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8天,票房破12億,這是追光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交出的答卷。
而看票房和逆跌勢頭,它的後勁兒似乎才剛剛開始。
而曾經引以為傲的好萊塢大片,在與《長安三萬里》的同台競技中,也迅速被斬落馬下,如今在票房排行榜上,已經不見了蹤影。
或許自此,我可以自豪地說一句:中國文化,終歸還是贏了!
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長安三萬里》這部電影本身的意義,卻早已超出了一部動畫電影的範疇,向著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以及更廣層次的文化傳播邁步。
誇張嗎?絲毫不誇張。
電影已經上映18天,相信劇情大家也都看過了,今天二刷,結合一些新聞,我想跟大家聊一聊,《長安三萬里》引起的傳統文化潮流,暑期傳統文化繁榮。
新華社7次點贊,不僅配上了《長安三萬里》的劇照圖,還配文:講述唐朝詩人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7月6日,中國日報評《長安三萬里》:動畫電影充滿詩意!
7月8日,《人民日報》髮長文評價《長安三萬里》:《長安三萬里》上映—寫給中華文明的一曲頌歌。
當然,《長安三萬里》引起的央媒聯動不止於此,半月談、新華網、光明日報、中新網、中國電影頻道等等央媒,都爭相報道這部電影。
央視新聞主播更是權威認證:《長安三萬里》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這樣的待遇,前所未見,之於一部動畫電影,數十家央媒共同點贊報道的現象,或許這麼多年,只此一次。
我們自己的文化瑰寶,自己人拍了出來,如果說中央媒體對《長安三萬里》的認可,是我們對自己瑰寶的認同,那火到了島內,火到了韓國,甚至火遍了亞洲,可就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事了。
最近,據《台海網》報道,島內媒體也開始爭相報道《長安三萬里》,網友們也開始熱議。
在社媒平台,寶島網友紛紛大力推薦這部電影,更有網友表示,希望電影能在寶島上映。
我們跟寶島台灣同根同源,中華傳統文化,中國詩詞和歷史,也是台灣的文化、詩詞和歷史。
看到《長安三萬里》能感同身受,這是好事,一部動畫電影,拉近了兩岸人民的距離。
除了寶島,韓國媒體也報道了這部電影。
「一夜夢回盛唐」,無論是海報還是標題,都透出韓媒對我國歷史文化深深的認同和羨慕。
韓國的文化,大多數都來源於中國,所以看到《長安三萬里》,他們也能體會到唐朝的絢爛,以及唐詩的魅力。
從2017年開始,韓國就不斷聲稱李白是韓國人,還要對李白「申遺」,雖然這一行徑荒唐可笑,但也從側面證明,我們的文化和歷史,自己不傳承和保護,說不定會被有心人利用。
在韓國媒體的這篇文章中,對《長安三萬里》描述,極盡溢美之詞:
「主創團隊創新式的用動畫形式視覺化呈現《將進酒》等唐詩的『詩中世界』,無比驚艷,無比震撼。」
同屬中華文化圈,相信看過《長安三萬里》的韓國網友,對片中的文化也深有感觸。
或許誰都無法想到,一部講述大唐歷史和文化的電影,能在全國,甚至亞洲文化圈掀起潮流,能引起整個亞洲的同頻共振。
這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是只有中國人能拍出來的浪漫,是老祖宗的瑰寶,也是央視主持人所說的,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我們當然愛自己的瑰寶,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國內之前的影視作品,很少有用符合本民族精神的方式去呈現大唐詩人的故事。
可以預見的是,《長安三萬里》大火以後,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的電影出現,這是好事,也是幸事。
我當然希望《長安三萬里》不是結束,僅僅只是開始。
因為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傳播文化魅力,教育子孫後代,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和精神,同時,激起我們的文化自信。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感覺是一名中國人,真的無比驕傲和自豪,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