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喪葬祭祀「打繞棺」——歡歡喜喜辦喪事,高高興興送亡人

2019-09-26   中華人APP

「打繞棺」,是土家族喪葬祭祀活動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融吹、打、跳、舞於一體的綜合性舞蹈,由佛教法事演變而來。

「打繞棺」,又稱穿花舞、跳喪舞、打安慶、穿喪堂等,是千百年來流傳在川東、渝東、渝東南、湘西等山區的一種土家族民間喪葬祭祀習俗。

土家族打繞棺

「歡歡喜喜辦喪事,高高興興送亡人」的習俗是這樣來的

「打繞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繞棺」。到唐宋時期,「打繞棺」已基本定型,唐樊綽《蠻書》載:「初喪,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此乃盤瓠白虎之勇也。」

元明清時期,地方史志對打繞棺的記載更為完備:「舊俗,歿之日,其家置酒食,邀親友,鳴金伐鼓,歌舞達旦,或一夕或三五夕。」

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在長期生產與生活中形成的獨特習俗,表現了巴人特有的生死觀,「歡歡喜喜辦喪事,高高興興送亡人」。在他們看來,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輪迴一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從出生到終其天年,是順應了大自然的規律,所以,他們稱人之老死為「順頭路」或稱「黃金落窖」。

老人去世後,為老人舉喪,辦得越熱鬧紅火,就越是有面子、有孝心。舉喪實質上成了禮讚生命,祝福新生的一種特殊的儀式。

整個活動過程中,有鑼鼓相伴,誦唱的內容各異

按照土家人的習俗,老人去世後,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焚燒一種粗糙的黃色草紙,謂之「落氣紙」。在將亡人裝殮入棺後,即燃放鞭炮,派人翻山越嶺告知親朋好友,謂之「報信」。親友及鄉鄰在接到報信後,即從四面八方趕到喪家,謂之「奔喪」。

孝家把靈堂設在堂屋裡,靈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著紅色的靈牌,靈柩上鋪著紅色的繡花絨毯。「打繞棺」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於靈柩前的桌子旁邊,靈柩四周的空地就是人們「打繞棺」的地方。

弔唁的人吃過晚飯後,最熱鬧、最濃烈的「打繞棺」也要開場了。只見掌鼓歌師走到靈柩旁,拿起鼓捶示意前來奔喪的客人,繞棺開始了。

鼓樂響起

擂響牛皮大鼓,隨著「咚咚咚」的鼓點節奏,掌鼓的歌師高聲唱出「待師」曲:「我打鼓來你出台,黃花引動白花開……」奔喪的土家漢子相邀上前,隨著鼓點踏著節奏,自然地走到靈柩前起舞,邊跳邊與旁邊觀看的鄉鄰一起唱著應和:「跳喪哎……」一領眾和,邊唱邊舞,現場氣氛熱烈。

接下來的法事過程有旋幡、開天門、跑天王、破獄等,壇班子和孝子配合。其中跑天王最為神秘,且最具原始舞蹈特徵,常見舞蹈動作有單人焚香,多人參與的黃龍纏腰、鯉魚下灘、倒鉤刺、穿二六節和拜羅漢等。舞蹈者手持火把,圍繞棺木時跑時繞,時唱時靜,動作輕盈,令人眩目

掌壇師傅誦唱

整個活動過程中,有鑼鼓相伴,伴奏樂器還有鼓、大鑼、小鏤、鈸等。根據祭祀的天數,誦唱的內容各異,有即興發揮的,也有按照歌書念唱的,很少重複。「打繞棺」還有專用器物,掌壇師傅有專用的花衣花冠,如意火把筒、司刀、寶劍、香燭等。這一套十分完整的程序,對研究當地民間民俗發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