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視角下來華留學生校友管理探究

2024-09-10     中國教育新聞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話語權逐步提升,教育事業的發展更是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廣泛關注。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教育領域,建設教育強國目標的提出,為實現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教育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來華留學生數量持續增加,來華留學生校友的規模日益擴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好夥伴越來越多」,我國各大高校積累了豐富的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作為教育發展的特殊社會資源,來華留學生校友在中外交往中發揮著重要的關係紐帶作用,開發利用好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對於教育對外開放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連理工大學組織國際校友論壇活動

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現狀

海外高校對留學生校友工作的研究早已開始。世界範圍內的一流院校之所以能聲名遠播,正是因為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人才。高質量教育對外開放的建設與人才密不可分,我國高等教育的美譽度與人才高地建設緊密相連。從資源視角來看,來華留學生校友在傳播捐贈籌資文化、促進高校發展、提升招生質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是一塊豐沃且開墾尚不充分的沃土。

然而,目前我國教育對外開放還存在質量不高、效能較低、來華留學在校生和校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此外,國內各大高校對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的開發不僅受制於宏觀上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能力與水平,亦受制於高校作為非營利性組織的價值追求,同時還受限於校友自身的能力和意願,面臨著校友-高校間的雙重困境。

從現有情況來看,目前我國對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開展的重視程度還不高,已有研究與工作實踐大多針對中國校友,有關來華留學生校友的理論研究與政策實踐相對較少,對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差異化的特徵、優勢認識不足,不利於我國高質量教育對外開放目標的實現。對於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的開發工作,國內高校缺乏體系化的措施和路徑。雖然部分高校在校友工作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嘗試,但整體而言高校對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的投入還不夠,需要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索。

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鑒於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對教育對外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部分來華留學生校友的採訪、座談,總結梳理了目前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困難與挑戰。

「輸血式」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難以產生實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內各大高校開展了對校友資源的探索,高校校友工作形式已十分多元化。但在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領域,校友工作的形式基本處於「輸血式」狀態,即高校為來華留學生校友組織各類活動、來華留學生校友受邀參與的狀態,且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這類「輸血式」活動雖確實聯絡了各高校與來華留學生校友間的情誼,但對經費也提出了較高要求。此外,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想要真正發揮實效,就需要校友具有行為上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單純依靠高校「輸血」,難以產生效果。

來華留學生校友的「中國情懷」亟待長久「保鮮」。通過與現有的校友資源進行採訪與座談,發現來華留學生校友群體存在以下特點:中文水平較高的來華留學生對中國的感情往往較為濃厚,聯絡較為通暢;使用英語較多的來華留學生校友的聯絡則相對困難,其友華、助華的情緒也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散。在對使用英語的來華留學生校友進行聯絡時,可以發現該群體中離開中國1-3年的校友還對中國存在著較深的情感,想「隨時回到中國」「回到母校」,覺得「中國很好」,但5-8年及更久的來華留學生校友對中國的情感會隨著時間消散,認為「如果有機會,不忙的話可以回到中國」。這一現象也提醒我們,來華留學生校友的「中國情懷」需要長時間的維繫,使母校-來華留學生校友之間的感情與關聯產生可持續的發展,並進一步使用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為高校建設賦能。

來華留學生校友的內在力量尚待進一步激發。近年來,隨著國內各大高校對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越來越重視,海內外的來華留學生校友會紛紛成立,來華留學生校友的活動機構實現了從「0」到「1」的增長。然而,在我們的走訪調研中,仍有來華留學生校友反映,自己想要為國與國之間的民心相通貢獻力量,卻缺少有效渠道。在國際校友會成立正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我們仍要思考如何正確利用國際校友會的力量,使其能夠真正發揮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的內在效用,進一步賦能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高質量發展。

