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來自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中國史教材在網上流傳。其中將鴉片戰爭表述為源於中英兩國當時的所謂「政治、貿易體制和司法制度衝突」,隻字不提英國大量輸入鴉片令中國大量白銀外流,以及鴉片帶來的毒禍等,引發巨大爭議。
這一段描述來自該校九年級閱讀材料《為什麼中英爆發鴉片戰爭?》。文章不僅將鴉片戰爭「合理化」,還反指中國「傲慢」。該校校長陳偉佳證實,該閱讀材料由校內老師所制,承認老師在處理伸延閱讀材料時有不足,引起家長及公眾誤解,會嚴肅跟進。
態是表了,但「嚴肅跟進」會嚴肅到什麼程度,跟進到什麼地步,只怕遠不是校長說說那麼簡單。此情此景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前兩天香港剛有一所中學的教材將黃之鋒列入「中華傳統美德格言及名人系列」,還對其所作所為大加讚賞。
黃之鋒是什麼樣的人,稍有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但就是這樣一個賣身求榮、數典忘祖之人,卻華麗麗地被罩上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光環。世界觀、價值觀崩塌錯亂至此,在「鴉片戰爭」這一關乎中華民族命運的重大歷史事件上顛倒黑白、搬弄是非,也就不足為奇了。
透過荒謬的教材,可以一窺香港教育的嚴重問題。無論是通識教育教材,還是校園裡一些教師,都把課堂當成了撒播政治觀點的「沃土」。比如通識教育教材無標準、「不送審」,便有人藉此刻意放大香港與內地矛盾,鼓動學生通過「非制度化途徑」表達訴求;還有的教師上課不講知識、不談規律,夾帶私貨、觀點先行;教協甚至煽動學生不要上課,去搞政治……其結果就是香港教育「泛政治化」,學生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年輕人遇事容易情緒化、走極端,社會充滿戾氣、負能量。
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為社會樹立最基本的是非對錯觀念。而目前香港的動亂,很大程度就源於教育體系的崩潰。是一些老師無德、無禮、無義,導致青年學生無學、無家、無國。當教育本身脫離開中華文化和歷史的景深,抽離掉最基本的家國體認和愛國情懷,那麼年輕人對一切事物的理解和認知就極容易流於表面,被一些簡單的口號牽著鼻子走。
教育如此,媒體也是如此。很多報紙、電視節目、網絡社交媒體,其實都是在戴著「有色眼鏡」看內地。
正如港籍政協委員、香港《廣角鏡》雜誌社社長魯薇在接受北京日報客戶端專訪時所言: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從學校到社會,所接受、被灌輸的都是反中、反共、反對內地的這一套,那麼他們自以為享有的自由實際上就是閉目塞聽,囿於一城之小、不知世界之大了。
同樣是這兩天,香港資深傳媒人員聯誼會獲355位傳媒界人士聯署,去信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投訴香港電台製作的一些節目成為反中亂港平台,嚴正要求取締以煽動暴亂、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為目的的節目。
義憤填膺之中,可能很多人還記得那張香港記者圍拍警察的圖片。透過這張「堪獲普利茲新聞獎」的圖,人們看到心酸、滑稽與巨大反差,更看到長期以來,一些港媒口中的「新聞自由」,無非是對事實的自由裁剪。
「毒教材」加「毒媒體」,香港青年的成長環境怎一個烏煙瘴氣了得。事實上,在教育和媒體的交織引導下,香港問題似乎正陷入一個怪圈,那就是這些被荼毒的青年,也終將步入社會,甚至會走入教育和傳媒行業,而根深蒂固的錯誤價值觀勢必將帶來新一輪的錯誤循環。長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眼下,香港的教育業和傳媒業,亟須一場根本性的撥亂反正。當務之急,就是讓那些真正懂青年、真正關心愛護青少年、真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來辦教育、辦媒體,堅決抵制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教材、課堂、媒體為自己攫取政治利益。
惟其如此,香港年輕人才有希望,香港社會才有未來。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