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接CC放學,等待接園的時間,聽到幾位媽媽集體吐槽自家的「蝸牛寶寶」:
- 我家小Y平時沉迷看動畫片竟耽誤吃飯,催他多少遍都無動於衷,還喜歡跟我一直討價還價再多看幾集。
- 每天叫我女兒起床才是難題,總要再給她無數個「再睡5分鐘」,好幾次上學都遲到了。
- 我家E寶更氣人,催他吃飯快點,把我的話當耳旁風,直接無視。
很多時候我們下指令,娃們都要磨上一番。
有些媽媽不解其中緣由,便開啟了自顧自的「念經(嘮叨)」模式,以為這樣就會提高娃的執行力。
結果,大多還是磨不過功力深厚的娃。無論你重複幾次,娃就在那裡穩如泰山一動不動。
氣得我們從好言好語,立馬變成了威脅,變成了怒吼,變成了咆哮
……
最終一番狂風暴雨之後,娃才慢慢悠悠、磨磨蹭蹭行動起來。
但孩子下次依然沒有長進,每次都是暴風雨般的重複,real心累!
據調查顯示,以上是90%的家庭都會面臨的問題,很多父母為此產生無奈感和焦躁感。
今天C媽帶給大家的是一篇上手就能用,而且用了就見效的方法論!
學會了這幾步,同樣的指令/催促,你根本不需要說兩次!
不催不吼,怎樣讓娃自覺行動?
一、你準備好下達指令了嗎?
有人可能要反問了,這還需要啥準備?
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不就脫口而出了?
先說幾個我家的常見場景吧:
睡前我在一個臥室給DD喂奶,CC在客廳自己玩,當我看到時間9點多,CC差不多該上床睡覺了,就會在臥室里催上一嗓子「CC啊,該刷牙洗臉上床睡覺了哦。」
客廳里會傳來CC愉悅的回應「好的媽媽」!
待DD差不多吃飽了,我抱起來拍嗝,順便查看一下CC:依然在沙發上玩貼紙!
「CC,快點好嗎?時間已經很晚了!」我開始面露不悅。
「好的好的,馬上馬上。」CC開始收拾貼紙,一副「似乎」馬上要動起來的節奏。
然後我抱DD回房間睡覺,DD睡著之後,我去客廳看CC,時間已經快要10點,你猜怎樣?
她還是磨蹭著沒去刷牙洗臉。
刷個牙洗個臉3分鐘的事兒,磨蹭了一小時還沒完成,這個時候老母親再不發火,留著過年嗎?
這件事,看上去是孩子不對,事實上,是我錯了。
當孩子看不到我們時,就會很容易無視我們,這便是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話置若罔聞的主要原因。
雖然我催促了,但沉浸在貼紙樂趣中的娃肯定意猶未盡,這時就算她聽到了指令也會覺得,我再玩一會兒也是可以的,反正媽媽除了催幾次也沒有怎樣。
瑣事纏身的老母親們,回想一下,你是不是經常一邊忙活著手頭的事,一邊對娃遠程下令?
對於有磨蹭毛病的娃,當你準備下達指令的時候,先停下自己手上的事,走到他面前,看著他,告訴他你的想法,讓他感覺到你很嚴肅、很堅決,以此表示「我現在說的這件事,很重要。」
這就是,你的準備。
二、孩子準備好執行指令了嗎?
有人可能又要反問了,這需要啥準備?
腳一伸腿一邁不就行動起來了?
你當娃是啥?說轉場就那麼容易轉場的嗎?
我們總說孩子好動,一刻也停不下來,專注力不夠。
但有時反而是我們打擾到了孩子,當他趴在地上玩拼圖不回應你去刷牙的時候,可能是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碎片上的圖案……
就算是娃在擺弄一個平凡無奇的爛紙片,因此沒回應你的要求,也請相信,他一定是沉浸在玩紙片的美妙中。
注意力太過集中,便會很容易忽視周圍發生的事情。
就像我們專心致志忙著手頭上的工作時,別人若在此時過來搭話,我們可能根本就沒聽。
或者很快就忘了他說的什麼,等回過神了,就會問對方:「你剛剛在說什麼?」,甚至會問旁邊的人,剛剛誰來了來著?
