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翦商》到《封神:朝歌風雲》:首先就是要破除神性

2023-07-25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從《翦商》到《封神:朝歌風雲》:首先就是要破除神性

本文作者:邂逅銀幕

這是一場無法解脫的恐怖之旅,猶如獨自走過撒滿屍骨的荒原。

——《翦商》

讓我們穿越3000多年回到商晚期,那個充滿殺戮、宗教控制的時代,那個商王朝已經統治這塊土地長達數個世紀的時代。高高在上的帝辛與他的基業似乎牢不可破,神權和死亡的恐怖,支配著每一個人。

祭祀坑中的累累骷髏、殿堂夯土下蜷曲的奠基人、被拋棄在灰坑中的卑微死者以及屠宰場獸骨坑中混雜的人骨。

這就是文王姬昌曾經在殷都親歷過的商文明中的庸常生活,泡在泥水裡的豬,成串捆綁的俘,被烹食的方伯……

面對這樣的對手,姬昌怎麼可能有勝算?甚至,他翦商大業的想法本就不該有。

電影《封神》系列,並不能算是嚴肅歷史改編的作品,三部電影改編自宋元時期話本《武王伐紂》和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我相信這兩部作品也是當下中國老百姓認知商周歷史的主要來源。

比起信史里記載的商周,我們更關注神話故事裡那些典故、英雄角色。荒淫無度的紂王、禍國殃民的妲己,他們的故事在民間傳了一代又一代。

歷史上的商朝真正被世人了解到,其實源於20世紀初的殷墟發掘。甲骨文、青銅器、祭祀坑的發掘,讓那個存在於神話傳說中的商朝逐漸露出真容。歷史上的商朝,被宗教和祭祀、征戰籠罩,這一點與《封神演義》的神話氣質很像。但當你稍微看一下殷墟的考古發掘,看到奴隸社會的殘暴,你便會認識到,《封神演義》對歷史已經是做了很多美化。

這種美化,很大程度上源自周滅商之後,周人對華夏文化的重塑,以及對商朝歷史的全面抹除。

以至於,在20世紀考古發掘前的數千年里,古人並不知道安陽殷都的存在。小說里把殷都寫成了向南50多公里的朝歌,足見周人對商朝歷史抹去所做的工作。

在看《封神第一部》的時候,對我震撼最大的就是這一部將那些懸浮的神話,具象成了人性之間的角力。

《封神》系列是一篇恢弘的史詩,可以遇見第二部和第三部即將展開恢弘的戰鬥場面。神話和戰爭只是商業片的外衣,真正打動人的則是對人性的刻畫,《封神第一部》把人的故事講得十分紮實,在封神大戰之前,第一部便是破除神性。

在神性與人性的定位之間,很多觀眾會有比較大的觀影落差。一方面是對「封神」在奇幻場景上的呈現,另一方面則是號稱投資最高的系列,會傳遞出怎樣頂級的特效場面。

可惜的是,電影既沒有太多神仙打鬥的場景,視覺特效方面也顯得落後,不太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導向。這也是我剛開始看的時候,比較明顯的兩個落差。但隨著劇情的推動,我發現《封神第一部》的劇本足夠紮實,作為整個系列的開篇,幾個關鍵人物的故事逐漸展開,人物矛盾和人性之間的對抗,吊足了我的胃口。

在神話角色大批量出現之前,影片為我們展現了幾個人物。紂王殷壽、兒子殷郊,文王姬昌和兒子伯邑考、姬發,兩組風格迥異的父子形象,以及妲己、姜王后這兩位女性形象。

要知道,周滅商對中國歷史太重要了,不僅是有歷史記載的第一次王超更迭,更是中華文明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重要轉折,更是華夏文明的發端。如此宏大的歷史背景,在影視作品裡必須通過關鍵人物的人物關係和故事矛盾來展現。

殷壽的王權,與宗教神權緊密綁定在一起,另一方面,他偏信妲己,與自己兒子逐漸決裂,堅不可摧的帝國,總會從內部開始破裂。

通過卜卦,姬昌發現成湯即將走到統治的末期,表面看是窺察天意,世紀則是姬昌人性的覺醒以及對商王建立起的神權的對抗。

不同於今日,商朝的天空被宗教籠罩。在商人的世界觀里,存在一個至高神,稱之為「上帝」,商王通過龜甲占卜和祭祀,祈求獲得「上帝」庇佑,從人間到神界,誰敢挑戰商王們的統治?

