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路就創造路 華為是怎樣穿越寒冬的

2023-01-31     懂懂筆記

原標題:沒有路就創造路 華為是怎樣穿越寒冬的

「回頭看,崎嶇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這是在受到美國一系列制裁後,當時華為官方發布的一條微博,這也標誌著自2020年起,華為終端業務正式進入「過冬」階段。

「除了勝利,我們已經無路可走。」作為華為終端業務的帶頭人,余承東彼時深知面對壓力,沒有退路,這是來自於他的堅定。

「跨越山海,終見曙光。」時隔兩年之後,余承東在宣告Mate 50系列強勢回歸開啟首銷後,一機難求的盛況再現,華為的生死之戰聽到了勝利的號角。

「01 」

穿越黑暗,相信相信的力量

2020年之前,華為手機仍處於快速上升的趨勢當中,並在2020年4月超越蘋果和三星,登頂全球第一。不僅如此,在國內600美元以上價位段的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坐擁44.1%的份額,和蘋果兩分天下,成為唯一可以在高端叫板蘋果的國內品牌。彼時,華為產品、品牌在全球用戶當中的認可度很高,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連續三輪的不公正制裁,最終還是讓原本蒸蒸日上的業務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晶片生產困難,供應鏈受限,大量供應夥伴合作停止;華為高端市場的份額快速被友商蠶食,終端業務收入銳減;兄弟品牌榮耀為了搏一條活路,只能忍痛出走……

手機業務有多重要?2020年之前,終端業務一度占華為總收入的一半, 其中手機是重中之重。正如余承東在央視《遇見大咖》節目中接受採訪時所說:「其它產品沒有哪個可以像手機一樣貢獻高的收入和利潤 。」更重要的是,手機是當下科技創新最集中的產品,把手機做好,意味著技術的領先,是公司競爭實力的表現。

在一系列禁令之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華為手機的凜冬將至,就連公司內部也有很多人認為Mate50系列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但余承東卻非常堅定:「很多人問我這個業務還能不能繼續,我告訴大家無論有多大困難,我們都要業務繼續進行下去。」

在一條絕大多數人都看不到希望的路上,余承東帶領華為終端業務團隊義無反顧往前狂奔。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堅持研發投入,並帶來一個又一個突破性創新,終於在2022年9月實現了Mate50系列的強勢回歸。

不負眾望,華為Mate50系列熱銷火爆。2022年9月21日全渠道發售當天,在線上平台,華為Mate50系列熱銷機型10秒內售罄。當晚,京東平台上的華為Mate 50系列各版本均已售罄。與此同時,在線下渠道,Mate 50 RS保時捷版512GB甚至被加價至21000元,溢價超8000元,這種數碼產品被追捧,甚至產生溢價的能力,也正宣告了華為品牌的強大號召力。

華為的Mate系列高端形象已經在用戶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在華為Mate系列離場的兩年多,高端市場人群被蘋果大量轉化。而當華為Mate 50系列帶著「捅破天」的技術歸來時,用戶終於有了更多的選擇。

根據第三方市場機構Canalys 2022年10月發布報告顯示,第三季度,中國大陸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7000萬台。其中,華為出貨量憑藉Mate系列再次獲得增長。Canalys分析師認為,「對於致力於投入高端的廠商來說,華為依然是他們最大的威脅。」

早年間華為官方曾經發布過一張名為「芭蕾腳」的主題海報,名為「偉大的背後是苦難」,芭蕾舞很優雅優美,可在這個優雅優美背後是無數汗水和痛苦。Mate50系列今天的榮耀,是華為終端業務團隊在逆境中堅持,兩年苦戰換來的。經歷至暗時刻的兩年,一度陷入歷史低谷,但對於高度信奉技術為王的科技創新公司而言,華為相信相信的力量。

黑障里穿行,磨難里淬鍊,終成為時代的英雄。

「 02 」

技術攻堅,選擇最難也最有價值的一條路

Mate50系列為什麼可以成功?憑的是硬核科技實力。正如紀錄片中所說,「通往山頂的路有很多條,我們選擇最難也最有價值的那一條。」

  • 「捅破天」的信號

在南方周末2022十大高燃瞬間事件的盤點中,華為Mate50系列入選,與神舟十四號、問天實驗艙、國產大飛機等一同出場。之所以入選,是因為Mate 50系列作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衛星消息的大眾智慧型手機,首次將複雜的衛星通信終端「裝」進手機,真可謂是「捅破天」的信號。

傳統手機受到地面通信網絡覆蓋的限制,並不具備全時段全天候通信的能力,在搶險救援、無人區等無地面網絡覆蓋的場景下,無法發揮作用。而華為Mate 50系列的北斗衛星消息功能,用衛星通信解決了通信網絡覆蓋盲區的問題。

用終端手機這麼小的設備,跟36,000公里外的衛星去通信,看上去似乎沒有可能,但這支平均年齡不足30歲的研發團隊堅信技術沒有邊界,想像力才是技術的邊界,最終歷時三年的研發,完成了一套全新的通信協議,並跨過31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並歷時18個月進行場外測試,北斗衛星消息功能的可靠性與穩定性得到驗證,被裝進了Mate50系列中。