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的協同機制仍待進一步完善。通過對來華留學生校友進行訪談可以得知,大多來自同一國家或地區的來華留學生在回國後自行組建了溝通及聯誼組織,並且未進入國內高校管理的正式校友會組織群體,長期游離於校友總會之外。因此,無論是自行組建的聯誼組織,還是國內高校建立的校友會,都無法真正成為來華留學生校友與母校之間建立聯繫的紐帶。此外,來華留學生校友還存在身份上的特殊性,現階段大多數高校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由所在學校的國際教育學院或其他外事部門負責,較少由學校校友總會直接管理。國際教育學院或外事部門能夠掌握來華留學生校友的諸多背景信息及其在校表現等詳細情況,校友會擁有完善的工作系統及多方資源網絡,但目前各部門之間並未達成順暢的協作溝通,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始終難以統籌管理,面臨著多頭管理的困境。

全球化視角下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通過對來華留學生校友的走訪、座談不難看出,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還存在尚待完善之處。來華留學生校友作為世界發展的人才支撐,是高校校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應被充分重視與發掘。針對上述挑戰,筆者提出如下改進建議:

把握情感基礎,變「輸血」為「造血」。通過走訪與座談可以看出,大部分來華留學生校友對中國存在較為深厚的情感基礎,對於參加或主動舉辦來華留學生校友相關活動意願比較強。因此,在今後的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中,可以通過鼓勵來華留學生校友中的意見領袖,由其號召來華留學生校友舉辦相關活動,並進一步聯絡感情,樹立起共同體意識。高校在其中的作用由「划槳」變「掌舵」,發揮一定的輔助作用,確保活動順利開展,活動內容優質健康,讓單向的高校「輸血」轉變為來華留學生校友自身「造血」。

推動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分類化、重點化開展。來華留學生校友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該群體長期以來受不同教育背景、工作環境、家庭生活等諸多方面的影響,群體內部成員情況較為複雜。因此,在開展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的過程中,應當採取分類化措施,以校友自身情況為本,真正做到面向校友的聯絡與服務,提升高校在來華留學生校友中的地位。此外,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還應面向重點群體深入展開。無論在制度上還是情感上,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還需要大量新鮮血液參與,重點群體校友則可以成為高校與其他校友間感情聯絡、信息獲取、意見徵詢等多方面的橋樑,可通過出台激勵政策、聘為顧問等形式聯絡重點群體,進一步發揮其「榜樣」作用。

聯動多方力量,推動協同平台建設,激發內在活力。協同平台的缺乏一直是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開展的短板。長期以來,各高校來華留學生校友存在著數量較多、分布較廣、聯絡不均衡等顯著特點。在本次對部分來華留學生校友的訪談中,部分高校的來華留學生校友表示自身在畢業後與母校的聯絡逐年減少,所加入的各校友會舉辦的活動也並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對此,各高校應建立起高校-國際校友會-來華留學生校友之間的協同平台,通過平台協同各方資源,充分激發校友資源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使來華留學生校友在相關活動中獲得自我成就感與參與感,反向增進來華留學生校友與母校、與中國之間的感情。可主動與其他高校、企業、中國各校友會進行聯動,運用多方力量舉辦優質活動,做到中外校友之間的互通有無,激發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的內在活力。

來華留學生校友資源就像一塊尚未開墾的沃土,值得各高校來華留學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在持續推動教育對外開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下,來華留學生校友作為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人才儲備,其研究和實踐今後可考慮以下方向。

以全球視野共建共商共發展。牢固樹立全球視野對於開展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的研究和實踐均具有重要意義。放眼全球,作為校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學生校友工作在世界知名高校發展較為完善,其管理思路與管理方式也存在許多可借鑑之處。因此,未來應以全球化視野為基礎針對性開展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的研究與實踐。

推動我國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機制向更加精細化方向發展。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的短板在於機制缺乏,存在來華留學生校友缺乏「講中國故事」的平台、中外校友之間缺少銜接、校企聯動機制不暢等問題。因此,未來探討與思考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機制如何向精細化方向發展,應成為來華留學工作者研究和實踐的重點方向。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形勢日新月異,我們更應以多種角度,通過多種手段,尋找來華留學生校友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激活來華留學生校友的內生動力,攜手共繪「一帶一路」壯麗畫卷,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作者 衣紅連繫大連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院長)

來源:《神州學人》(2024年第9期)

作者:衣紅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e453167acfd1aadd6d9336082eabf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