或許,只有人性的覺醒,才能意識到這座王朝已經統治得太久了。只有人性的覺醒,才能意識到王朝是會更迭的,在易經的卦辭里,我們看到了文王對破除神性的探討。

而破除神性,也是文王翦商大業過程中,最令人心潮澎湃的環節。

電影里,我們看到了姬昌被困羑里城期間,最經典的一幕就是伯邑考獻祭。相比史書和考古發掘,商人用貴族們獻祭的現實情況或許更加恐怖、殘忍。電影故事裡,姬昌最終決定要舉起反商的旗幟,是因為骨肉血親被殷壽殺害,而圍困羑里期間,真正促使他走出這一步的則是易經。

甲骨文的這些刻辭不太複雜,背後的原理也很簡單,基本不涉及事物的因果關係:先是給諸神獻祭並詢問問題;然後,諸神的回答就會傳遞到甲骨的燙紋上;最後,占卜者將其解讀出來。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單一的因果敘事:諸神的決定是因,表現到人間就是果,甲骨占卜是讀取這種因果關係的工具。至於人類有時候占卜錯了,那也是誤讀了神的旨意,錯在人而不在神。

但姬昌用的易卦占算,原理則要更加複雜,它認為,世間的一切並不都是由神直接決定的,而是各種事物會發生互相影響並形成一種因果發展的鏈條,其對應的就是卦里六個爻的陰陽順序。

卦爻辭紛繁雜亂的現象背後,其實是姬昌對世界運行規律的探索,通過卦象排列組合的變化,他發現,現有的世界秩序不是永恆的,而是可以改變的。尤為重要的是,商朝的統治也是如此。

商朝的統治不會永遠延續下去,周族很有可能會取代它。這是《易經》創作的起點,也是《封神第一部》的落腳點。

可以說,《封神第一部》吊足了觀眾的胃口,用幾個關鍵人物交織在一起的矛盾衝突,就解開了封神大戰的序幕。好看的電影永遠要回歸人性,與觀眾產生共鳴,這一點《封神》做到了。

我相信,第二部開始,這部電影的動作場面和特效量將會呈現指數級增長,但明顯感到創作團隊不想只在感官上帶給觀眾一場視覺盛宴的爆米花。

或許,這一系列真正完結之後,年輕觀眾心中會再次開榜封神,對於下一代觀眾而言,他們心中的封神故事會就此變得不一樣。

電影傳遞給觀眾的價值觀,還是帶有明顯的儒家文化視角,要知道上古歷史裡的那個商朝,僅僅是與我們共享了這塊土地而已。當我們用當下的價值觀去講述、去評判那個遠去時代的故事,我們應該明白,是周人重塑了華夏文明。

相比之下,真實的商朝有多麼黑暗?僅憑千載之後的殘骨照片、發掘線圖和文字描述,做一點設身處地的想像,就已經如此不堪重負,那個時代的親歷者又會如何?

看完電影,我想把我的故鄉安陽推薦給讀者們,這裡的殷墟遺址,無聲地記載著那一段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投稿、合作、加入讀者群

我們在百家號、頭條號、企鵝號、搜狐、知乎、簡書亦有入駐,敬請關注。

我們的作者來自山川河海,因對電影共同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在業餘時間堅持原創寫作,堅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喜歡我們分享的一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815258a99cb529bfb95f8c48fa104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