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STK11突變或 SMARCB1突變的癌症患者,通常被認為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或化療不敏感,難以治療。然而,在本報告中,展示一例去分化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攜帶STK11 缺失(由於啟動子丟失)突變並伴隨SMARCB1 缺陷突變,用帕博利珠單抗和鉑類雙藥新輔助治療方案,部分緩解顯著。病例強調,若只有STK11缺失或SMARCB1缺陷突變可能不能用於篩選PD-(L)1免疫治療檢查點抑制劑或單獨化療的獲益群體。SMARCB1缺陷突變伴隨STK11缺失突變的患者可能受益於免疫治療和化療聯合治療。
背 景
絲氨酸蘇氨酸激酶(STK11,也稱為肝激酶B1,LKB1)被認為是腫瘤抑制基因之一,其編碼絲氨酸/蘇氨酸11,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因此能夠調節細胞對DNA損傷,腫瘤生長和能量代謝的反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STK11變異與免疫治療藥物(包括抗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 1(抗 PD-1)及其配體(抗 PD-L1)藥物)的原發性耐藥性有關,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沒有敏感靶向突變的情況下,標準一線治療中免疫聯合或不聯合化療(在 PD-L1 表達 ≥ 50% 的情況下)。
SMARCB1也是一種位於染色體 22q11.2 的腫瘤抑制基因,在幾乎所有身體正常組織的細胞核中表達 。SMARCB1 被認為是染色質重塑復合物 SWI/SNF 的核心亞基之一,SWI/SNF 是 ATP 依賴性染色質重塑復合物的一個亞家族,其功能是參與染色質重塑、染色質結構的動態修飾、將染色質從緻密狀態變為開放狀態,從而控制基因表達和調節轉錄機制蛋白。SMARCB1 突變常見於鼻竇癌、胃腸道癌和胰腺癌類型中,但在肺癌中很少報道 。根據之前的文獻,患有病理性 SMARCB1 突變的癌症患者無論使用常規治療方案(包括化學療法、放射療法或手術)的預後更差 。
在此,本文報告了一例 STK11 缺失並伴隨SMARCB1 缺陷的去分化肺癌患者的罕見病例,該病例對帕博利珠單抗聯合鉑類雙藥的新輔助治療幾乎完全緩解。隨後,患者接受了根治性左肺上葉切除術,目前仍處於無病症狀態。
病 例
一名 61 歲的中國男性於 2022 年 6 月 6日因胸悶和左胸輕微疼痛入院治療約三個月的時間。患者否認有吸煙或酗酒史,也否認有任何其他病史或家族病史。2022年6月6日胸部CT顯示左肺上葉有一個大的占位性病變(大小為8.8×5.1cm),縱隔封閉,表現為阻塞性肺炎,伴有左上葉靜脈、動脈受累(圖 1A)。胸部CT掃描還顯示縱隔淋巴結多處腫大(圖 1B)。根據腹部CT掃描和腦部MRI檢查結果,未發現其他遠處轉移病變。患者隨後接受了CT引導下經皮穿刺肺活檢術,結果顯示去分化癌最有可能起源於肺(圖 2A) ,影像學檢查結果和免疫組織化學結果呈現為:TTF-1(陰性)、NapsinA(陰性)、P40(陰性)、P63(陰性)、CK5/6(陰性)、CK(AE1/AE3)(陽性) 、Syn(陰性)、CgA(陰性)、CD56(陰性)、INI-1(陰性)、Ki-67 50%(陽性)、 PD-L1(陰性) 。此外,使用組織樣本進行NGS檢測結果顯示:由於啟動子丟失(突變丰度為 30.67%)導致STK11 缺失, 由於p.S67X*10.74%基因突變導致SMARCB1 缺陷,腫瘤突變負荷 (TMB) 為每兆鹼基有6.85 個突變,PD-L1 腫瘤比例評分 (22C3) 小於 1%。據此,患者被診斷為去分化肺癌,左上肺靜脈和動脈受累,縱隔淋巴結轉移。根據AJCC第8版的標準,癌症分期為IIIB(cT4N2M0,技術上不可切除)。經過多學科團隊(MDT,包括內科腫瘤學家、外科腫瘤學家、放射腫瘤學家和放射科醫師)的討論,根據患者給藥期間的反應狀態,採用化療聯合抗 PD-1 藥物作為姑息治療或新輔助治療方案。必要時還應考慮在疾病控制後使用抗PD-1藥物維持治療。確切地說,在沒有敏感靶向突變的晚期 NSCLC 患者中,化療和免疫療法的聯合治療已經被推薦為標準的選擇方案。