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善惡不是表象的評判,而是內心良知的體現

2019-11-23     國學書舍

國學智慧《菜根譚》:善惡不是表象的評判,而是內心的良知。

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性的拿善和惡,好和壞去評價一個人,覺得某一個人做了一件壞事,我們就定義於這一個人是惡的,做了一件好事,我們就稱他為善的。

其實人性遠遠並沒有這麼簡單,某一件事情的出現並不能完全的定義一個人的善惡。

或許一個孝順的人,會因為別人欺負了自己家裡人,就會和別人大打出手,釀出禍端,做出來錯誤的事情,這並不能判定這個人是「惡」的。

反之,一個滿口仁義道德的人,或許表面上風光無限,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家暴自己妻子的大男子主義,這樣的人也不能完全的稱他為好人。

所以善惡、好壞,不能由一件事情去評價,更不能有主觀的某一些表象去判定一個人,而是探尋背後是否存在善念與良知。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國學智慧:

為惡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做了好事急著讓別人知道,這樣的善良算是真正的善良嗎?只不過是求取外在的名利而已。而那些做了壞事還怕別人知道的人雖然是作惡,但是他有羞愧之心,還留有一絲向善的良知,這樣的人也不是窮凶極惡之人。

有一次,王陽明抓住一個小偷,王陽明解決此事的策略,並不是急著把這個小偷判刑,也不是打個五十大板。

而是讓那個小偷站在公堂上面,王陽明對小偷說:「天氣這麼熱,你穿那麼多的衣服,不如把上衣脫掉吧。」

這個小偷想了一下,覺得脫掉就脫掉,也沒有什麼。

這個時候王明又對他說:「那你把下衣也脫掉吧。」

這個小偷有一些尷尬,但是還是照做了,身上只剩下一個貼身的衣服。

這個時候王陽明又對他說:「你把貼身的衣服也脫掉吧。」

這個小偷一愣,跪地大哭著說:「自己好歹也是這麼大的人了,怎麼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把貼身的衣服全部脫光呢?」

王陽明這個時候就說:「你看,雖然你做了壞事,但是你還是有羞恥之心的,這個就叫做人生的良知,當你存在良知的時候,就一定有悔過的餘地,以後還會做這樣的事情嗎?」

那個小偷痛哭之後對於王陽明感激涕零,從此再也沒有做盜竊之事了。

王陽明這一個解決方式,就是善於發現一個人內心的良知,而不是簡單的從表象去判定一個人的對錯和善惡。

固然他做了一件壞事應該受到懲罰,但是由表象看到潛意識中的善念,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智慧。

對於世俗之人常犯的一個問題,就是總拿表面的善惡去輕易的評價一個人,總拿某一個人做的某一件事情,就判定他是好還是壞,這對於當事人來說就是最大的誤解和偏頗,這樣的行為其實也算是一種「惡」。

對於世間瑣事,常懷寬容之心,以廣義的角度去判定好和壞的區別,不要從抓著錯誤的尾巴不放。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活一生誰都會犯錯誤,但是犯了錯誤,只要努力改正,善念被激發,人生都會因此而轉變。

在隋文帝時期,冀州有一個刺史,在這期間公事公辦,非常廉明。

有一次,一個人偷割他家的蒿子,被刺史的手下捉拿,送到刺史面前。刺史知道了這件事情原委,就說:「這個人其實也沒什麼過錯呀。」

說完,沒有怪罪偷盜者,還好言勸慰,讓他回家了,而且最讓人想不明白的是,後來還派人給竊賊送去一車蒿子。竊賊內心感到慚愧,後來再也沒有做過盜竊之事。

人生真正的覺悟和境界,並不是能夠懲罰某一個人,而是在某一件事情發生之後,透過表情看本質,看到背後一個人真正存在的狀態。

一個人真正的善惡,不是靠某一件事情定奪和區別的,而是他內心是否存在良知。

如果一個人已經萬惡不赦,到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和良知都不存在的時候,那才是必須要懲罰的,個別事情展現的惡,並不算真正的惡,某一些事情偽善的好,也不算真正的好。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vE6lm4BMH2_cNUgDj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