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諺語裡的地理信息70例(值得收藏)

2019-09-21     顏淵山莊

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諺語蘊涵著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從不同角度加深對詩句、諺語的理解,能激發我們學習地理的興趣,擴展地理知識面。

1.「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毛澤東《送瘟神》)

此詩句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由西向東自轉。適用於赤道地區,由此可計算出赤道地區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和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赤道地區自轉的線速度為:40000千米÷24小時≈1670千米/小時(八萬里即四萬千米)。地球自轉的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逐漸遞減。赤道上1°弧線的長度:40000千米÷360°≈111千米/l°。赤道是地球的一個大圓,因此地球上的大圓每1弧線的長度約為111千米(球的大圓是指通過球心的截面與球面的相交線)。

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由此可證明地球的形狀是一個球體。

3.「日似金丸,月似金盤」(樂鈞《一翦梅》)

該詩句反映了日地月三者距離差異。月球雖然比較小,但由於月球離地球比較近,所以仍「似金盤」。詩中描寫的月相應為滿月,因為「月似金盤」。

4.「月形如白盤,完完上天東。忽然有物來啖之,不知是何蟲。如何至神物,遭此狼狽凶。」(唐,韓愈《月蝕詩效玉川子作》)

此詩句描述了月食的情況。完完,月圓的樣子。農曆十五,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線上,地球在月球和太陽之間,地球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擋著太陽光,產生月食現象。農曆初一,則可能產生日食現象。

5.「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繆氏子《賦新月》)「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戴叔倫《蘭溪棹歌》)

這一組詩句描述的都是上蛾眉月。「上蛾眉月」是指農曆初三、四的月相,此時月球位於太陽以東約45°,當「一道殘陽鋪水中」後,即日落時,月亮出現在西南方低空,日落後2~3小時就落到地平線以下,月亮的亮面為月球正面西部邊緣,形狀為一反「C」字形。將以上各詩描寫的月相判定為上蛾眉月的依據分別是「日暮」、「月近人」;「初三夜」、「月似弓」;「初月如弓未上弦」、「蛾眉小」;「涼月如眉」、「三日」(指農曆三月初三日)。

6.「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這組描述的都是上弦月。上弦月是農曆初七、八的月相,此時月球位於太陽以東約90°,日落時出現於南方天空,升落時間分別是中午和半夜,可見部位為月球正面西半部分,形狀為一大寫的「D」形。將以上兩首詩中的月相判定為上弦月的主要依據分別是:「夜半」而「月落」;「月落正堪眠」(人們「正堪眠」,即睡意正濃,寓意夜已深。深夜而「月落」應是上弦月,此乃用時間點月相)。

7.「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春江月出大提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鶘啼。」(劉禹錫《踏歌行》)「白日淪河西,素月出東嶺」(陶淵明《雜詩•其二》)「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蘇軾《陽關曲中秋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這一組詩描述的都是滿月。滿月為農曆十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東180°,升落時間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見,形狀象個玉盤。第一首詩中的「元夜時」點出了日期為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是滿月發生的日期;「黃昏後」月已升上「柳梢頭」,正是滿月時月亮升起後的情況。第二首詩中「紅霞」說明此時日落,日落時「月出」,顯然月相為滿月。同樣,第三首指明了日落(「白日淪河西」即日落)時月出,正是滿月月出的時間。其他三首詩中的「明月」即滿月。

8.「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飛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孤光照還沒,轉益傷離別。妾若是嫦娥,長圓不教缺。」(陸龜蒙《月成弦》)

這是一組描寫下弦月的詩詞。下弦月是農曆廿二、三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90°,日出時月亮在南方天空,升落時間是半夜月出、中午月落,可見部分為月球正面東半部,形狀像個反「D」字形。第一首詩中「夜靜」(夜深人靜)而「月出」,乃指下弦月月出之時。民間常將月圓比團圓、月缺比離別。第二首詩即寫思婦見缺月而感傷、恨夫妻不能常團圓,想像自己若是嫦娥,將讓月亮長圓不缺即夫妻永不分離。詩中弦月當是下弦月,體現出思婦感傷而徹夜難寐的情景。

