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徐老師,我們家小公主19個月,從小養了壞習慣到哪都要拿個帶耳朵的小帽子,現在發現出去玩都離不開小帽帽的耳朵,這樣影響寶寶和別的寶寶交流,我們家爺爺奶奶們都說把寶寶的小帽帽扔了,可我看到寶寶很依賴帽帽,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在網上看到一個詞「戀物癖」,我特別擔心我家孩子是不是也有「戀物癖」啊,謝謝您,請您給個建議和辦法」!
戀物癖 ≠ 依賴物品
戀物癖是一種心理障礙,屬於性心理障礙,是指在強烈的性慾望和性興奮的驅使下,反覆收集異性的物品。有這種心理障礙的人,所戀的物品一般是直接與異性身體接觸的東西,如文胸、內褲、絲襪等。通過撫摸、聞嗅這類物品伴以手淫,喚起性幻想或性衝動,往往限於男性。
依賴物品,是某種物品帶來滿足和愉悅感,從而對這個替代物產生了依賴感。依賴的物品並不是單一的,人在缺乏某種心理補償時,往往會找一個替代物來滿足這種心理需求。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安全毯現象」,相當於人從高處往下跳時,地上放一塊毯子,可起緩衝和保護作用,依賴物品來滿足心理需求,對於情緒的緩衝和調節,有非常好的效果,又叫「緩衝墊作用」。
可見,戀物癖和依賴物品無論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還是反應狀況,都不同,戀物癖不等於依賴物品,別給孩子亂貼標籤,也不要把依賴物品看成一個壞習慣,之所以依賴物品,常常有兩個原因:
孩子缺乏安全感
6個月之後的孩子,開始有了情感依戀的需要,希望得到父母,尤其是媽媽無條件的關愛和陪伴,但是,如果媽媽的陪伴不夠,經常與孩子分離,或者對孩子的回應不及時,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這種不安全感,如果持續得不到滿足,孩子就會從依戀媽媽,依戀人,慢慢轉向依賴物,實際上,對物品的依賴,是孩子對父母之愛無法滿足的一種轉移、一種替代。
調查表明,在關係良好、夫妻恩愛,父母給予足夠關注與愛的家庭,孩子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較低,有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安慰物;相反,如果家庭關係混亂、衝突頻繁,孩子被關注度比較低,無法從父母獲得足夠的正面能量,孩子安全感建立不好,對安慰物的依賴程度會更高。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19個月的女兒是挺可憐的。
小小年紀的她,還不能說出對媽媽的渴望和需求,但是,內心又真的害怕失去父母之愛,沒有滿足感和確定感,無奈之下,只好轉向沒有生命的物品,來尋求安慰和溫暖,是不是很讓人心疼?
仔細觀察孩子的依賴物,你會發現,常常是一些比較溫暖、溫柔的東西,比如,你說的小帽子、還有像小毯子、玩偶等等,有這些物品在身邊,讓孩子焦慮、煩躁的心能稍稍平靜下來,得到一些緩解,因此,我們不但不該說這是個壞習慣,還應該藉助這件事,反思對孩子的陪伴是否足夠,是否高質量,以致讓孩子產生了不安全感。
依賴物是孩子走向獨立的一個標誌
孩子1歲之後,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不同的、各自獨立的人,慢慢有了自我意識,而這種意識,往往會讓孩子感到不安。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依賴物品,是一個過渡性的客體,相對於父母這樣的重要客體來說,孩子把從對人的依賴轉向對物的依賴,是個心理逐漸適應的過程,因此,是孩子走向長大的一種標誌,不要過度、負面解讀。
明白了孩子為什麼會有安慰物,找到了原因,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幫助孩子逐漸脫離依賴物。
在這一過程中,總的原則是:
不要過分制止或干涉孩子依賴物品的行為
像你說的,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制止孩子,讓孩子把帽子扔了,這會讓孩子感到壓力,加重不安全感,依賴物品的時間無形加長。
- 父母要多陪伴孩子
除非迫不得已,最好讓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三歲前,不要讓孩子與父母分離。
此外,還要多抱抱孩子,多親吻孩子,多和孩子說,「爸爸媽媽愛你」,讓孩子確認父母在自己需要時,會第一時間出現,讓孩子有確認感和滿足感,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這樣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人格形成以及情緒情感的滿足,都非常有好處,孩子的安全感充足後,會慢慢脫離物品,不再依賴物品。
- 巧用「泛靈心理」,慢慢擺脫依賴物
如果父母的陪伴足夠,孩子的安全感也比較充足的話,可以試著運用孩子的「泛靈心理」,慢慢離開依賴物。
比如,可以這樣和孩子說:
「天熱了,小帽子要在家裡呆著,不想出去了,外面太曬了,小帽子熱得難受該曬哭了」
「小帽子要睡覺了,寶寶和小朋友玩,小帽子要呆在家裡睡覺了」
「小帽子的家在冬天裡,冬天的時候,小帽子才出去呢,現在是夏天,小帽子不想出去」等等 ,相信聰明的父母一定會想出更多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心理特點的、有趣好玩的說法,讓孩子既能開心接受,也慢慢脫離依賴物。
——— · END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gHxy3IBnkjnB-0z79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