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

2023-10-26   富書

原標題:真正的放養教育,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

作者:拾月(富書專欄作者)

之前,有個視頻上了熱搜,因為孩子在高鐵上不停地鬧騰,敲打前面的座椅,甚至打到前排乘客的頭。

列車長請家長管教孩子,家長卻聲稱:「孩子已經很安靜了,不能用大人的要求來要求孩子。」

評論區中,有人說:「什麼樣的家長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也有人說:「對孩子的教育不能輸在起跑線,無規矩不成方圓。」

關於「熊孩子」的新聞,總是時不時出現,背後反映的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

「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熊家長」,他們打著「愛」的旗號,放任孩子,認為這是趕上了放養教育的潮流。

確實,近年來,很多父母開始奉行放養教育,覺得現在的孩子壓力太大,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和快樂。

可真正的放養教育不是放任,放養教育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

放的是思維,不是規矩

李玫瑾曾說:「無論你的孩子多麼可愛,也無論你有多麼愛他,終有一天他會走出你呵護的範圍,獨立面對這個複雜的社會。

所以,你對他的養育一定要在愛的基礎上,考慮他還會遇到不愛他的環境。」

真正愛孩子的表現,是要讓他被社會接納,明辨是非。要做到這樣,就離不開規矩。

鄰居家孩子龍龍3歲了,外向活潑,也很聰明,在家很受寵愛。

因為一直被寵著,龍龍性格很霸道。

在小區里和別的孩子玩兒,只要他看上的玩具都會搶過來,搶不到就大吵大鬧,撒潑打滾,因此其他家長和孩子見了都繞道走。

有人勸她好好管教孩子,她卻認為孩子還小,就是和人鬧著玩兒的,長大就好了。

其實,鄰居的這種想法並不正確。在孩子小的時候立好規矩,才不至於讓他過於失控,否則,當孩子真正長大,只會更加信馬由韁。

哲學家約翰·洛克曾說:「孩子的心靈只是一塊白板。」

如果孩子是白紙,那父母就是最初的畫師,畫筆如何勾勒,給他什麼樣的教育,他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每個孩子生來具有無限可能,家長要做的,是給他正確地引導,讓他懂得思考、探索和創造。

朋友雯雯的兒子,今年9歲多,德智體美各方面發展得都很好,還開設有自己的公眾號,原創文章寫得很不錯。

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問她怎麼培養孩子的,她說主要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去引導他拓展思維,不禁錮、不批判。

她舉了個例子,說兒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對飛機感興趣,常把新買的玩具飛機拆得七零八落,她和家人並沒有指責孩子搞破壞,而是耐心地解答孩子對各種飛機零件的疑問,和他一起研究怎麼組裝。

等孩子到了小學二年級,不僅對研究飛機興趣不減,還有了自己的夢想:開一家航空公司。

乍一聽這個想法,似乎有點異想天開,但她鼓勵兒子為這個目標去努力,讓他思考為了這個夢想,需要做哪些準備。她還推薦了一本稻盛和夫的書給孩子,讓他去學習經營之道。

孩子不負所望,給出了自己的方案。他說要先去申請拿到適航證和航線,然後找到投資人買飛機,做好服務贏得口碑,併購小的航空公司,一步步做大做強。

甚至,他還有曲線圓夢的規劃,說如果不能開航空公司,就退而求其次做機長,機長也做不了就維修飛機,維修也做不了就做地勤。

總之,有主要目標規劃,還有備選方案。

雯雯說,作為媽媽,她能做的就是放飛孩子的思維,必要時幫他調整一下方向,孩子自會成長。

有人說,童年是一個人的根,根有多深,未來才能有多穩。

倘若幼兒時期放任自流,再好的苗子也難免被周圍的雜草剝奪養分,長歪長壞。

作為父母,都期待孩子可以成為參天巨木。但決定大樹高度的,是幼苗時期紮根的深度。

孩子就如天上的風箏,任由他去空中開闊、豐富自己的眼界和思維,卻從不脫離規矩這根線的牽引。

養的是習慣,不是任性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說的並不是七歲前學到的知識可以決定一生,而是孩子從小養成的習慣,可能影響一輩子。

我們的一生不過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習慣影響行動,行動累積結果,結果決定命運。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上,要從小注意培養好的習慣。總有一天,那些日積月累的微小行動,內化成孩子的血肉,成就他獨一無二的人生。

2022年夏天,江蘇一對雙胞胎曹業淳、曹業涵,雙雙被清華大學錄取,登上了熱搜。

一同進入公眾視野的,還有他們優秀的秘訣——好的學習習慣。

媽媽說孩子上學這些年,非常刻苦努力,作為父母,學習上幫不了太多,只能好好照顧他們的生活,另外就是特別注重良好習慣的培養。

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身為父母的他們,就鼓勵他們多閱讀,比如《讀者》《青年文摘》、揚子晚報這些綜合性的報刊,周末就去圖書館看書。