9.「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水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貿《南園》)」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馬踏清秋。「(李貿《馬詩》)

這一組詩描寫的是下蛾眉月(殘月)。下蛾眉月是農曆廿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於太陽以西約45°,日出前出現於東南方低空,僅在黎明前2~3小時內可見,形狀像」C「字形。第一首中,由」曉風殘月「知,早晨看到殘月,即下蛾眉月。第二句詩中」曉月「指清晨的月亮,」玉弓「指下弦月後的殘月即月末的娥眉月。」月似鉤「是」一彎殘月「,表明作者壯志未酬,徹夜難眠,於黎明前看到殘月東升,見景生情寫下此詩,這與整首詩的基調是一致的。作者坎坷的經歷,矛盾的心情以及」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的創作精神等都可以作為是殘月的旁證。所以,」月似鉤「暗示作者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在秋天農曆廿六、七的黎明前。」大漠沙如雪「還向我們展示了沙漠景觀。

10.」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岑參《磧中作》)

這一組詩寫出了月相的月變化情況。詩中的」陰晴圓缺「指的是月相變化。在農曆一個月中,月相由新月依次變為上蛾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滿月、下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新月。從初一到十五,月亮的亮面逐漸變大,月球的亮面朝西;十五那天亮面最大,為滿月;從十五到月末,亮面逐漸變小,月球的亮面朝東。第二首詩中的」滿月「指」十五、六的月亮「;」夜夜減清輝「指滿月以後,月相依次變為凸月、弦月、蛾眉月,可見部分越來越瘦小;後兩句是說」思念夫君使妾身如同滿月後的月亮日漸消瘦、形容憔悴「。第三首詩中的」見月「即看到月亮,」兩回圓「即圓過兩次亦即兩次滿月,故第二句是告訴讀者:作者離家已有一、兩個月了。

11.」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升春又來「(杜甫《冬至》)

」冬至陽升「這個純科學結論通過藝術家天才的轉換,巧妙地寫進詩中。這句詩意境美麗、觀點科學,非常難得。由於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了正午太陽高度的周年變化。北半球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線南回歸線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時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最大,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後,太陽直射點北移,太陽直射點以北各地正午時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逐漸變小,正午太陽高度逐漸增大,即」冬至陽升「。

12.」過了冬,長一蔥「

此諺語的意思是:過了冬至日,白晝就長一點點了,即冬至日後,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漸變長。北半球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日後,太陽直射點北移,北半球各地白晝逐漸變長。

13.」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傅玄《歌》)

這句詩直觀地描繪了太陽高度的周日變化規律。影子長短與太陽高度有密切關係。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太陽高度小,影子長;隨著太陽高度的逐漸變大,影子逐漸變小,正午即」日中「時,太陽高度達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長度為一天中的最小值,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區來說,此時太陽在正南方,影子則在正北方,即」日中萬影正「;以後太陽高度逐漸變小,影子逐漸變長,影子偏離了正北方向。

14.」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

此句詩意在說明四季運轉是一種必然趨勢,萬物興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規律,任何人也不能揮鞭命令停止。由於地球公轉,黃赤交角的存在,地軸指向不變,使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引起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產生了四季的更替。

15.」月生林欲曉,雨過夜如秋。「(徐璣《夏日懷友》)

」月生林欲曉「,即月出的時候天要亮了,這是下蛾眉月出的時間。該地此時的降水是受冷鋒影響形成的。冷鋒過境時產生陰雨天氣,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降低,故」雨過夜如秋「。

16.」不知天多高,地多厚「

此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淺薄、自以為是、目中無人。其實,」天多高「可以理解為大氣層的高度,為2000~3000千米;」地多厚「可理解為地球的半徑,平均為6371千米。

17.」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

此句詩具體描繪當時的天氣特徵,而不是氣候特徵。天氣和氣候的主要區別是: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內的大氣具體狀況,包括陰晴、風雨、冷熱、風力等,一般有較大的變化。氣候是對一個地方長期的、有規律性的天氣特徵加以概括總結,得到的大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此句詩具體說明了夜間的風雨等大氣狀況及其變化,因而描述的是天氣特徵。

