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R陀螺 元橋
2012年,谷歌在Google I/O 大會上發布了一款在如今看來依然毫不過時的科技產品——Google Glass。如今10年過去了,AR行業經歷了起起伏伏的動盪發展,硬體也經歷了好幾輪的疊代,AR眼鏡仍然處在多方觀望卻未有爆品出現的狀態。
只是隨著蘋果發布Vision Pro,AI、大數據、5G等數字化產業的快速發展,XR作為手機的下一代智能終端的答案已經很明確。在這個大趨勢下,科技巨頭們誰都不想錯過甚至不敢錯過下一場網際網路發展的機遇。
很明顯像蘋果、索尼、Meta、微軟、谷歌等等企業圍獵XR企業,首個打頭陣的就是硬體。在XR海量的市場環境下,各家都是先從硬體著手搶占市場一席之地再說。至於能搶占多少市場,仍是一個變數。
國內市場亦是如此。自2022年以來,各大國內企業都紛紛發布了自己的新品。
今年AR眼鏡發展的更是呈現上行勢頭,二季度整體市場銷量同比去年增長超20%,主要貢獻在國內市場。與此同時,AR行業的融資熱度還在升溫,國內AR企業的融資動作頻頻,阿里更是連續投資了兩家AR硬體公司——致敬未知與奇點臨近。
阿里似乎再次看到了AR賽道的曙光,但AR真的支棱起來了嗎?我們不妨從阿里的布局中窺探一二。
不敢錯過的機會
阿里在AR賽道領域的布局可總結為四個字「不敢錯過」,2013年阿里旗下淘寶在雙十一大戰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那時候淘寶幾乎主打PC端,APP的用戶非常少,2013年微信的月活都已接近4億。
人們已經習慣在手機上完成各種事情的時候,淘寶移動端的布局還沒開始。對於淘寶來說,已經晚了一大步。最後在大勢的驅動下完成轉型,雖然取得了成功,但轉型非常被動,錯過了移動端發展的很多機會。
對於一家大型企業來說,往往慢上幾步,想要守住原先的地位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拋去投入的成本不說,往往也會面臨被淘汰的風險,試錯的成本空間幾乎為零。
如今下一個空間計算時代即將到來,阿里自然不敢再錯過這一次網際網路發展的機會,失去淘寶主動轉型的機遇。進一步說,在抖音商城的大力進攻下,淘寶轉型也是迫在眉睫的事。主動抓住時代發展趨勢,面臨淘汰的風險總會可以被降低一些。
於是2016年在AR剛迎來大範圍關注時,阿里就成立了GnomeMagic LAB「簡稱GM LAB」,靈感源於魔獸世界中擅長發明創造的地精一族。實驗室成立後的第一個項目是「造物神」計劃,目標是聯合商家建立一個3D商品庫,實現虛擬世界的購物體驗。
阿里在AR上的布局:
- 2016年3月,阿里成立GnomeMagic LAB實驗室,意圖打造全球最大3D商品庫;
- 2016年7月,阿里在淘寶造物節上展示基於HTC Vive的Buy+ Demo;
- 2016年11月,淘寶VR購物Buy+計劃正式上線;
- 2017年7月,阿里發布PC版AR BUY+;
- 2017年11月,阿里發布無線版Buy+,消費者通過手機可以體驗;
- 2019年,阿里推出了AR試妝功能;
- 2021年9月,阿里雲遊戲事業部發布了全新品牌「元境」,提供雲遊戲PaaS能力和開發者平台。
從阿里自身的布局中可以看出,其著力點還是在淘寶。近年,3D虛擬購物更是阿里發力的一個點,也是被視為淘寶轉型的重要點。阿里先後推出了AR試妝、AR試眼鏡、AR試鞋等功能。
去年,淘寶正值雙11,阿里還推出了「未來城」虛擬空間,用戶可以使用淘寶人生的形象,360度無死角地瀏覽商品,並在淘寶人生虛擬店進行虛擬體驗,還可以跳轉到淘寶購買頁進行支付。
3D購物,AR預覽
