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大家的推薦,我估計不會刷《親愛的小孩》。
一口氣刷完前八集,它確實值得一看。
它很擅長用細節增強真實感。
方一諾生育後,經歷了月嫂門的考驗。
月嫂自恃是專家,不想給肖禾看病。方一諾不同意,醫生給肖禾做體檢,發現她的總膽紅素高達280。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有醫學專業背景的人才明白的對話。這是在告訴觀眾,肖禾得的是病理性黃疸。
肖禾必須要用藍光照射或者換血治療來進行降黃。否則的話,這種病很可能會引起膽紅素腦病。
月嫂門之後,方一諾還要經歷原生家庭門的考驗。
《親愛的小孩》確實拍出了兩個原生家庭對新婚家庭的撕扯。
男方母親和女方母親對話語權的爭奪,在第五集達到高潮。方家和肖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發表觀點,幾乎要撕碎這個不太穩定的小家庭。
在第六集開頭,時間線轉到了一年後。
這是一個很大的時間跨度。《親愛的小孩》沒有交代肖家和方家如何解決不同立場碰撞出的分歧,時間成為解決分歧的主角。
我們能看到肖禾一歲的字幕,劇中也用手機的時間呼應了這個時間。
方一諾在早晨五點哄娃,手機上顯示的時間正是4月1日。
如果你的記憶力足夠好,就會想到方一諾的出生時間正是2014年4月15日。
取景很接地氣,大量手持鏡頭,增強了故事的浸入感,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導演做得都不錯。
我覺得,《親愛的小孩》最難得的一點是,它拍出了中國女性生娃時遭遇的痛。
這種痛不僅是生理層面,也有心理層面。
先說生理層面。
第一集開頭,肖路在路邊攤吃面,我們能看到他會吃辣椒。回家後,他給方一諾帶麵條,孕婦不能吃辣,於是他不讓一諾吃辣椒。
肖路已經吃過帶辣椒的面了,他還謊稱自己沒有吃面。這個小細節,證明這個男人謊話張嘴就來。妻子為了孩子,願意犧牲自己的口味,放棄吃辣,肖路是不願意的。
兩人在飲食方面的不同,是性別不同造成的必然。《親愛的小孩》的厲害,是它確實通過生娃這件事展現了女性的身體困境,方一諾會有妊娠紋,她喜歡吃辣,為了孩子,卻不能吃辣。
大肚子行動不便,只能坐在沙發上坐著睡。這些女性生育遭遇的身體困境,她也要經歷。
再說心理層面。
方一諾坐月子期間,始終堅持用母乳喂養。事實上,母乳喂養的孩子更健康。
對於方一諾的堅持,肖路不以為然。
月嫂為了輕鬆,私自給孩子喂奶粉,方一諾大為不滿,而肖路卻對此不以為然。
對孩子的擔憂,老公的不理解,這樣的生活環境提高了方一諾患有產後抑鬱的風險。
《親愛的小孩》將女性的困境拍出來了。而男性卻很難對這些困境感同身受。
《親愛的小孩》值得看,但它並非沒有瑕疵。
這部劇用男性的道德缺陷,來解釋男性對女性生存困境的無法感同身受。
這是一種偷懶的劇作手法。
前文提到,我們能從吃面的細節看出肖路自私的一面。在妻子入院後 ,他徹底暴露出自私自利的一面。
方一諾羊水破了住院,肖路找個工作的藉口回家喝酒看球賽——這絕對是爛人的做法。
我看到這個情節,為《親愛的小孩》非常惋惜。這樣處理,肖路和方一諾的矛盾,不再是性別問題。
方一諾的婚姻生活質量差,不是男性力量的缺失,他對妻子的關注度不高 ,兩人之間的矛盾成為觀眾對爛人的道德審判。
如果《親愛的小孩》能拍出一個品質沒有瑕疵的男人,依舊無法體會女性的生存困境,這樣的處理會更高級——當然難度也很高,只有有女性生活經歷的人才寫得出來,導演和編劇是男性,沒有能力做好。
在一口氣追完前八集後,我不想再追下去,主要原因是它讓我感覺窒息。
導演一直卯足勁兒展現女性困境,一個喪偶式育兒的女性,經歷的所有困境都要讓方一諾經歷。
這個女性嫁給男人之後,男人婚內出軌,和稀泥,不靠譜,對女兒的關注不夠,男方的原生家庭也不斷興風作浪。
這些比較寫實的情節,卻讓這部劇有了割裂之感。簡單講,這部劇在技術層面都在努力寫實,然而,方一諾在婚姻中的大量困境卻顯得刻意,不太真實。
比如說,肖禾發高燒,正好趕上疏風驟雨,方母和方一諾去醫院,方母還跌了一跤。
網友看到這一幕,紛紛說太刻意了。
老年人當然有摔跤的可能,但在這個時候讓方母摔跤,目的性很強,激怒方一諾對肖路的恨意。
這種目的性很強的情節,就有了狗血味。
好的劇情衝突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方母摔倒,只有意料之外,不在情理之中。
再比如,方一諾給肖路打電話,肖路一直不接。而後,肖路卻接聽了好哥們兒老謝的電話。
我實在不明白,為何肖路能聽到老謝的電話,卻對方一諾的電話視而不見(劇中顯示,肖路沒有對方一諾設置免打擾)。
後面的劇情告訴我,這樣做是為了引出老謝與肖路針對肖路出軌事情的爭吵。增添強衝突我不反對,我反對的是,這樣的設定太傻了。
導演完全可以這樣設定劇情,方一諾聯繫老謝,他們去醫院後,肖路看到方一諾的奪命連環call,看到女兒發燒的信息,這才趕往醫院。
肖路和朱珠的婚外情,很難讓人相信它的合理性。劇情刻意是《親愛的小孩》沒有處理好的事。
我不想繼續追這部劇,主要原因是這部劇的情節太壓抑了,導演懂得用豐沛的細節展現婚姻的一地雞毛,卻沒有展現婚姻生活該有的閃亮一面。
畢竟,方一諾和肖路是經過各種挫折才走在一起的夫妻,他們的感情很深。
因為導演將大量筆墨放在婚姻的一地雞毛,缺少展現兩人恩愛動人的一面,這就導致它缺少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
它太容易讓人恐婚恐育了。
其實,婚姻依舊是當代人的主流模式。大家恐懼的不應該是婚姻和生育,而是擔心婚姻和生育帶來的只有風險。
關於婚姻,我聽過的最傷心的話是——原以為結婚是為了躲避風雨,沒想到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風風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