18.」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陰不散「的多雲天氣,因夜間雲層愈厚,大氣逆輻射愈強,地面就能獲得較多的熱量補償。故夜間降溫較晴天慢得多,地面溫度不易降到0℃以下。這就是秋季多雲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凍的科學道理。而連續的陰天除使霜凍來得晚外,還會導致降水天氣。詩人有聲有色地描寫了」秋陰不散「的兩種結果。

19.」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劉禹錫《秋詞》)

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雲少,大氣逆輻射弱,地面得到大氣補償的能量少,地面溫度下降快,當地面溫度降到0℃以下,就會出現霜,即」山明水凈夜來霜「。

20.」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黃土高坡》)

這首歌唱出了我國東部地區一年中的主要風向。亞洲東部是典型季風氣候分布區。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這就形成了季風。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壓的勢力大大增強,亞歐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吹向亞洲東部,形成東南風。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風,這就是歌詞中所說的一年中的風向,「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

21.「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毛澤東《登廬山》)

此詩句說明夏季來自太平洋的熱帶海洋氣團給我國帶來豐沛的降水。夏天,登上廬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迎面吹來,帶來了豐沛的降水(即「熱風吹雨」)。

22.「清明時節雨紛紛」(杜牧《清明》)「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有約》)「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曾幾《三衢道中》)

我國東部地區降水類型主要為鋒面雨。一般情況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風開始影響我國,來自大洋的暖氣團和北方冷氣團形成的鋒面在南嶺一帶,故這裡降水較多,即「清明時節雨紛紛」。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隨著夏季風增強,鋒面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這時北方的冷空氣勢力雖已減弱,但仍可影響到江淮地區,兩種氣流在這裡交鋒,由於它們勢均力敵,相持不下,形成准靜止鋒而產生連續性降水,雨帶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徘徊在長江中下游一帶,這時正是梅子成熟的時節,故稱為梅雨天氣,即詩中的「黃梅時節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後,隨著夏季風的進一步增強,鋒面雨帶移到華北、東北。

有的年份夏季風特彆強,鋒面雨帶在江淮地區停留的時間很短,很快移到華北、東北,江淮地區基本無梅雨期,成為「空梅」,造成乾旱災害,即「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而華北、東北地區雨季比正常年份來得早,雨季時間也長。這樣,在我國就形成南旱北澇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區形成「澇梅」,產生南澇北旱的格局。

23.「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白居易《杜陵叟》)「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黃者》)

本組詩句說明華北地區春旱嚴重及秋季早來的寒潮帶來的危害。春季和夏初,華北地區氣溫回升快,加之多風,蒸發較強,而南方夏季風前緣雨帶尚未移到本區,降水少,因而這裡春旱相當嚴重,「春雨貴如油」。春旱對華北地區的農業生產十分不利,正如詩中所說的「麥苗不秀多黃死」、「麥死春不雨」。七、八月份,當鋒面雨帶移到華北時(此時為快行冷鋒),華北地區降水較多,即「夏雨滿地流」。有的年份,北方寒潮來得早,對華北地區農業生產危害很大,即「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禾損秋早霜」。由此可說明寒潮對農作物危害最嚴重的季節不是冬季,而是春秋兩季。

24.「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

此句說明隨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一般情況下,在對流層里,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在高空,由於距離地面遠,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少,氣溫低。在海拔高的地區(如青藏高原),由於空氣稀薄,大氣逆輻射弱,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小,氣溫低。

25.「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杜甫《春夜喜雨》)

這句詩描繪的是春雨,反映的是暖鋒天氣。依據是受該天氣系統影響,沒有明顯的降溫過程,而是「潤物細無聲」。暖鋒是指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移動的鋒。暖氣團沿冷氣團徐徐爬升,多產生連續性降水。暖鋒過境後,由於受單一的暖氣團控制,因而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晴朗。「隨風潛入夜」、「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還描述了降水過程

26.「冬季到台北來看雨」(《冬季到台北來看雨》)

這句歌詞,不僅揭示了雨、雪出現的地區差異與季節差異,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處低緯度,是冬季西北季風的迎風坡,形成了地形雨。

