新市集則更看重社交氛圍,年輕人們在市集上留下的打卡照,帶走的新鮮東西,都是「社交貨幣」。

市集,年輕人的新一代潮流聚集地

從6月初開始,身在成都的條條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出現在不同的市集。而在打卡不同的市集前,條條往往會花一周的時間來挑選和搭配自己逛市集的著裝,比如去復古市集就要主打復古穿搭,去可愛有趣的市集則要多巴胺配色。

除了穿搭要用心,條條還會在社交媒體上搜索相關的陣容介紹並在手機上列出打卡攻略,「主要是看看有沒有明星攤主,比如小紅書上的博主,或者網紅獨立設計師一類的。也會留意市集的場地,攤位布局等等,提前做好打卡和拍照的準備。有的市集需要買門票,那我肯定是最早搶到票的那一批。」

對於23歲的條條而言,逛市集成為了其閒暇生活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以前會比較喜歡去音樂節或者livehouse,實際上就是喜歡一種很熱鬧的氛圍,但現在周末一有時間我基本上就會去逛市集,甚至還專門去其他周邊城市趕集。」條條告訴鋅刻度,她已經成為市集打卡的資深愛好者,一些成都本地的長期市集她已經去過好幾次,而像銀鹽市集這類限定快閃市集,她也絕對不會錯過,有時還會乘車去重慶趕集。

市集逛得多了,條條也有了自己的喜好,「我最喜歡逛的其實是文創市集和吃喝類市集,文創類的一般很好玩,更容易出片,還可以偶遇很多KOL。吃喝類的我偏好咖啡市集和烘焙市集,平時本身就很喜歡喝咖啡買麵包,但許多獨立咖啡店或者烘焙店往往不會聚集在一個片區,在市集上它們同時出現時,我就可以一次性嘗到很多品牌的招牌。」

而在逛完市集後,條條也會非常詳細地寫出自己的打卡筆記,並曬出精心挑選過的「九宮格」。直至發布的那一刻,條條的趕集才算結束。

和條條一樣,在杭州工作的Rita最愛逛的也是咖飲市集。「其實我平時不會去逛這類新夜市,或者單純賣文創產品的市集,因為這類市集上的東西平日裡在網上或者家附近都能買到。而且這類市集一般都是人擠人,湊個熱鬧。」Rita表示,自己對好玩兒的市集興趣寥寥,但對好喝的市集卻不願錯過,「杭州和杭州附近大大小小的咖啡市集,我去過不少。」

Rita逛咖啡市集,不僅僅是為了品嘗咖啡,而是喜歡和獨立咖啡品牌的咖啡師或主理人們聊天,「在不少規模比較大的咖啡市集上,除了當地的咖啡品牌,還會有其他城市的咖啡品牌來擺攤,所以既可以喝到不同風味的咖啡,還能了解不同地區的咖啡文化。」

請輸入圖說

西湖咖啡市集 圖片來源:杭州湖濱銀泰官方帳號

讓Rita印象深刻的是,不久前杭州在西湖邊開了咖啡市集,她和朋友嘗到了近20種不同風味不同品牌的咖啡。傍晚時分,她們則和剛熟識的咖啡師一邊閒聊,一邊看湖畔夕陽。「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不是在逛市集,而是參加了一場同類人的聚會。」Rita稱。

事實上,的確有不少像條條和Rita這樣的年輕人愛上趕集,並讓市集玩出更多花樣。在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台搜索市集,不乏年輕人的討論。其中在小紅書上,關於「市集」的筆記多達162萬餘條,「市集打卡」的相關筆記多達17萬餘條,其中「北京市集」的相關筆記多達5萬餘條,「杭州市集」的筆記則多達4萬餘條。

細分來看,還有不少關於各個城市市集信息匯總、市集穿搭攻略、市集拍照攻略的帖子。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台,還出現了「尋找市集搭子」的帖子——不少年輕人專門發帖尋求一起逛市集的夥伴。

顯然,市集的形式幾經更迭,如今已成為年輕人新一代的社交空間。

誰在市集上擺攤?

在市集上,「潮」的不僅是趕集的年輕人,攤主們往往也大有來頭或費盡心思。

「如果時間合適,人手沒問題,本地的市集我基本上都會帶上經典款或者熱銷款去擺擺攤。」劉乃暄是重慶一家獨立麵包店的主理人,從2021年開始經營這家主打鹼水麵包的小麵包館,「我從一開始就沒有計劃開很大的店,而是做面積較小,有招牌品類的社區小店。但我很看重社交媒體的經營和線下市集,這是吸引社區外客流量的重要渠道。」

在社交媒體平台,劉乃暄記錄了自己的店從裝修到開業的過程,也日常會更新鹼水麵包的製作過程或者新口味的介紹等,目前其帳號已有近4萬的粉絲量。「我平時如果去參加市集,也會在社交媒體上提前公布行程。」劉乃暄告訴鋅刻度,「有的粉絲距離我們門店比較遠,專門來一趟買麵包其實性價比也不高,但是市集往往會在交通更方便的位置,比如商圈之類的,他們就可以順便來『偶遇』一下。」

