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期待黃建新導演的《決勝時刻》上映,作為獻禮祖國七十周年的一部作品,如何展現出一個不同於自己十年前執導的《建國大業》故事,並且告訴觀眾中國能夠獲得勝利的原因,這是非常能體現導演功力的,而在基於歷史現狀的情況下,如何把真情實感融入到影片中,又是觀眾特別關心的一點,這決定著這部影片的質量和票房。
前面三部關於國家建設的影片都是多少票房呢?《建國大業》4.3億元,《建黨偉業》4.12億元,《建軍大業》4.03億元,目前來看,《決勝時刻》三天也無法達到一億元的票房成績,但作為一部講述祖國建國的影片,卻擁有鮮明的獨特內核:強大的人物塑造能力。
可以看到,《決勝時刻》兼顧了故事講述和細節描述這兩個方面,也是目前獲得不錯口碑的重要保證,電影開頭的紀錄片風格有很強的代入感,它在觀眾娓娓道來一段真實的歷史,一下子打破了第四堵牆,營造出真情實感的敘述氛圍,並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真實的主席是什麼樣子的?
主席的才氣世人皆知,可是那都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對於絕大部分年輕人來說,很少有機會能親睹主席的風采,這部影片是一次絕佳的體驗,讓我們了解到這位平易近人的人民主席。
從進入北京的第一個鏡頭,唐國強老師飾演的主席雖然沒有講湖南話,但「親民」的形象已然確立,他沒有絲毫的領導架子,對每一位身邊的同志都給予了充分的關照,儘管沒有講述和陳有富的歷史淵源,但一句「山不轉水轉」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他們的「故交」,更感慨主席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
影片通過三個例子來為我們展開描述了印象中的主席。
1、對警衛隊長陳有富愛情的撮合
黃景瑜從《紅海行動》開始就一直保持著鋼鐵直男的銀幕形象,作為主席身邊的人,他更是一根筋,兩次約會孟凡都因工作而耽誤,主席雖然不說,但是心如明鏡,看似他在嚴厲地批評陳有富,其實是在儘自己最大努力幫助他。
「你怎麼眼睛一直盯著我,你快長我身上得了」,正是陳有富的這份責任感讓他對這份愛情有些忽視,主席親自為他寫情詩,教導他要抓緊時機把握愛情,主席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偉人,而是具有強大共情能力的朋友,這種形象的轉化一下子拉近了觀眾與他的距離。
2、與女兒訥訥捕麻雀的經歷
因為繁忙的工作,主席並沒有太多時間照顧親人,陪女兒訥訥捉麻雀的故事具有一石二鳥的作用,一方面他關心子女,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教導女兒「逐步誘導」捕鳥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下,黨也是從迂迴戰轉為正面對抗,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誰笑到最後誰笑的最美。女兒雖小,但是主席卻告誡他不能打鳥,這樣會傷害到他們,表現出主席的宅心仁厚,同時也強化了訥訥與警衛員田二橋的感情線,為後續的故事轉折盡心鋪墊。
對於兒子的愛情和工作,主席也表現出了善解人意的姿態,過去不讓結婚是因為年齡小,而現在「我舉雙手贊成,我還想抱孫子呢」,還調侃兒子「工農兵都占全了」,可以看出,主席也是一個很愛笑的人,只是長期的工作壓力讓他缺少了這份心情。
3、對基層老百姓的關注
這裡以主席看望梅蘭芳為主線,梅先生是京劇表演大師,也是一位堅定不移的愛國人士,在抗戰期間曾多次拒絕為敵人表演,因此主席去看望梅先生不僅僅是對藝術的致敬,而是對愛國情懷的充分肯定,他還能在《霸王別姬》戲劇中有所領悟,其實講的就是革命必勝的客觀規律,霸王再強也需得民心,否則只能成為歷史中匆匆一瞥的悲劇人物。
而看戲之後的路邊吃飯更加親民,對於小吃攤主的詢問就是對民生的切實關注,物價的飛速增長其實和通貨膨脹密切相關,而這又與當時執政黨的大肆斂財,發放貨幣緊密相關,如果長期高居廟堂是難以聽到這些信息的,正是與人民的不斷交流,才能認識到肩上責任的重大。
這裡還有一個典故,主席在攤主詢問姓名時報出了「李德勝」的名字,其實這是主席在延安時就用過的稱呼,當時根據戰爭需要,主席成立了一個司令部,每個人都起一個代號,防止泄密。於是總理起了「革命必定成功」的胡必成,任弼時作為司令叫做史林,陸定一是政委使用了諧音鄭位,而主席則成為「我們必定德勝」的李德勝,不僅詼諧幽默還耐人尋味。
二、黨為什麼會取得革命的勝利
革命是慘痛的,是無數人用鮮血換得革命的勝利,影片在柔情中貫穿著壯烈的氛圍,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告訴我黨不屈的意志,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