27.「請到天涯海角來,這裡四季春常在」(《請到天涯海角來》)「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柳公權《應制聯句》)

以上兩句直觀地說明了海洋對氣候的調節作用。由於海水的熱容量大,因而升溫慢,降溫也慢,氣溫的年變化小,即「四季春常在」。夏季,風從海洋吹來,即「薰風自南來」,由於海洋上空氣溫低,因而海風涼爽,即「殿閣生微涼」。

28.「亭亭柏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日本民歌《北國之春》)

東亞的冬季風比夏季風強;南亞的夏季風比冬季風強,這是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不同點之一。日本的春天到了,夏季風就來了,夏季風是偏南風,這是肯定的,關鍵是作者對夏季風勢力比冬季風弱小的特點把握得非常準確,用「微微」二字刻畫得入木三分。

29.「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雲、貴、川三省夜雨頻率較高,四川盆地尤多,其主要原因是由於盆地內空氣潮濕,天空多雲。白天由於雲層反射太陽輻射,雲下不易增溫,對流不易發展。夜間雲層上部冷卻快,而雲層下部大氣逆輻射強,故溫度較高。雲層上下溫差較大,使大氣產生對流運動,容易形成降水,所以這裡夜雨比較多。

30.」淮海多夏雨「(劉禹錫《五排•晚步揚子游南塘望沙尾》)

此詩表現了淮河流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降水季節類型為夏雨型。從全球範圍來看,還有冬雨型和年雨型。屬夏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等。屬冬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是地中海氣候。屬年雨型的氣候類型主要有: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

31.」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白毛女》)」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雪》)

由」北風那個吹「可知,我國北方冬季主要吹偏北風(西北風)。當強冷空氣南下時,與鋒前的暖氣團相遇,形成冷鋒。除引起大風和強烈的降溫外,還會產生雨雪天氣,即」雪花那個飄「。第二首詩告訴我們北方由於緯度與海拔較高,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冬季風影響早,且降溫幅度大。反映了」胡天「冬季長而嚴寒的氣候特徵。農曆八月即公曆的九月份左右,此時我國南方還是秋高氣爽的季節,而長城以北已」飛雪「,形成」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說明亞洲高壓在九月開始建立,並影響長城以北。詩人比喻它猶如一夜春風,吹開了千萬棵梨樹的花。

32.」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前句說明水汽凝結使雲層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條件,後句說明水面蒸發的水汽在空中冷卻凝結成雲和霧這一原理。

33.」山陽薄霧散,山陰白雪密「(陳毅《過太行山書懷》)」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劉元載《早梅》)

本組詩句反映了坡向和氣溫的關係。我國位於北半球,山地的南坡為陽坡,北坡對陰坡。陽坡的太陽光線與坡面的夾角比平地大,比陰坡更大,故陽坡吸收的太陽輻射能量比陰坡的多,氣溫比陰坡高。由於山地陽坡的氣溫比同一高度的陰坡高,因此,山地同一自然帶的高度,應該是陽坡比陰坡高。一般情況下,雪線也是陽坡比陰坡高。關於雪線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珠穆朗瑪峰等少數山地除外,因為珠峰北坡為雨影區,降雪少,冰川的類型為大陸性冰川,穩定性強,雪線高。珠峰南坡面向印度洋,為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雪量大,冰川的類型為海洋性冰川,滑動性強,雪線低。

34.」山前桃花山後雪「

此句既能表示坡向對氣溫的影響,同時又能說明秦嶺是我國一條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以南為亞熱帶,以北為暖溫帶。因而秦嶺南北兩側的自然景觀截然不同。

35.」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這兩句形象地反映了山地氣候、植被的垂直變化和自然帶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通常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廬山大林寺海拔高度在1100~1200米間,它比」人間(九江市的平地)氣溫要低6℃左右,因此桃花開放的時間要落後二三十天。類似的詩句還有:「山中歲月無甲子,四月才開二月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橫斷山區氣候、植被垂直變化的真實寫照。

