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如同行路一般。
不同的年齡階段里,大家走過不同的路,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也會贏得相應的收穫。
從年少開始,我們在懵懂中,走過青蔥的歲月。
在這個階段中,大家逐漸形成個人的意識,內心滿滿的期待,希望在接下來的旅程中,能夠迎來花團錦簇的景象。
即使會面臨再多的挑戰,我們依舊有必勝的信心。
而當步入中年,許多人的生活穩定了、工作有所成就了,似乎迎來一生中最好的年華;可實際上,大家上有老、下有小。
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活得洒脫自如,仍舊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跨過「知天命」的年紀,許多人才會長舒一口氣。
人生五十歲過後,孩子們基本上獨立了,大家也在職場上站穩腳跟了;直到此時,朋友們才會有一定的閒暇,去享受當下的生活。
關於人生的修行,南懷瑾先生曾經這樣說: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是這九個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
對於年輕人來說,大家應該有夢想、有追求,更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
擁有「拿得起」的心態,能夠讓一個人,在豐富閱歷的過程中,坦然面對接二連三的挑戰;經過一番磨礪之後,迎來玉汝於成的結果。
而當過了半百,迎來人生下半場,大家就要堅守這六個字,「放得下」和「想得開」,這樣才能把握當下的幸福,不至於迷失在「得不到」與「已失去」的煩惱里。
過了五十歲,最好的活法,都在「六個字」里,希望你能懂。
「放得下」,心無掛礙才能活得洒脫。
曾幾何時,擁有夢想,才能展翅高飛。
可是,對於大家來說,一旦上了年紀,就容易患得患失。
那些匆匆離去的物事,很容易勾起戀舊的情懷,於是一些人便會帶著遺憾,深感如果之前換一種方式去待人處事,是不是就會迎來全然不同的結果。
即便,你有再多的感觸;即使,你內心有再多的後悔。
那些離你而去的時光,終究是無法挽回了。
站在五十歲的門檻上,和過去說一聲再見,無論之前是得還是失,就此全然放下;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不失為一種大智慧。
從此之後,不念過往,放下一切妄想。
當一個人,擁有「放得下」的智慧後,將會在餘生的漫長時光里,找准自己的定位,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擁有一番精彩。
迎來人生下半場,就不要被煩惱束縛了,選擇輕裝上陣的人,才能活得坦蕩和幸福。
「想得開」,做起事來方能得心應手。
每個人的一生,都期待著平安順遂。
而實際上,諸多不如意的事情,時常不期而至,讓人避不開、躲不過;唯有用良好的心態去應對,才能在許多的磕磕碰碰中,保持住一顆初心。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林清玄
既然,人生很難在一帆風順中度過,那麼應該懷著什麼樣的心態,才能多一些坦然、少一些困惑呢?
用林清玄老師的話來說,將事情化繁為簡,想得開就通透了。
當經歷過世間的繁華,迎來歲月靜好的時光,更需要大家具備「想得開」的智慧。
要知道,在這人世間裡,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完美。
但是,當一個人能夠在得失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態,卻能夠讓自己的處境最優化,也能在餘生中,把握住最好的活法,那便是遇事能想開,不會被凡塵瑣事所干擾。
過了五十歲的門檻,還有什麼想不開的呢?
追過了夢想、擁有了婚姻,兒女陸續走上職場,能夠獨立去生活;接下來的漫長時光里,想得開的人,才能及時轉變心態,方能抓住餘下的時日,爭取一種不後悔的活法。
南師的智慧,用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給予我們足夠的啟迪。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修行。
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具備頓悟的智慧呢?
許多人在忙忙碌碌中,為柴米油鹽操碎了心,因此沒有了反思的習慣,也無暇顧及其他太多的東西,結果日子在蹉跎中反覆進行著。
生活需要去經營,更需要在關鍵的時候,能夠「斷舍離」。
人生很短,倏忽之間。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生活中的大家,隨時可能會面臨無常,也阻擋不了時光的流逝;如果,沉浸在得失之中無法自拔,那麼餘生將會過得磕磕絆絆,終究無法釋懷。
在該把握的年紀里,我們不妨學習南師的態度,做一個「拿得起」的人,全力以赴去追逐自己的夢想,不給青春留遺憾。
而當人生過半,在下半場中,大家就需要換一種心態過日子了。
做一個,既能「放得下」也能「想得開」的人,才能在餘生的歲月里,活得洒脫和通透,才能擁有一種最好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