1、分清主要矛盾、堅持民主專政
從不起眼的小黨逐漸成為執政黨,歷經了長時間的檢驗和意志的考驗,主席始終堅定不移的強調團結,在抗日戰爭時期,主要矛盾就是一致對外,這時可以求同存異,與執政黨共同抗敵,可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則應以人民疾苦為重,為此,他在影片中多次強調,要避免讓人民遭罪,減少戰爭的可能,所以總理「舌戰群儒」,不停地據理力爭,希望雙方和談能夠取得實質性進展,目的就是和平解放全中國。
另一方面就是堅定不移地推動孫中山先生的民主專政,人民應該成為國家的主人,在孫文先生的墓碑前沉重的三鞠躬代表了對孫先生意志的傳承,而隨後的開國大典上,提到的「用了二十八年把三座大山搬倒,占世界人口1/4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正是對民主政權重要性的認識,這才使黨的基本方針不動搖,並且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成績。
2、從上到下領導帶頭,上行下效
任弼時是主席最親密的戰友,從1927年就任共青團中央總書記,之後的二十多年一直勤勤懇懇,他的工作態度就是「輕傷不下火線」,就像劇中人物說的「怎麼勸都不聽」,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國家建設上,對於這樣的同志,主席時刻挂念,安排他儘快到蘇聯進行治療,可是他仍然無怨無悔地工作。他就是黨領導忠於革命、無私奉獻的鮮活案例。
警衛隊長陳有富作為中層幹部,始終嚴於律己,自己時刻強調組織紀律性,訓斥田二橋放走特務遭到主席攔阻,不能拿主席的情詩讓主席耐心開導,他的雙眼除了放在領導身上,更多的放在特務身上,所以他一次次地耽誤愛情,他將一腔熱血就用於本職工作中,而這樣的幹部不計其數,起到了良好的榜樣帶頭作用。
而警衛員田二橋則是基層人民的代表,他在主席的批准下衣錦還鄉,可是仍然心系革命,願意為祖國的解放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這份純真的感情,讓我們對於這樣一位基層工作者心生敬意,更讓迎風飄揚的紅旗插遍祖國各地,也讓其犧牲更有意義。
3、執政黨政權的土崩瓦解
影片用對立的場景來展現了兩黨的不同,中正雖然退位,但時時刻刻掌控著如提線木偶般的李宗仁,先是把貴重物品進行轉移,打算移師台灣,並且不斷爭取英美兩國的支持,妄圖劃江而治。
一個連孫中山妻子宋慶齡都想剷除的人還有什麼顏面執掌南京政府?中正多疑的性格在與毛人鳳的電話中展現出來「毛人鳳,你果然是人中龍鳳啊」,由此而見他對身邊人的態度,如果不是因為無人可用,很有可能毛人鳳也會成為那枚犧牲的棄子。
另一方面,在大勢已去的時候,執政黨在上海大肆屠殺愛國人士,絲毫沒有憐憫之心,並且做好了魚死網破的準備,準備在開國大典上用轟炸機進行最後的抵抗,但影片仍然對執政者的形象進行了真實的還原,那就是放棄了轟炸,沒有因歷史原因而刻意扭曲。
還有一點其實在《建國大業》中提到,但是影片沒有深入展示,那就是執政黨的腐敗問題,上面提到的物價飛漲正是其瘋狂斂財的明證,歸根到底都是沒有把人民放在心中,失去了人民信任的執政黨只能做最後的垂死掙扎。
影片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配樂和畫面,當展現主席時,畫面都是整潔明亮的,並且充滿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沒有將時局的緊張與焦慮展現出來,這種方式其實是「取巧」觀眾的,完全為觀眾的情緒負責,優美婉轉的音樂郎朗入口,與執政黨焦躁不安的畫面構成形成反差,並且音樂也更加緊湊與不安,這讓觀眾可以明顯感受到兩種不同的氛圍。
在渡江戰役時,雖然戰況慘烈,但配樂讓觀眾沒有絲毫的喪失信心,反而激情澎湃地堅信革命必勝,這就是氛圍營造的力量,黃建新導演的功力可見一般,尤其是任弼時用盡心理演奏的提琴曲,成為感染觀眾情緒的最強音。
同時,對於張治中的刻畫非常到位,他不僅為祖國和平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更是一位胸懷寬廣的愛國將軍,因此當時留守北京算是黨對其一生的充分肯定,是黨的寬容給了他重生的機會,將家人接到北京掃除了他心理上的障礙,之後他也真正為祖國建設做出了諸多貢獻。
《決勝時刻》這樣一部有溫度的作品得益於主創團隊的齊心協力,整個創作時間7個月(劇本4個月,拍攝3個月),編劇何冀平就曾坦言:因為無法採訪到親歷者,所以只能依靠歷史資料,寄希望於人物塑造上。正是因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才讓這樣一部兩個多小時的影片毫無枯燥乏味質感,避免了《建國大業》那般明星走馬觀花地出場,默默無聞地離去,切實地讓一個個歷史人物走入了觀眾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