因此,患者開始服用帕博利珠單抗(第 1 天200 mg,每 21 天一次)卡鉑/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第 1 天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260mg/m2、卡鉑 AUC 5,每 21 天一次)作為初始治療。經過三個周期的治療,再次使用胸部 CT 掃描顯示原發性病變和轉移性縱隔淋巴結明顯改善(圖 1C、D)。再次使用腦部 MRI 和腹部 CT 掃描也未表明其他器官有任何進展性疾病。根據實體瘤反應評估標準(RECIST)1.1 版,療效評估為部分緩解(PR)。通過上述影像學評估進行重新分期,降期為 cT2N2M0 (IIIA)。根據新的評估報告,患者於 2022 年 9 月 6 日接受了根治性左上肺葉切除術。手術的病理結果證實了去分化肺癌的診斷(圖 2B)。 免疫組織化學結果與原始活檢結果相似,並觀察到免疫細胞浸潤的證據。2022 年10 月 4日,患者在手術後 4 周改用帕博利珠單抗維持治療。治療期間觀察到的唯一不良事件是,在聯合方案的第一個周期暴露之後,患者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在本文手稿準備期間,患者繼續接受帕博利珠單抗的單一療法,並仍保持持續的無病狀態。
圖一:胸部 CT 掃描肺部原發性病變的變化(紅色箭頭)。(A, B) , 2022 年6 月 6日。 (C, D),2022 年 8 月 27日。
圖二蘇木精和伊紅染色活檢標本的組織學檢測結果,2022 年 6 月 6日活檢結果(A,×200)和 2022 年 9 月 6日手術病理檢測結果(B,×400)。
討 論
在文中我們展示了一例,攜帶STK11 缺失並伴隨SMARCB1 缺陷突變的去分化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病例,此病例通常被認為是難以治癒的。但患者使用帕博利珠單抗和鉑類雙藥新輔助治療,部分緩解顯著。據了解,本病例是第一個報告攜帶STK11 缺失並伴隨 SMARCB1 缺陷突變的病例。本病例的結果強調,包括STK11丟失或 SMARCB1 缺陷突變在內的生物標誌物可能對PD-1阻斷治療的反應具有預測性。
據報道,約 30% 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存在體細胞 STK11突變(尤其是在吸煙者中) 。此外,STK11 突變通常與KRAS和 KEAP1共突變,這導致了更差的預後 。最近,一項回顧性研究在包括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麻省總醫院、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和 MD 安德森癌症中心在內的美國研究所進行。研究探討STK11/KRAS/KEAP1 突變對免疫治療療效的預測作用。研究結果表明,STK11 和 KEAP1 突變與PFS顯著惡化有關(STK11 風險比 (HR) = 2.04,P < 0.0001;KEAP1 HR = 2.05,P < 0.0001),並影響攜帶KRAS突變的肺腺癌患者免疫治療OS結果(STK11 HR = 2.09,P < 0.0001;KEAP1 HR = 2.24,P < 0.0001) 。此外,另一項回顧性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CLICaP 是一項回顧性研究,評估了來自美國和七個拉丁美洲國家的一組被診斷患有轉移性 NSCLC 的西班牙裔患者,這些患者接受單獨或聯合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ICI) 作為一線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攜帶 STK11 突變(STK11-突變 14.2 個月與 STK11-野生 27.0 個月相比(P = 0.0001))或 KEAP1突變的患者(KEAP1-突變 12.0 個月與KEAP1-野生 24.4 個月相比(P = 0.005)) OS明顯較短。儘管潛在的機制仍未被發現,但根據相關文獻, STK11突變已被提出可用於誘導 T 細胞衰竭和免疫抑制或「冷」腫瘤微環境 。然而,有研究報告稱,即使在高 PD-L1 表達和高 TMB 的患者中,STK11 突變也可能與鉑類雙藥聯合免疫治療的不良結果相關。 但在本案中,STK11突變型表現為STK11基因啟動子缺失,可能導致STK11基因沉默表達,從而導致腫瘤抑制因子功能缺失。突變類型的差異可能是導致不同臨床結果的潛在原因之一。此外,SMARCB1 p.S67X*10.74% 突變的缺失也可能是本病例預後良好的原因之一,其預後與前述最新的一項研究一致。
