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迪慶最美12處古村落,香格里拉的永恆和平寧靜地

2019-12-09     古村記

雲南,迪慶。

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

這裡是《消失的地平線》中描繪的遠在東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恆和平寧靜之地,香格里拉核心區。

既是滇、藏、川三省交界,又有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三江併流,這片土地深藏了無數奇美。

一起來看看這裡最美的12處古村落,那些雪山下最為純凈的聖美之景,你可曾去過幾處?

1 同樂村

逆瀾滄江而上由滇入藏茶馬故道上的同樂村,位於迪慶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高山峽谷中,是三江併流」(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的核心腹地。湍急的江水穿峽而過,哺育著兩岸的古老的傈僳大家族。或許,這才是大自然最真實的模樣。

這是一個隱藏在麗江到香格里拉途中鮮為人知的小村莊,也許破舊,也許落敗,卻是多少人夢魂牽繞的天堂。它有個非常吉祥的名字——同樂。兩百多年來,生活在寨子裡的傈僳族祖祖輩輩依靠勤勞和智慧,與這裡的山水草木和諧生息。

地處遙遠而偏僻的大山中的同樂村,偏離國道、省道,進入寨子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村道,沿著山腳蜿蜒10幾公里。如果沒有當地人領路,誰也不知道在這村道的盡頭,竟藏著一個如此美麗的地方。

作為瀾滄江流域典型的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傈僳族村寨,整個村寨只要有百餘戶人家,幾乎全部都是傈僳族人,是維西縣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讓人稱奇的是這裡至今仍保留著傳統傈傈族風格的建築——木楞房。他們的房子都是木頭做的,不上漆,不用鐵釘,用木料來相互嵌入牽制。就連屋頂上的瓦片也是木板的,這些厚實的木板上壓著石頭用來固定。

村中民居都依山而建,遠觀只見房屋層層疊加非常漂亮。到了秋冬時節,整個村子的屋頂上都蓋著一層霜,白茫茫一片,宛如白雪一般。

這裡的一景一物,都有一種讓人難以逃離的情愫。一陣風吹過來,雲霧四處飄散,整個同樂村更顯得撲朔迷離,人間最美不過如此。

2 尼汝村

尼汝,很多人還沒聽說過的一個地名,她位於三江併流區的腹地,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香格里拉市東北部,被專家譽為世界第一村。

這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神秘之境,一個有著近千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急澗險灘、草甸華泉的地方,還有一些深藏在密林里,與原始森林和諧相處的藏族山村……由於尼汝在世所公認的香格里拉秘境里,所以被人稱作秘境中的秘境,是個「讓人願意醉死在那裡」的地方。

國內外專家把尼汝作為「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景觀資源最具價值的典型展示區,多次進行實地評估考察,認為尼汝南寶草場集中了多個高原冰濁湖,湖光山色美如畫,迪吉塘、南寶等高山草甸物種豐富,百花爭艷開放,如彩毯鋪地。尼汝河流域分布的硬葉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古冰川遺蹟、高原泉華瀑布等類型多樣,範圍廣大、分布集中的景觀資源,是具有極高保護價值和發展潛力的原始資源研究展示區域。

3 葉枝村

位於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這是瀾滄江畔有著古老歷史的土司村鎮。

葉枝境內曾出現過王氏、李氏、祁氏、禾氏等顯赫一時的封建領主家庭,至今仍遺留下許多古代民居。其中以王氏最為有名。王氏屬納西族,其祖先為麗江木土府所委「木瓜」,即納西族首領。後被清廷封為「北路土司」。王氏土司以其強大實力和威懾一方的氣勢稱雄滇西北諸路土司。王氏土司是明清以來「茶馬古道」貿易的主要組織者和保護力量,系藏、漢結合部的主要跨國土司,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土司能在國危民難之際,成立抗日禦侮隊伍,到中緬邊界防禦,並於民國27年專門鑄造鐵質界碑一批,上鑄「北路土司界」字樣,派人秘密運往王氏在獨龍江一帶的管轄邊界埋設,成為中印戰爭及1960年中緬勘界時的唯一依據。