當然不僅是阿里,電商領域幾乎大公司也都有投入元宇宙生態圈,搶占下一個網際網路發展的機遇。只是整個行業還尚處於起步階段,整體體驗與市場都不成熟,大家的成績也都不相上下。阿里布局的動作也僅僅引起了很大關注,並沒有帶來什麼實質性的成績。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阿里市值跌去2.8萬億的情況下,阿里還發布了全新品牌「元境」,通過對雲遊戲技術及體驗的打磨,築成元宇宙發展的底層技術支撐。此外,阿里已申請註冊了「阿里元宇宙」與「淘寶元宇宙」等商標。
除此之外,2022年5月阿里還發布了數字人偶像「鍩亞Noah」,從最早的VR購物到再到數字空間、數字人,阿里的元宇宙版圖早已顯現雛形。
阿里加碼賭注
2015-2017是AR行業的初始階段,AR開始被廣泛關注;2019-2022的較平穩期,行業開始遇冷;2023-至今技術逐步成熟,入局者逐步變多,行業慢慢升溫,阿里每次在AR行業的大動作都可以從這三個時期中進行拆解。
阿里在AR行業的投融資事件:
- 2016年2月,阿里領投Magic Leap7.94億美元C輪融資
- 2016年11月,阿里以1500萬美元投資了以色列AR引擎和解決方案公司Infinity AR
- 2017年1月,阿里以600萬美元參投以色列AR頭顯鏡片製造商Lumus C輪
- 2017年3月,阿里參與領投瑞士AR汽車導航公司Wayray1800萬美元B輪融資
- 2022年3月,阿里領投XREAL 6000萬美元C+輪融資
- 2023年6月,阿里入股微顯示器製造商JBD
- 2023年7月,阿里領投致敬未知60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
- 2023年7月,阿里入股AR硬體企業奇點臨近
從2016到如今,阿里在AR行業的投資與入股幾乎每次都踩在了高點,也就是AR被廣泛關注的時期,如2016-2017年是阿里投資/收購等動作最多的兩年。
但據VR陀螺觀察,2018-2022年阿里在AR領域的投資可以說進入了慢車道,除了2022年領投了Nreal C+輪的融資之外,並沒有多少其他的動作。這幾年也是AR行業開始遇冷,資本市場亦是逐步進入冷靜期,大家對AR行業的關注開始降溫的一個階段。
如今,隨著蘋果入局,AR賽道的關注度再次重回大眾視野,讓AR行業又熱鬧了起來。
阿里則是再次緊隨了這次風向領投了致敬未知5000萬美元的天使輪融資與入股AR硬體企業奇點臨近,並且致敬未知已發布了一款AR新品。還值得一提的是,6月份阿里還領投了微型顯示器製造商JBD。
今年阿里頻頻加碼,貌似已經覺察到了行業的成長。確實自去年以來,國內消費級智能眼鏡正異軍突起。
據IDC的報告指出,往年AR產品主要為高價位的商用型號,2022年AR新品湧入使得AR產品的平均單價大幅下滑。到2022年第四季度,500美元「約合人民幣3450元」以下的AR產品出貨占比已經接近90%。
此外,手機廠商們也躍躍欲試。聯想、OPPO、華為均有推出智能眼鏡的產品。小米在2023年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發布了小米無線AR眼鏡探索版,榮耀觀影眼鏡也在2023年3月6日亮相。
可以看出,阿里這次又跟上了行業的節奏,這樣做的好處就是不會錯過AR行業發展的每一次重要時刻,但也稍微顯得阿里是有些害怕了,同時追著行業的節奏前進也有點顯得阿里不太用心。
不過對於阿里來說,AR/VR這個行業即便有著明確的趨勢,但是還處於試驗期,公司不可能在上面耗費太多的精力。
只要一直穩穩地跟緊節奏,到發力的時候有支撐點就好。由此即便5年過去了,阿里的AR表現依然不溫不火,看不到突出的成績,但總會有它的身影。
AR曙光來了?