36.「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這句話描述了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日較差大的特點。每到夏天,這裡烈日炎炎,白天氣溫上升快,有時高達攝氏四、五十度,當地人說:「沙窩煮雞蛋,石頭好烙餅」。但夜晚氣溫又急劇下降,辛勤的農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爐取暖,圍著火爐,品嘗剛摘下來的西瓜。

37.「孔明借東風」。

赤壁地處長江中游,冬季以偏北風為主,但由於氣旋、反氣旋及鋒面活動的影響,局部地區也會出現其他風向。如果當時赤壁的北部或西部有低氣壓團,東南部有高氣壓團,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就會形成東南風。從哲學上講,這也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共存的道理。整個冬季我國盛行偏北風,這是共性,但各個地區又有其特殊性,在特定的條件下有時會出現東南風。這說明我們要善於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決問題的特殊方法。

38.「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這句話說明了鋒面能帶來降水以及暖鋒和冷鋒過境後的不同天氣。鋒面是冷暖氣團的交介面。因為鋒面兩側的溫度、濕度、氣壓、風等都有明顯的差別,所以鋒面附近常伴有雲、雨、大風等天氣。春季來臨,氣溫開始回升,南方暖氣流活動逐漸加強,這時的鋒面多為暖鋒。暖鋒過境時產生降水,過境後受暖氣團控制,氣溫升高。因此「一場春雨一場暖」。深秋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一帶的冷氣團活動逐漸增強,當它南下時,與前面的暖氣團相遇,形成冷鋒。冷鋒過境時產生降水,過境後受冷氣團控制,氣溫下降,因而「一場秋雨一場寒」。

39.「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時春。」「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這是昆明四季如春氣候特徵的真實寫照。昆明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是7.8℃,比北京初春三月的氣溫高將近3℃;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是19.9℃,與北京晚春五月大體相當。昆明在我國的南部,加上雲貴高原等地形的阻擋,冬季來自蒙古、西伯利亞一帶的偏北風一般不能影響到這裡,這裡主要受來自孟加拉灣一帶的暖氣團的影響,因而冬季還是溫暖如春。夏季,由於昆明在雲貴高原上,海拔比平原地區高,氣溫垂直遞減,故夏季不熱。「

40.」三大火爐「。

長江沿岸的南京、重慶、武漢夏季特別炎熱,號稱我國的」三大火爐「。這三個地方7月份的平均氣溫都在30℃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都在40℃以上。為什麼」三大火爐「夏季氣溫特別高呢?

每年七月中旬以後,鋒面雨帶北移到華北、東北一帶,長江流域的梅雨結束。這時,長江流域完全為副熱帶高壓所控制,氣流下沉增溫,常常出現乾旱,這就是伏旱。伏旱期間,天空晴朗少雲,風力微弱,日照強烈,似火的驕陽把大地曬得滾燙。七八月間白天的最高地面溫度為50℃~55℃。曬得發燙的地面,源源不斷地把熱量傳給大氣,因而氣溫不斷升高。這是」三大火爐「形成的主要原因。其次,這些高溫中心的形成與盆地或谷地的地形有密切關係。」三大火爐「都位於長江河谷中,海拔較低。河谷地形猶如鍋底一般,地面散熱困難。四川和兩湖都是盆地形勢,夏季風自東南吹來,越過東南丘陵和貴州高原到達盆地時,由於下沉增溫產生乾熱風,使」火爐「熱上加熱,特別是重慶,白天溫度最高,暑熱日和酷熱天數也最長。長江下游一帶的南京,因地勢開闊,又臨近海洋,所以,與武漢、重慶相比,酷熱的程度稍低,時間稍短。第三,長江流域水田遍布,河網密布。尤其是武漢地處江漢平原,四周湖泊星羅棋布。伏旱期間,因蒸發旺盛,廣闊的水面使大氣中水汽增多,空氣濕度增大。空氣濕度大的另一個原因是這時受單一的來自海洋的暖氣團控制。但此時盛行下沉氣流,風力微弱,空氣中的水汽不易消散,地面向空中輻射的熱量多被空氣中水汽吸收,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使地面氣溫不易降低。另外,空氣濕度大,人體的汗水不易蒸發,排汗散熱的功能大大降低,又熱又濕的空氣,使人感到悶熱難受。影響人的體感溫度,除溫度和濕度外,風速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特別悶熱的天氣,當清風吹來,人們會感到炎暑頓消。可是,這三個城市在酷熱的日子裡,風力也很微弱,更增加了人的悶熱感覺。