王氏土司衙署位於葉枝鎮葉枝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經歷代王氏土司家族不斷完善至清光緒年間形成規模,建築群院不僅規模宏大,整體結構布局合理,形式多樣,風格獨特,集漢、藏、納、白族等眾家之長,建成「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築群院。整個建築分南北兩套二進大院,坐東向西,四周有圍牆、四角建有碉樓,屋頂飛檐斗拱,雕梁畫柱,庭院寬敞,青石鋪就,門窗格扇精雕細鏤,做工精巧,門額牆壁彩繪壁畫,人物花鳥栩栩如生,花園內草木繁茂,四季鮮花競相開放,曲徑通幽別有洞天,建築主次分明,自成院落,又相互連通,集藏、漢、白、納西建築風格為一體,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如今王氏土司建築群還有城門、碉樓、北四院等尚屬完整,城牆、經堂等遺址尚還有跡可尋。

4 白地村

白地村隸屬於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主要以納西族為主,漢族與其他民族並存,境內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東巴文化)。白地村為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村,自古至今,具有濃郁的納西文化傳統。三壩鄉被稱為東巴文化的發祥地,而白地村就是東巴文化的核心。至今仍保存著活的象形文字——納西東巴象形文字,同時東巴畫、東巴舞、納西服飾、吟唱調、民族風俗等獨具一格,水甲村、吳樹灣村、古都村三個村民小組保留的東巴文化最為濃郁,現在村裡還有很多的老東巴,同時還有和樹榮、楊正文等東巴文化研究者。時至今日,很多來自外地的東巴文化的研究者都會慕名而來,學習東巴文化。

「二月八」則是白地以致整個三壩最隆重的節日。每年二月八,在白地村白水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儀式,而人們從各地而來,歡度佳節。阿明靈洞是白地作為東巴文化聖地的重要代表性遺蹟,就位於三壩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面「穆取山」山腰,歷史上,麗江、維西、四川木里等地的東巴教徒紛紛到白地朝拜靈洞、拜白地東巴為師學習經典並在靈洞舉行「降威靈」儀式。

5 小街子村

小街子村位於滇西北香格里拉縣腹地建塘鎮。屬於壩區,位於解放村東南部,坐落在松贊林寺景區內,距香格里拉縣城5公里。

由於該村特殊的地理環境,這裡是香格里拉藏民文化的縮影。文化深厚、民風純樸、民族飲食習俗、服飾和宗教文化獨具特色,民居建築保持藏族傳統的建築特色和風格。

6 雨崩村

雨崩村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雲嶺鄉,梅里雪山腳下的高山峽谷之中,這裡的雪山、峽谷、溪流、樹木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進出雨崩村必須徒步,從飛來寺行至西單,徒步雨崩的行程才正式開始,長達6小時是考驗意志的時刻。越過山丘,急轉而下,夢裡出現的詩畫桃源開始浮現在眼前。

白茫茫的梅里雪山下,幾戶人家散落在半山盆地,炊煙裊裊、萬物寂靜,黃狗打著它的哈欠,枝葉在陽光下搖曳,微風不知疲憊的追逐著流雲……雲霧散去下的雨崩,是一片不被打擾的世外桃源。

穿過雲霧、雪山映照、密林環繞、村莊高地錯落,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像能有這般仙境,美得好不真實。在雨崩,一邊是梅里雪山帶來的視角享受,一邊是雪山溪谷帶來的聽覺震撼,梅里雪山流下的聖水,途徑4740米的高差,從遠山咆哮而來,晝夜不停的奔向人間。雪山江流間,也造就了雨崩的與世隔絕。

雨崩分上雨崩和下雨崩,分別有30來戶人家。下雨崩安靜地躺在山脈峽谷中,山谷間草甸翠綠,牛馬悠閒地吃草,原始又寧靜。上雨崩依山勢而建,白色的小房子錯落有致,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

7 江坡村

德欽縣佛山鄉江坡村,靜美之極的雪山腳下村落。這裡,有一個傳統的村規:不許砍伐當地的樹木。正是因為村民們對生態環境的愛護,使得江坡村綠蔭成林。

每一年,最美的時節,就在春天的江坡。每逢4月初,桃花盛開,這裡便成了雲南的小林芝。

在這裡,成年男子都拉的一手好弦子,女人都擁有一副好嗓子,弦子拉起來、歌兒唱起來,隨著弦子的旋律舞動,從而就有了「弦子舞」這種藝術形式。這裡每年4月上旬還會舉行「桃源論劍」活動,在活動期間會有大型弦子舞、暢遊錦繡江坡等系列活動。