SMARCB1 缺陷型癌是最近在多個器官中發現的疾病,特別是在鼻竇癌中有報道。SMARCB1 缺陷突變在胸部腫瘤中有很少的報道。直到 2018 年,吉田等人才提報道了首例 SMARCB1 缺陷型胸膜鱗狀細胞癌。在報道中,SMARCB1 缺陷型胸膜癌患者表現出對順鉑加吉西他濱治療的原發性耐藥,因此進展迅速,最終導致診斷後 10 個月的 OS。巧合的是,最近的另一例也報道了中國一名攜帶SMARCB1缺陷的肺癌患者,其特徵是預後不良和化療耐藥,其中OS僅表現為5個月。然而,通過幾個樣本有限的研究表明,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內的免疫療法可能成為治療SMARCB1 缺陷腫瘤的一種有希望的治療策略,尤其是在肉瘤和鼻咽癌中。從機制上講,SMARCB1缺乏有利於對多種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元件(ERV)的抑制,導致雙鏈RNA積聚,激活包括TLR3和MDA5在內的細胞質感受器,激活細胞自主的IFN-α 和 IFN-λ 的反應。此外,各種癌症類型中也觀察到由ERV抑制驅動的抗癌先天免疫反應得到改善 ,並且與抗 PD-(L)1 治療的反應相關。在本病例中,患者通過免疫療法獲得的良好結果也表明抗 PD-(L)1 治療可能對攜帶 SMARCB1 缺陷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有效。與已發表文獻的結果相比較,我們推測 STK11 缺失的新突變(由於啟動子丟失)可能對本案例與先前研究之間的不同結果起作用。STK11 缺失和SMARCB1 缺陷的共突變可能會抵消 SMARCB1 缺陷引起的侵襲性結果,從而導致化療和抗 PD-1 抑制劑的敏感性。即便如此,仍然需要通過基礎實驗進一步研究潛在機制。此外,由於本病例報告的樣本量有限,因此也需要在現實中使用更大的樣本量來識別臨床現象。
儘管大量文獻表明 SKT11 突變的生物學合理性可能導致抗 PD-(L)1 療法的原發性耐藥,但這個問題遠未得到解決。來自試驗 KEYNOTE-042 的一項探索性分析顯示,與鉑類雙藥相比,無論 STK11 和 KEAP1 突變狀態如何,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治療都與 OS 改善相關。與此類似,我們報道了 SKT11 缺失與 SMARCB1 缺陷突變的共突變也可能受益於免疫療法聯合化療。最近,一種 EZH2抑制劑tazemetostat(他澤司他)的增強劑已被FDA批准用於治療 SMARCB1 缺陷的上皮樣肉瘤,這是第一個用於 SWI/SNF 缺陷惡性腫瘤的分子靶向藥物。然而,靶向藥物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有效性尚未確定,需要進一步鑑定。因此,本文所採用的聯合治療方案,可為臨床醫師提供一些治療思路。
在本報告中,我們展示了一例 STK11 缺失伴隨 SMARCB1 缺陷突變的去分化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病例,該病例通常被認為是難以治療的。但通過帕博利珠單抗和鉑類雙藥新輔助治療,部分緩解顯著。病例強調,只有STK11缺失或SMARCB1缺陷突變可能不能用於篩選PD-(L)1免疫治療檢查點抑制劑或單獨化療的獲益群體。此外,對STK11缺失和SMARCB1缺陷突變的認知有助於加強對有效的治療方案的開發,並擴大我們對罕見基因突變的潛在機制和病理意義的理解。
參考文獻:Chen J, Wang J. STK11 loss and SMARCB1 deficiency mutation in a dedifferentiated lung cancer patient present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reatment with pembrolizumab and platinum doublet: A case report. Front Oncol. 2023 Jan 27;13:1088534. doi: 10.3389/fonc.2023.1088534. PMID: 36776287; PMCID: PMC99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