今年,在VR設備銷量整體下滑的情況下,AR眼鏡卻呈現了上行的勢頭。
據CINNO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國內AR消費級市場銷量為5.2萬台,同比增長251%,環比增長19%。主要貢獻在國內市場,其中「AR四小龍」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
CINNO Research還預測隨著旅遊業開始恢復,消費者對AR在戶外導航、翻譯等功能以及大屏觀影等娛樂功能方面的需求將會增長,預計第三季度AR設備銷量將繼續保持增長。
沉寂了幾年的AR賽道又再次熱鬧了起來,同時自蘋果發布新品以來,業內對AR行業的發展更為篤定,顯然阿里內部也表現出了對AR行業的強烈信心。但AR真的可以了嗎?還是僅僅只是蘋果發布新品點燃市場後的餘溫。
回看十年前,谷歌首次發布了一款AR眼鏡,推動了大眾對AR的認知。隨後幾年AR行業一路高歌猛進,2016年幾乎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都有入局,由此2016年被稱為AR元年。根據VR陀螺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VR/AR領域投資金額與數量出現小高峰,分別達261.8億元和203起。
但很快由於技術不成熟,AR眼鏡存在功能稀少、性能羸弱、續航拉胯等多問題,讓AR眼鏡看上去顯得很雞肋,由此資本市場也很快就進入了冷靜期,AR行業開始發力B端。據VR陀螺了解,2017年在B端一般需要花費8周以上的項目都會達到百萬級別,一些更大、時間更長的項目可以達到幾百萬、上千萬的級別。
如今,AR行業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清晰,去年幾乎業內開始集中發布消費端的AR產品。但從各大產品的應用場景來看,大多都是集中在觀影上,甚至有的應用場景還只是停留在暢想階段,而有的應用場景雖很新穎,但還都沒有大規模落地,遠未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
可以說AR眼鏡發展的這幾年仍然沒有逃脫谷歌當時所畫下的圈,拍照、導航、電話、搜索內容等。進一步說拍照「視頻、截圖、搜圖等」;聽歌「音樂、Podcast等」和消息通知提醒「簡訊,日程,導航等」,這些真正高頻的現實消費級使用場景目前的移動設備都可以覆蓋,AR眼鏡的場景提升很有限。
除此之外,AR眼鏡在C端想達到真正量化級別的市場,還需要面臨技術上種種掣肘。如光學顯示,目前無論是光波導還是Birdbath方案,都還不能在成本、價格、良率與顯示效果上實現完美平衡,還有就是功耗與散熱的問題。
而強技術的AR眼鏡,要求具備SLAM「空間定位和地圖建構」與6Dof的能力,這些技術都尚未能達到以最低功耗且最輕的重量鑲嵌在AR眼鏡上,所以目前市面上很多AR眼鏡的續航都並未達到理想的狀態。
再加上圍繞AR眼鏡的交互範式、作業系統等問題,行業內並沒有一個明確標準,還有待進一步的構建。更為重要的是,晶片作為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目前市場上大多數AR設備採用的都是通用晶片,在被應用到AR設備中時常會出現體驗延遲,部分功能不支持以及顯示不理想的狀態。
這些問題都給行業留下了很多問號。AR產業若想構建一個成熟的產業鏈,涉及到多方面問題,消費級AR產品距離真正迎來曙光還任重道遠。
結語
去年6月,羅永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整個行業的硬體水準還沒法大規模商業化並成功,如功耗,發熱,重量,續航時間等等,離普通消費者能接受、能消費還差得遠。那些現在就強行發售產品的公司,一定是賣一部虧一部。
而據行業測算,AR眼鏡商業化條件最晚也要3-5年才能成熟。此外,3-5年AR的發展是否能夠做到取代手機、iPad等智能終端設備,實現萬屏歸一還有待觀察。
同時,AR硬體技術成本的下探往往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去驗證,3-5年也僅作為一個理想化的時間,現實情況下往往處處存在變化。
但AR必然是一個有著巨大想像空間的領域,只是AR行業仍需要持續探索和突破,不斷尋找創新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目前來看,整體產業還未出現這種現象,AR還尚遠,3D世界或先來。
自蘋果推出Vision Pro之後,3D內容創作明顯已經在快速被催熟。關於3D市場可參見VR陀螺前段時間發布的文章《蘋果vision pro開啟新時代,計算機從2D到3D,三維內容生態迎萬億藍海》。
還值得一提的是,自MWC 2023大會以來,能看到不少海內外廠商均有計劃發布裸眼3D PAD,並且裸眼3D顯示器的出貨量也在上升。
未來,隨著技術與網絡不斷融合,裸眼3D視頻(遊戲、購物、直播)、3D拍攝、3D創作等會大量興起,或會推動3D網際網路時代率先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