不過,去市集擺攤也並不是件輕鬆事兒。劉乃暄除了要備好帶去擺攤的麵包以外,還需要提前準備好攤位的各種裝備,比如裝麵包的籃子、桌布、彩燈、設計好的二維碼、各種印有logo的小牌和包裝袋等等。此外,「還得好好穿搭,因為來逛市集的年輕人都很潮。」劉乃暄往往會特意選擇日式風格的著裝,讓自己更符合品牌定位。

據劉乃暄介紹,她常常會參加烘焙市集或品類多但好玩的市集。「像今年碳水市集特別火,基本上能參加的我都去過,一個是為了增加品牌的認知度,另一個是為了跟同行交流。」在她看來,「去實際上擺攤能賣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為了交朋友,不管是跟好奇的客人介紹品牌或者口味,還是和同行聊經驗,都更有意義。」

和劉乃暄一樣,阿唔也是常常出現在各種市集上的攤主,但她主要參加的是文創市集。「因為我賣的主要是海外小眾品牌的餐具,餐盤和杯子這些。」阿唔平時主要在電商平台上的網店售賣這些餐具,但遇上有意思的或者比較大型的市集,「哪怕有的攤位費會比較高,我也會去參加。」

請輸入圖說

攤位上的餐具

阿唔認為,去市集擺攤其實是一件很繁瑣也很累的事,「尤其是我要帶去的餐盤、杯子都蠻重,也易碎。」但是在擺攤時遇上被這個小眾品牌吸引的年輕人,阿唔就覺得一切都值得,「我本身就是因為自己喜歡,才去到處淘來這些餐具,有時候需要花一年半載才能湊夠一整套,所以看到有人和我一樣喜歡它們,哪怕不買我也會覺得自己的品位被肯定了。」

鋅刻度留意到,在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像劉乃暄和阿唔這樣頻繁參加市集擺攤的年輕創業者還有很多。隨便點開一篇「招募市集攤主」的帖子,評論區都會出現不少報名的年輕人。而在各種短視頻平台,也不乏年輕的攤主們分享擺攤經驗或行程。

小市集能否做成大生意?

事實上,市集在今年風潮正起。據介面新聞報道,6月在上海就至少有18個市集同時進行,例如位於新天地太平湖綠地的小紅書上海咖啡生活節、BFC金融中心的明日清醒微醺市集,靜安市場的跳蚤市集等等。而一直備受關注的安義夜巷、大學路後備箱市集、首爾夜生活等網紅市集今年也在延續舉辦。

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市集出現,市集文化成形,如今也已有不少市集像音樂節一樣,在全國各地巡迴展開。

以「銀鹽復古市集」為例,這個由活動策劃公司「杭州銀鹽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創辦的市集,早已走出杭州,在上海、南京、重慶和成都等多地出現。鋅刻度則留意到,「銀鹽復古市集」也已經形成較為統一的市集風格和多元化的玩法,風格如其名,主打一個復古,攤主和趕集人往往都會自帶復古造型,而市集的店鋪陣容往往也會以全國各地的古著店鋪或者復古品牌為主。

從玩法上來看,除了擺攤逛攤本身,銀鹽復古市集往往還會有限時拍賣會、搖擺舞、live表演等多種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部分市集都是免費入場,而銀鹽復古市集則需要門票,定價為59元左右。除了銀鹽,大娃怪市門票和火遍全網的NEED市集門票均為39元。即便如此,在各大社交平台,「銀鹽市集」這一類的市集熱度也有增無減。「許多KOL,或者知名網紅都去逛過銀鹽和NEED,可以說是潮人聚集地了。」條條也曾去過重慶的銀鹽市集,在她看來,當代年輕人打卡這類「巡演式」市集,和打卡音樂節是一個道理。

這意味著,除了攤位費,門票也正成為市集主辦方的主要收入來源。

請輸入圖說

小紅書上關於市集的吐槽

不過,伴隨著市集策劃方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在趕集時「踩雷」。其中既有趕集的年輕人表示,「許多需要門票的市集都令人失望,根本不值票價,不需要門票的市集也大同小異,東西還賣得越來越貴。」也有攤主表示,「很多主辦方不靠譜,要麼很容易撞品,要麼客流量很少,交了攤位費就是冤大頭。」

《中國商報》此前也曾寫道,有攤主在社交媒體上吐槽,她參加的某場市集幾乎沒有什麼客流,現場冷冷清清的,只有攤主們在「抱團取暖」,自己忙碌了一天,「別說攤位費,連飯錢都沒掙出來」。由於主辦方對市集的定位不明確、前期宣傳不到位,導致了實際效果與期待值相差甚遠。同一時間,也有主辦方對活動的火爆程度估計不足,門票超售、現場大排長隊,不僅影響了遊玩體驗,還可能帶來風險,因此臨時中止了市集活動。

所以,市集這種新業態想要做成規模化的大生意,或許還面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困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1fd9c4e6eb47e078d0c3ddbf7c799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