41.」一年有四季,全年備寒裝。「

此民謠生動地反映了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特徵。

42.」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這句詩主要揭示了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的道理。山地的迎風坡抬升了爬升的氣流,氣流在上升的過程中容易變冷凝結而形成地形雨,而在山的背風坡氣流下沉,不斷增溫,不易凝結降水而成為雨影區。這樣,在山的兩側就會形成晴雨不同的鮮明對比。這種」東邊日出西邊雨「的現象在平原地區的對流性降水天氣中雖也能看到,但不如山區多見。這裡還需指出,山區除具有地形雨外,也有雷陣雨等天氣,這就更增加了」東邊日出西邊雨「的頻率。

43.」頭上熱滾滾,腳下冷颼颼,日照胸前暖,風吹背後寒。「

」頭上熱滾滾「、」日照胸前暖「說明青藏高原上的拉薩是我國著名的」日光城「。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的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就多。其次,拉薩的緯度較低(約30。N),太陽高度較大,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光熱集中;同時,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圈的路程較短,由此導致大氣削弱的太陽輻射也較少。此外,拉薩多晴天,且常常是夜裡下雨,白天出太陽。拉薩雖然日照充足,但氣溫卻較低,即」腳下冷颼颼「、」風吹背後寒「。因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弱。

44.」蜀犬吠日「。

此成語可說明四川盆地雲層多,日照少。

45.」火州。

吐魯番盆地是我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有「火州」之稱。吐魯番盆地夏季特別炎熱的原因:一是地勢低洼閉塞,不易散熱。二是乾燥,這裡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地面有戈壁沙漠,夏季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幾乎全部被地面吸收。

46.「走千串萬,比不上淮河兩岸。」「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民謠「走千串萬,比不上淮河兩岸」,說明歷史上的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氣候宜人,農產豐富。後來由於黃河奪淮,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河道,淮河失去自己的入海水道,下游排水不暢,經常決口成災,使淮河流域水旱災害十分嚴重,「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解放後,我國對淮河進行了綜合治理。在上游山區修建水庫,控制洪水。中游利用窪地湖泊,修建許多蓄洪工程。在下游開挖新的入江入海水道,以利洪水下泄。如今淮河的入海水道已經建成,淮河水通過多個途逕入海,「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已成歷史。淮河流域水旱災害嚴重的原因與夏季風的強弱有關。在夏季風弱的年份,鋒面雨帶長時間地停留在江淮地區,江淮地區產生澇災;反之則為旱災。

47.「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洛陽三月飛胡沙」(李白《扶風豪士歌》)

這兩句詩反映了我國氣候的南北差異。同樣是三月(一般情況下,農曆三月時,陽曆為四月),南方百花齊放,而北方因春旱嚴重,造成了沙塵暴天氣(「飛胡沙」)。

48.「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

這一句貴州的諺語,概括了昆明准靜止鋒以東、以北地區的冬季陰雨冷濕的氣候特點,以及崎嶇的高原地形特徵。冬半年,來自蒙古、西伯利亞一帶的冷氣團長途跋涉,南下到雲貴高原的腳下,勢力已大為減弱,又遇到了雲貴高原的阻擋,不能繼續向南前進,與南面的暖氣團相遇,形成昆明准靜止鋒,受該鋒面的影響,貴陽附近「天無三日晴」(顧名思義,貴陽是陽光很貴的意思,即冬半年很少有陽光)。而此時昆明一帶則受單一的暖氣團控制,天氣晴朗(顧名思義,昆明是陽光明媚的意思)。雲貴高原上的岩石多為可溶性的石灰岩,流水侵蝕作用特彆強烈,喀斯特地形發育特別典型,因而「地無三尺平」。

49.「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風吹沙石跑,車輪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