8 霞給村

從香格里拉向東北行十三公里,就是霞給村。依山傍水,風景如畫。民風民俗濃郁,藏家風情迷人,被譽為「香格里拉第一村」,是個藏族文化生態旅遊村。它位於碩都湖、碧塔海和白水台旅遊環線上,是通往香格里拉各主要景區的必經之地,也是香巴拉文化走廊的第一站。霞給村的噶丹·德吉林寺是藏區目前唯一一座集中供奉著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和藏傳佛教八大教派始祖佛像的寺廟。是當地藏民舉行盛0事活動以及朝拜的聖地之一。

在這裡,多姿多彩的服飾裝點著平靜日常生活,寧靜的高原牧場,健壯膘肥的牛羊,點綴著和詮釋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裡,藏民日常的生產習俗和生活場景鮮明勾勒展現在面前。霞給村有一系列手工作坊,可以看到藏族民間藝人用手工精雕細刻,製作原始古樸的手工藝品,使各種面臨失傳的藏族傳統手工藝重新獲和生命力。

9 茨中村

茨中村位於德欽縣燕門鄉,距離德欽縣城約80公里。這裡居住著藏、漢、傈僳、納西、白族、怒族等七個民族,主要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七個民族,三教並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團結穩定。

走在茨中村裡,一邊是濃陰里的天主教堂,一邊是日月相輝映的瑪尼堆,一邊是筆直撐天的油橄欖樹,一邊是屋頂上飄揚的經幡旗。

靜靜聳立於此的茨中教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茨中教堂主體建築坐西朝東,正面為高大的鐘樓,鐘樓上部為中式飛檐瓦頂,最高處矗立著十字架。大門入口處有不少對聯,教堂內現存大量外文圖書和法國傳教士的釀酒工具。

10 富川村

富川村屬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維登鄉,位於瀾滄江西岸。富川自然村拉瑪族(白族)聚族而居,後來有同其他傈僳族等民族交錯雜居。一般除自然災害和其它原因外,都習慣於世襲定居,村內鋪有石板路,便於清潔處理。

民居原主要以木楞房居多,後來以土牆房居多,屋頂蓋木板(俗稱房頭板),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家在原建築的宅基地上蓋上了土木結構的瓦房,人們習慣住在樓下,中央一間為「堂屋」,為客廳,是一家人活動的中心,也是會客的地方。

11 朵那閣村

朵那閣位於維西縣東南部,距維西縣城34公里,距塔城鎮政府所在地塔城村36公里,是塔城鎮最大的傈僳族聚居村。多那閣全為同一姓氏的傈僳族,顯示出古代以氏族聚合而居、同耕同牧同祭祀的遺蹟。

村寨依山傍水,四周由茂密的森林掩蔭,春天繁花似錦,蝴蝶成群結隊漫天飛舞,秋來則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景色美不勝收。村內民居由木楞房構成,鱗次櫛比,懸挑錯落有致。木楞房相傳為神仙阿弓瑪教人所建,冬暖夏涼,且有防震抗震的功能。村民們一直保留著藝術風格獨特的民族歌舞和別具特色的生活習俗。

12 洛通社村

洛通社,它位於迪慶州維西縣巴迪鄉洛義村內,村落被1000多棵核桃樹包圍著,因為不被世人驚擾,所以保留著最原始的美。

坐落在海拔2250米以上的洛通社,全村只有42戶人家,200多個藏民。走在村落間的小道上,深吸一口氣,瞬間感覺全身都傾瀉了純潔的新鮮空氣。閉上眼睛,仿佛世俗間的煩惱全都煙消雲散。

關於洛通社,許多香格里拉的當地人都很少知道,就連村裡的長者也不知道它具體的年齡。然而,這樣一個鮮有人知的古村落,卻有9個美到上天的湖泊和一座神山守護著!

村落的背後有一座神山,村民們稱之為「農布格切」,他們上山放牧,一路往上爬,就可以看見9個神秘的高山湖泊。天氣好的時候,能在山頂同時看到7個湖,還能看到對面的梅里雪山,那日照金山的景象簡直令人神往。

對村民來說,神山和湖泊是祈福的地方,而對於戶外愛好者而言,這裡可是一條極為難得的徒步線路。這裡沒有客棧,若是住宿,只能在第一牧場或第二牧場牧民的窩棚中暫住。半山的窩棚都是些好客的牧民,經常會用新鮮的牛奶和剛打出來的酥油茶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這裡,可以尋找高山湖泊、採摘野生菌、擠牛奶、欣賞山上的各種風景,還可以在神秘的高原湖泊旁搭帳篷住上一晚。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lxa524BMH2_cNUgY6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