在學習上,他們不上培訓班,但經常刷題,對於常考題型、常用方法都熟練掌握,最為關鍵的是,他們經常對錯題復盤,這也是最為受益的習慣。

他們說,學習沒有捷徑可走,取得的成績都是積累的結果。

這對雙胞胎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蛻變,而是那些好習慣的堅持,積澱之後,力量超乎想像。

一位哲學家曾說:「習慣是一種巨大且頑強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領航員,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及時糾正不良的習慣,不讓其成為肆意和任性;鼓勵好的習慣,使之結出甘甜的果實,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但有些父母,卻錯把任性當孩子天性,還以為是放養教育的本性。

曾經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婦都是博士,在高校就職。在兒子4歲時,丈夫出國留學,妻子帶兒子也去陪讀了兩年。

在國外,受到放養教育的薰陶,他們對兒子從來不做要求。兒子不喜歡的事,從不強制他做。

生活上,對兒子也不立規矩,想怎樣就怎樣,任由孩子發揮,名曰「釋放孩子天性」。

回國後,兒子一進幼兒園就成了另類。他沒有任何規則意識,亂跑亂打,直呼老師名字,干擾老師上課......不到一個月被幼兒園勸退。

聽到幼兒園對兒子的控訴,夫妻倆才意識到,自己所謂的放養實際是放任,扭曲了真正的放養教育理念。

釋放天性,不是對孩子不加管教,對他的行為都聽之任之。

作為家長要會幫孩子把關,對孩子發展有利的行為,我們要鼓勵,而不好的行為,需要及時干預。

別用放養教育作為自己懶得教育的藉口。這世間,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在孩子教育上偷得懶,總有一天會結出苦味的果實。

父母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角色,那些日常的、細微的行為,都在默默影響著孩子,但也總是積累到一定程度才顯現出結果。

好的習慣如此,放任也是。

好的教育,讓孩子在自由中學會獨立

尹建莉老師曾經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給孩子的真正自由,並不是放任。而是允許孩子去選擇,讓孩子去嘗試,甚至犯錯。在一次次體驗中,孩子將逐漸掌握經驗,獲得成長。

好的教育,是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去探索、發現、成長,最終成為獨立的他。

被譽為「矽谷教母」的埃斯特·沃西基,培養出矽谷三女傑。

大女兒蘇珊曾是谷歌第16名員工,現為 YouTube 的CEO,身價4.9億美元;

二女兒珍妮特是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

三女兒安妮是美國著名基因檢測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CEO,身價6.9億美元。

埃斯特的教育秘訣就是:自由、獨立

在蘇珊一歲半時,埃斯特就請她開始幫助照顧妹妹。後來,她又學會了疊尿布、幫妹妹拿玩具、給妹妹喂輔食等等。

在幫助媽媽的過程中,蘇珊也逐漸掌握獨立需要的技能,內心充滿自豪感。

埃斯特還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在女兒們還小的時候,她就讓孩子決定如何裝飾自己的房間,選擇自己的地毯。

她認為,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父母的關愛和保護,還需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作為母親,她給孩子自由,也給她們尊重,適當放手,讓她們學會獨立和自信。

正如作家馬爾克斯所說:「我們不是真正的教育者,我們只是引導者。孩子們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發現自己的價值和特點。」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導師,父母要允許他們自己探索世界的奧妙,接受他們的試錯,讓他們自己去感受、認識這個世界,去這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從小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長大後,也就能夠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更自信地面對各種挑戰。

2011年,哈佛女孩丁麗晴引起廣泛關注。

因為父母工作原因,她從小就像吉普賽女孩一樣,到處遊學。頻繁地轉學,沒有讓她無所適從,反而增長了見識,鍛鍊了獨立能力。

爸爸媽媽工作忙,她就自己去圖書館學習,完成作業就去看書。大量的閱讀,讓她有了更廣闊的視野,也有了更強的思考能力。

除了學習,她想去體驗更多。課餘時間,她參加辯論賽、划船賽,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去做義工。

談及成功,她認為爸媽給她的自由和獨立是很重要的因素,讓她更自信,更好地解決各種問題。

丁媽媽說:「我希望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獨立地處理問題和生活,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發揮自己的特長,我不會剝奪孩子犯錯誤的權利。我們不會給孩子太大壓力,父母把握好大方向就好了,應該讓孩子自由地成長。」

這才是真正的「放養」教育。

讓孩子在適度的自由中學會堅強與獨立,去體會生活的各種滋味,不放任、不溺愛。

張弛有度的教育,父母是那個給小苗澆水、施肥、拔草的園丁,奮力向上的生長力量來自小苗自身。

優秀的孩子,都浸透著父母辛勤的汗水。

育兒路上,做父母的,適度寬容,有管、有放,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好的教育,離不開父母的托舉,只有父母在正確掌舵,孩子才能安心啟航。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幸福快樂地成長。

作者簡介:拾月,富書專欄作者,一個溫柔、真誠的文字追夢者,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