新疆在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以西,屬於非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這裡,因而這裡雨水稀少,沙漠廣布、山麓礫石到處可見。但這裡臨近冬季風的源地,受冬季風影響很大。九月的輪台,狂風在夜間呼嘯著,飛沙走石,風力作用十分強烈。西北地區冬季風風力強勁,寒潮經過的次數也多,可見那裡的氣候條件是相當惡劣的。這裡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風吹沙石跑,車輪比人高,大姑娘一年不洗澡」,是我國西北地區一句諺語,這句諺語主要反映西北地區氣候乾旱、風沙大、風力作用顯著的自然特徵。

50.「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本組詩反映了水循環和水量平衡原理及其應用。海水經蒸發變成水汽,水汽通過季風環流(大氣環流)被輸送到陸地上空,在一定條件下凝結形成降水,成為黃河水的主要補給,即「黃河之水天上來」。根據現代水循環理論,「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說法不夠嚴謹。因為流到海洋中的黃河水經過蒸發變成水汽,又有可能隨大氣環流,被輸送到陸地上空,在適當的條件下,再凝結形成降水,成為黃河的補給水源,即流入海洋的黃河水可再參與海陸間水循環。如果「黃河之水」真的「不復回」的話,那麼黃河早就乾涸了。這裡「奔流到海」的「海」指渤海。從「奔流」二字可看出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因為黃河流經我國地勢的三級階梯,在階梯的交界處,河流的落差很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黃河干支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毛澤東筆下的「高峽」是指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即西陵峽、巫峽、瞿塘峽。「高峽出平湖」的構思如今正在變為現實,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已經全部建成,並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大規模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在緊張的建設當中,並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高峽出平湖」是水循環和水量平衡原理的具體運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說明通過水循環,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51.「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毛澤東《沁園春•雪》)

此詩表明我國北方河流冬季有結冰期。北方冬季氣溫在0℃以下,河流結冰。結冰時,河水很少流動,即「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52.「夏日消融,江河橫溢。」(毛澤東《念奴嬌•崑崙》)

此詩表明,夏季冰雪融水,補給江河,使河流的水位上漲。由此可見,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流量隨氣溫的變化而變化,洪水期在夏季。

5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白居易《潮》)

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對潮汐成因及漲落規律的領悟。當某海區正對月球或背向月球時就漲潮,即「海上明月共潮生」。該海區隨著地球自轉,一天中有一次正對著月球,有一次背對著月球。因此一天中有兩次漲潮,據此計算,一個月有六十次漲潮,即「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

54.「五原春色歸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張敬忠《邊原》)「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孟雲卿《寒食》)

此詩體現了自然帶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五原」即內蒙古自治區的五原縣。長安即陝西省的西安市。五原「河畔冰開」、「垂楊未掛絲」,而此時「長安花落」,這正是南北氣候差異造成的。同樣,二月時,江南已經鮮花滿枝,而其他地方(北方)卻十分寒冷。

5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

以上兩句既體現了生物循環的重要環節,又反映了土壤的本質屬性。落花等有機物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後,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周圍環境中(即「化作春泥」),再被綠色植物吸收,更有利於綠色植物的生長(即「更護花」)。「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萬物土中生」說明土壤能夠生長植物,各種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萬物土中滅」指各種動物植物遺體經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變成無機物,回到自然環境中去,保持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56.「以糧為綱,全面發展。」

這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方針。我國目前農業生產的發展方針是「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以上兩種方針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具體貫徹農業生產發展方針時,片面地強調糧食生產,甚至把「以糧為綱,全面發展」變成了「以糧為綱,全面砍光」。在山區毀林開荒,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山上本來就不深厚的土壤被衝到山下,使青山變成了禿山、荒山。被流水攜帶的泥沙在平原地區的河床上沉積下來,使河床增高,河流的泄洪能力減弱,容易引起洪澇災害。使平原地區洪澇災害增加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山區植被的破壞,森林的涵養水源功能減弱,地表徑流增加。因此毀林開荒的後果是「窮了山區,害了平原」。在平原地區圍湖造田,填塞河塘,想方設法擴大耕地面積,使湖泊對河流徑流的調節作用減弱,容易引起洪澇災害。以上做法違背了水循環和水量平衡原理。在牧區當時也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提出「牧民不吃虧心糧」的口號,大面積地墾殖草原,結果風來沙起,造成土壤嚴重沙化,原來的草原變成了不毛之地��沙漠。