我們都如此,何況是孩子呢?
只有看到孩子停下手中的動作,回應我們時,才確定他是真的收到指令了。
所以你要等,一直等到孩子停下他手裡的事並看著你。
如果孩子遲遲不肯配合,那也不需要太過心急,試著介入他所正在專注的事情,將他引導出來。
之前咱們寫如果順利的給孩子關電視時分享過:
每當你想要結束電視時間時,你可以先花一點時間,坐在孩子身邊,進入他的世界。
分享他正在進行的活動,然後,問他一個問題。
比如我會問CC,「迪亞哥這集營救的是那個小動物啊?」
如果你家寶寶過於專注,不參與跟你的互動,也不要放棄,多坐一會兒,然後換個問題問。
一旦孩子開始回答你的問題,就意味著他要從「封閉」區走出來,回到現實世界中——回到一個他意識到你存在的區域。
之後就可以下一步交流,讓孩子去傾聽你,並對你的要求做出反應。
比如:
- 這個貼紙真有趣,你是怎麼想要讓公主穿這套衣服的?
- @#¥%%……&&O%……&*
- 很好,現在我們該收起拼圖去刷牙了。
三、你確定孩子聽懂指令了嗎?
在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里,葉一茜命令小亮仔收拾垃圾的片段令老母親印象特別深刻。
快,自己收!
快,把這些沒用的垃圾扔掉!
快去把這些不要的垃圾扔了。
面對媽媽超負荷的指令和催促,小亮仔就不知所措了。
他為難地說:「我不知道怎麼弄。」
有時候家長想當然的下令,孩子卻聽的一臉懵。
拜託,替耿直娃們多想想吧!畢竟他們的腦迴路還不像成年人這樣千奇百轉。
我們只需要把最清晰的邏輯用最簡單明了的表述傳遞給娃,他會明確自己要做什麼。
比如:你看看現在幾點了還不抓緊時間,再不刷牙一會兒你還有時間講故事嗎?磨磨蹭蹭今天睡覺又要晚了,明天早上叫你你又不起床!
改為:你現在該去刷牙了。
一旦確定了你的要求孩子能聽懂,就只說一次,不要重複!
就像我們平時早起定鬧鐘一樣,總想著還有下一個,還可以多睡十分鐘,就肆無忌憚地躺在被窩裡。
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不斷重複,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你的指令不需要在第一次說出來的時候就配合。
既然如此,那多看十分鐘,再玩十分鐘又有什麼區別呢?
反正,快樂的是孩子,痛苦的是你。
如果說了一次,娃沒去做怎麼辦?
你不要繼續重複,而是採用反問娃的方式,讓孩子把要求重複給你聽。
當孩子告訴你他應該做什麼時,他的大腦便會自動產生一幅清楚、生動的圖片,圖片中的他正在做這件事。
當孩子聽見自己心裡告訴自己應該做什麼時,他便有了主人翁意識。這種方式相比我們單方面下指令有效的多。
這個方法針對磨蹭娃超級適用,等於撥一撥,立刻就能看到轉一轉的反饋。
四、做了全套,娃還不動?
一般有了這幾步,大部分娃就能配合指令行事了。
如果娃還是木有反應,那就執行最後一個大招:盯,等。
等待表明你是認真的,站在他旁邊,等待他動起來,這一點非常考驗人。
因為你可能已經遊走在發火的邊緣了!
這時候千萬別急,小心你的急性子上來就又替娃包辦啦,那前面下的功夫豈不白費?
友情提示:建議執行前準備出富裕時間,不要趕時間的時候做這系列操作。
C媽說:
「因為催促無效引起煩躁,因為煩躁引起咆哮,咆哮完看著嚇得大氣不敢出的娃心生後悔。」同樣的經歷下次依然會重複,一次次的咆哮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真的很傷害親子關係。
想要讓娃變成聞令即動的行動派,不能只靠嘮叨和吼叫,從現在嘗試著優化我們的心態和溝通介面吧。
多試幾次,你會察覺到神奇的改變!記住,別忘了及時反饋你的表揚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vmbpW8BUQOea5OwOt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