通信與定位系統對於一個國家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北斗的出現讓中國成為了繼美國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完成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而北斗和華為的合作則預示著我國未來科技發展的無限可能,大眾智能消費終端也將在技術的不斷發展下,獲得更多功能的延伸。

  • 「摔不壞」的玻璃

華為在研究中發現,智慧型手機行業50%以上的售後都與螢幕損壞相關。螢幕可靠性已經成為用戶日常用機和使用普遍遭遇的痛點。

華為2012實驗室作為華為內部最「神秘」的研究機構,研發團隊從鋼筋混凝土的裡面找到靈感,在玻璃中加入堅硬晶體,構築支撐結構。理論雖然清晰明確,但要真正實現玻璃的透光度的同時,還要保障其堅韌耐摔的可靠性,仍有無數道關卡要過。甚至在研發過程中,因為結果不如預期導致產品可能無法上線,研發崑崙玻璃的同事淚灑當場。在一次次方案更迭、跌落測試中,持續近四年時間,最終實現了一片手機面板玻璃中含有數量高達億億個的高強度納米晶體,將整機的抗摔能力提升至10倍的目標。

華為終端BG手機產品線副總裁李小龍這樣描述研發的艱難:「這裡面經歷了各種各樣的挫折,應該說九九八十一難都不為過。」如果說「摔不壞」的玻璃是一個奇蹟,華為的研發人員就用四年時間和無數次失敗成就了一個奇蹟。

正如余承東所說:「我們為啥叫崑崙玻璃?崑崙精神,敢於攀登,不畏艱險,這始終是我們團隊的精神,拼搏的精神,不屈的精神,也是我們華為公司的精神,致敬極致中的敢為!」 崑崙玻璃的研發成功,背後正是崑崙精神所代表的不畏艱險、勇於攀登。

  • 「可以動」的光圈

2011年年底,華為開始轉向手機業務,華為終端營運長何剛開始主導華為影像項目。

在何剛看來,華為影像的成功需要軟體、硬體、算法的整體解決方案。在他的帶領下,華為與徠卡開啟長達6年的合作,成功將色彩與影調的表現力引入到移動影像領域;在移動影像演進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挑戰被攻克。

在持續不斷深耕影像的過程中,華為積累了自身對移動影像的了解和經驗,並在2022年發布了獨立的移動影像品牌——XMAGE,開始在移動影像領域構建自己的技術體系,而Mate 50 系列成為了首批搭載XMAGE影像的旗艦機型 。

華為Mate50系列主攝借鑑了傳統相機上鏡頭光圈可調節的設計,業界首發十檔可變光圈鏡頭,「可以動」的光圈的難度在於需要在0.4毫米厚度的空間裡搭載6個葉片,這對製造工藝是極大的挑戰,設計團隊前後經歷了20多版葉片設計改動,四版結構修改,最終才實現了光圈動態的無極可變。而可變光圈的實現,帶來的收益是,消費者可以通過調節6個光圈葉片的開合,實現進光量的控制,隨心調整景深範圍和虛化程度。

從「捅破天」的信號到「摔不壞」的玻璃,再到「可以動」的光圈,這些都是體現了華為對技術的堅持與執著。科技公司,只有將技術視為立業的根本,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

「 03 」

十年攀登,積跬步至千里

今天華為所有的優勢,都是堅持攀登積累的優勢。有勇氣和決心選擇最難的路,有耐心積跬步,是因為最初就明確了目標和方向。

從開始做Mate,華為就堅定信心,要打造高端品牌,做最偉大的產品、最好的產品。這是余承東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吐露的心聲。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偉大的產品不是一日煉成的,每一代Mate都努力突破,創下當時的「不可能」。

2012&2013年第一代Mate發布,當時智慧型手機剛剛興起,大屏、長續航是用戶的期待。Mate1採用了6.1英寸螢幕,同時做到4000多毫安時的電池,在當時堪稱大屏+長續航的典範。

堅持創新,堅持每代產品給用戶帶來驚喜。到2014年Mate7發布時,華為已經獲得高端用戶的認可,當時市場上一機難求,標誌著華為手機商業的成功,也開啟了華為手機的高端輝煌。

2015年的Mate8,在長續航和高性能帶來再一次突破;2016年的Mate9天生快,一生快;2017年的Mate10開啟移動人工智慧時代;2018年的Mate20發布了全球首款支持無線反向充電技術;2019年的Mate30把專業的超感光相機能力裝到手機;2020年的Mate40發布,多項技術創新再次引領行業……再到華為Mate 50系列跨越山海,終見曙光,宣告旗艦歸來,華為手機一路攀登,追逐技術上的跨越,從跟隨者到破局者,再到領跑者的歷程,充滿勵志。

巍巍崑崙山脈,經過5億年的積累沉澱才成為中華大地的脊樑,這背後是厚重深遠、綿延不絕的崑崙精神。華為Mate系列始終堅持技術創新引領,堅信長期價值主義,十年進化才成就今天的市場地位,這背後是華為人的精神,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的信條。

也正因此,寒冬雖然凜冽,但寒冬過後的春天,迎來的就是春暖花開的時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eb242dfdf75ccba02d77ec4d3cfa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