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孤注一擲》上映8天後,票房已經突破20億,成為這個暑期檔的票房「神話」。
在《孤注一擲》的衝擊下,黃渤、王一博主演的《熱烈》票房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如今上映了19天,票房只有8億出頭,預期票房也下降很多。
吳京和傑森·斯坦森合作的《巨齒鯊2》,上映12天票房也只有6.7億,遠不及預期。
在這種背景下,《孤注一擲》為何能在這麼短時間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
新穎的「反詐」題材是一方面,王傳君的演技和張藝興的流量也吸引了一部分觀眾貢獻票房,但更主要的因素是——提前點映。
不得不說,《孤注一擲》的提前點映,確實有些特殊。
比如點映時的條件非常寬鬆,影院排片量還一度趕上正式上映的排片量。
《孤注一擲》短時間內突破10億票房大關,其中5億是點映票房貢獻的,說得不好聽點,這哪裡是點映,分明是提檔啊。
這相當於一場賽跑比賽,當別的運動員還在等裁判口令時,你已經先偷偷跑出去了一樣。
所以《孤注一擲》的電影策略,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甚至可以說,《孤注一擲》的高票房,讓「提前點映」的隱性規則,現出了原形。
不少網友認為,《孤注一擲》的「偷跑」行為,破壞了正常的電影市場環境,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方法,從其他電影的「碗里」奪食,顯得很不地道。
也有網友表示,點映就能拿到高票房,說明影片本身質量過硬,無可厚非。不能因為有的影片不如《孤注一擲》好看就鬧脾氣。
有意思的是,這個暑期檔重新定義「提前點映」概念的,不是《孤注一擲》,而是王寶強的《八角籠中》。
王寶強當時面對的環境很艱難——前有《消失的她》堵截,後有《掃毒3》圍追。
在這種形勢下,《八角籠中》在端午節時開啟了提前十天的點映,並且不限院線規格,不限點映時段,打破了「點映」的傳統定義,最終在點映階段就取得了4.2億的票房成績。
為什麼王寶強搞大規模「提前點映」時,批評的聲音很少,而到了張藝興主演的《孤注一擲》時,會出現這麼激烈的爭論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孤注一擲》搶了《熱烈》的票房,而《熱烈》的主演之一,是頂流王一博。
「飯圈」那一套控評拉踩的玩法,如今網友都很熟悉了,看到自己的「哥哥」被其他人的「哥哥」壓過一頭,自然會出來聲援偶像,掀起一場網絡對線,試圖用「魔法」打敗「魔法」。
說白了,《孤注一擲》的「提前點映」,不但動了其他片方的蛋糕,還觸碰到了飯圈那幫人脆弱的神經,屬於「摟草打兔子」了。
說回「提前點映」這件事本身。
事實上,內娛玩「點映」的高手是導演寧浩,而寧浩正是《孤注一擲》的製片人。
內娛第一個搞「點映」的導演是張藝謀。
早在2002年《英雄》上映時,張藝謀就學習好萊塢的做法,在非常小的規模下開啟了提前觀影的模式,但那時候張藝謀的目的並不是提高票房,而是為了拿到奧斯卡評選的入場券。
寧浩就不同了,他才是內娛把「點映」搞成提高票房收入手段的始作俑者。
2014年時,《心花路放》開啟了為期一天的提前點映,排片占比高,儘管限定了點映時段,但還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因為電影質量本身過硬,提前釋放口碑之後,配合電影宣發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讓《心花路放》的票房斬獲了近12億的票房。
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寧浩作為製片人,再次使用「點映」手段,通過三輪的提前點映將口碑逐漸擴大,然後形成合力,拿到31億的票房。
當時《我不是藥神》的電影規模雖然大,但排片占比正常,且控制了時段,只在14點到17點能點映,還算講點「武德」。
不講「武德」的,正是真誠的王寶強。
他導演的《八角籠中》首次打破了「點映規則」,開創了「提檔式點映」,不但規模大排片高,還不限時段,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這種壓力下,寧浩能不急嗎?
這種利益中,又有誰不眼紅的?
所以《孤注一擲》也搞這種「大規模點映」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這麼做,也確實會對其他影片顯得不公平。
王一博主演的《熱烈》在老老實實地遵守「點映規矩」,動畫電影《長安三萬 里》只點映了一天,烏爾善的《封神第一部》點映還放在了IMAX廳,這些「老實人」被《孤注一擲》偷襲後,難免心生怨恨,也會有網友想為他們打抱不平。
只不過《長安三萬 里》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封神第一部》主要靠「路演」宣傳,「倒霉蛋」只有王一博的《熱烈》。
這種情況下,王一博粉絲們的憤怒情緒,也就能理解了。
「大規模點映」之所以引起爭議,是因為破壞了原本的規則,打破了脆弱的平衡。
本來各方之間達成默契,商量好排片時間,儘可能不捲不耗,做到不互相硬剛,面子和利益雙收。
結果來了個不講武德的選手搞「偷襲」,打著「點映」的名號搞「提檔」,還用點映的票房成績當成宣發噱頭,又不在電影評分網站上開分,不但省了控評宣傳的費用,還讓很多喜歡跟風的觀眾自願掏錢貢獻票房,其他片方能不生氣嗎?
說到底,「大規模點映」更像是一錘子買賣,有點投機取巧的味道。
不過想玩這一套還是有門檻的,起碼影片的質量確實說得過去,營銷也要跟得上節奏。
像《八角籠中》和《孤注一擲》,都是宣發搞得好,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口碑爆了之後,才開啟不講武德的「大規模點映」,短時間將流量轉化成票房,取得了成功。
但這種「大規模點映」的玩法,如果市場沒有作出應對,將很快變為一種常態。
屆時每部影片都這樣搞,點映不但失去了原本的宣發功能,還將成為片方的一種負擔,在一片混亂中鉤心斗角,就很難評了。
值得一提的是,與《孤注一擲》這種「偷跑」選手不同,《封神第一部》選擇了另一種宣發手段——路演,而且是長時間的路演。
從上映到如今,導演烏爾善堅持帶著主創人員各大城市跑,堪稱「馬拉松式路演」,沒想到這種「長跑」模式,也帶來了不錯的口碑,改變了很多觀眾對《封神》的看法。
《封神第一部》的票房呈現出低開高走的趨勢,隨著票房突破20億,又很自信地延長了上映檔期,也算是找到了另一條電影宣發之路。
「偷跑」和「長跑」,在這個暑期檔「各顯神通」,網友們,你更看好誰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