歷史的教訓告誡我們,合理地耕作經營,可使土壤不斷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反之,則會引起土壤退化,如沙化、鹽鹼化和水土流失等,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引起整個生態平衡失調。這樣既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又減慢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生產發展緩慢,導致惡性循環。這就要求我們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建立與當地生態條件相一致的生態系統。

57.「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詩中描寫的岩石是石灰岩,按成因屬沉積岩。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因此以石灰岩為主的地區常發育成喀斯特地貌。

58.「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句話說明陸地環境具有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並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發展變化著的。陸地環境某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狀態的改變。

59.「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這句話可以說明陸地環境具有地域差異性。地域差異在陸地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陸地上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60.「風吹草低見牛羊」「淺草才能沒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風沙茫茫大如天」

此詩描繪了我國西北從東到西的自然景觀,反映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由於從東到西的水分遞減,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帶景觀。

61.「棗發芽,種棉花。」

這是華北民間的諺語,說明植物對氣候有指示作用,同時還能說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

62.「大雨不溢,大旱不涸。」

這是廬山小天池的特點,體現了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補給的關係。大雨後,湖泊水位高於地下水位,湖泊水補給地下水,故「大雨不溢」;大旱時相反,即「大旱不涸」。許多湖泊和河流也都有「大雨不溢,大旱不涸」的特點。

63.「花崗岩腦袋」。

花崗岩比較堅硬,有時說某個人比較笨時,我們常把他的頭腦比喻為「花崗岩腦袋」。此外,花崗岩的外表很美觀,所以花崗岩是優良的建築材料和裝飾材料。

64.「水滴石穿」「穩如泰山」「滄海桑田」「堅如磐石」

「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蝕作用。不少同學認為「水滴石穿」是由風化作用造成的,這種觀點是不對的。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都是指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但二者有明顯的區別:風化作用是相對靜止的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侵蝕作用是流動的物體對岩石的破壞作用。「水滴石穿」中的水在明顯地運動,導致了對岩石的破壞,因而屬侵蝕作用。從地理學的角度看,「穩如泰山」不夠嚴謹,因為地殼運動會引起「滄海桑田」的變化。「堅如磐石」的說法也不夠科學,因為岩石可以被風化、侵蝕,變成碎屑狀物質。

65.「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沙丘壓莊園,流沙埋農田。」

以上表現了沙漠地區風力的搬運作用和風力的沉積作用。在乾旱地區,外力以風力作用為主,風力吹揚沙塵,形成「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的景象。帶有大量沙粒的氣流,如果遇到灌叢或石塊,風沙堆積下來,就形成沙丘。如果沒有植被的滯阻,沙丘在風力作用下則成為流動性沙丘,它會淹沒農田和莊園。

66.「胡風吹沙度隴飛,隴頭林木無北枝。……天寒山路石斷裂,白日不銷帳上雪。」(張籍《塞下曲》)

「胡風吹沙度隴飛」表現北方冬季風強勁,外力以風力作用為主,沙塵暴災害嚴重。「隴頭林木無北枝」表現生物對風向的指示作用(長時間地吹偏北風,使北面樹枝受到損傷,南面樹枝不斷生長,形成旗形樹冠)。「天寒山路石斷裂」說明乾旱地區晝夜溫差大,由溫度變化引起的物理風化作用強烈。

67.「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杜甫《佳人》)

由此詩可看出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

68.「一泊沙來一泊去,一重浪滅一重生。相攪相淘無歇日,會交山海一時平。」(白居易《浪淘沙》)

該詩將河流的侵蝕作用描寫得生動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能表現出流水的沉積作用(「會交山海一時平」)。

69.「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鄭板橋《竹石》)

此詩是植物風化作用的真實寫照。植物的根系生長在岩石縫隙中,使岩石破裂。

70.「里三層,外三層。」

「里三層」,地球內部圈層包括三層,即地殼、地幔、地核,它們分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外三層」,地球的外部圈也包括三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fDcWG0BJleJMoPMJ5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