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怎麼在年輕人中火起來了?

2023-11-18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大運河怎麼在年輕人中火起來了?

大運河怎麼在年輕人中火起來了?

創作電視劇《運河邊的人們》之前,編劇馬繼紅從杭州一路北上至北京通州,把大運河走了一遍。在採訪了100多人之後,她發現,人們講的最多的是運河的變遷。

「他們告訴我,過去被污染的河水是怎麼變清的,過去髒亂差的環境是怎麼變美的,過去蕭條的運河周邊的街景是怎麼變得繁榮起來的,過去被歲月淹沒的歷史遺蹟是怎麼重新煥發了光彩。」在11月13日舉辦的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以下簡稱「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開幕式·主論壇上,馬繼紅說,「什麼是人民的運河呢?從這些老百姓幸福的笑顏中,我認為這是最好的詮釋。」

京杭大運河(局部)。圖/視覺中國

2019年至今,「京杭對話」活動已成功舉辦三屆。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以「傳承運河文化、賦能美好生活」為主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五方合作機制」共同主辦。

開幕式上,北京、浙江、天津、河北等地分別介紹了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也互相分享著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經驗。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還聚焦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圍繞運河發展變遷、百姓美好生活等多個維度,策劃推出了11項主題活動。如何讓大運河文化浸入當代生活,如何讓大運河流行起來,是題中之義。

事實上,隨著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再到2019年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提出和建設,無論是大運河、運河沿線的城市,還是運河沿線人們的生活,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11月13日,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開幕式·主論壇在北京舉行。參與啟動儀式的嘉賓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左四),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承(右三),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沈蕾(左三),河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政(右二),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左二),杭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海峰(右一),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執行副主席、揚州市副市長劉流(左一)。攝影/本刊記者 韓海丹

各地合作下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縱貫中國東中部地區的大運河,是世界上沿用時間最久、規模最大的一條人工運河。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三條運河組成,最早的河段開鑿於2500年前,全長3200公里,沿途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河南、江蘇、浙江8個省級行政區,溝通了五大水系。

《中國大運河申遺文本》這樣描述大運河的價值:大運河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漕運)安全,以達到穩定政權、維持王朝統一的目的,由國家投資開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它實現了在廣大國土範圍內南北資源和物產的大跨度調配,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促進了不同地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在國家統一、政權穩定、經濟繁榮、文化交流和科技發展等發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世紀以來,大運河藉助世界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以及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提出和建設,重新煥發出生機。

2014年6月,大運河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時明確提出:「通州有不少歷史文化遺產,要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批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強化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頂層設計。

正是在《規劃綱要》出台的背景下,2019年12月,北京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杭州市政府、中國新聞社共同創建「京杭對話系列活動」,推動大運河沿岸城市建設,助推包括金融、文化旅遊在內的多領域、多項產業成果落地。

到了2020年,「京杭對話」從四方參與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升級為五方合作機制,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加入其中。

今年的「京杭對話」持續擴大對話「朋友圈」,除了首次與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合併舉辦,還聯絡天津、河北等地協同參與,讓天津、河北等相關省市展現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的津冀成果。

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莫高義在開幕式上提到,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城,現在北京作為偉大祖國的首都,又是全國文化中心,在運河文化帶建設方面既要充分的學習吸收浙江、天津、河北各地在運河文化建設領域保護的經驗,同時,也要進一步發掘好、挖掘好、保護好、利用好運河文化資源。

隨著「京杭對話」邀請天津、河北首次共同參與,莫高義指出,希望各方把「京杭對話」作為合作共建推動發展的務實平台,發揮政策引領作用,促成更多重點項目落地,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承指出,大運河是歷史之河、時代之河、未來之河、人民之河,並提出浙江將實施「歷史文脈賡續行動」,全面深化與大運河沿線省市的深度合作,「相信以對話活動為契機,運河沿線省市進一步攜手,在文化交流、項目對接、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續深化合作,讓運河文化賦能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中國新聞社在大運河沿線省市擁有諸多分社,開幕式上,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提到,大運河是一條復甦之河,大運河沿線八省市,曾經「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如今也深刻影響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格局。今年以來,運河沿線城市文旅產業強勁復甦,京津冀地區也因為一脈運河水,成為引領復甦的活力引擎。

「大運河文化是流通的文化,對內凝聚共識,向外融匯東西」,陳陸軍說,講好大運河故事,不只是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應有之義,也是講好中國故事,打造文化符號,展現中國形象的重要載體。

從被遺忘到被擦亮

儘管對於大運河的保護和對於運河文化的傳承,如今已成為共識,但大運河作為中華文明的標誌性工程,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埋進了歷史的縫隙。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在《六千里運河二十一座城》一書中提到,如韓愈所說「駢死於槽櫪之間」,大運河在20世紀日益式微,甚至於走向了遺忘。

揚州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姜師立曾任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副主任,參與了大運河申遺全過程,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2006年全國政協組織了一次為期10天的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次年12月,全國政協在鄭州再次啟動隋唐大運河考察活動,考察團在考察中發現,大運河沿線的破壞非常嚴重,不同河段被破壞的情況則有所不同。

在運河不通航的河段,會出現對河道的占用和破壞,文化遺址被挖掘,生態環境也出現嚴重污染,「有的地方的河道幾乎都被破壞,河道邊上建了房子,還有的地方的廢棄河道里都是垃圾,人都進不去」,姜師立說。而在運河通航的河段,雖然運河總體保存得要好一些,但出現了因過度開發帶來的對文化遺產的破壞。

大運河之所以被遺忘和被破壞,一定程度上是歷史發展演變中的無可奈何。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漕運的輝煌時刻,運河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力持續增強,但到了清朝末年,漕運和運河雙雙走向了徹底的沒落。

運河的衰落是多種因素疊加導致的。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院長鄭民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清末,黃河對運河的衝擊不斷加大,同時由於戰亂頻繁,國庫開支龐大,沒有足夠的資金去整頓和維修運河,運河的敗壞因此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隨著津浦鐵路修建、西方輪船的傳入,以及北京地區商品糧市場的逐漸發展,從遙遠的江南地區運糧到北京顯得不再必要,因此清政府減少了這種長距離、大規模的運輸活動,中國傳統漕運逐漸走向了沒落。而清政府對於運河的管理、維護也隨之懈怠,特別是光緒末年,河道總督裁撤,漕運總督裁撤,管河官員裁撤,對運河的管理由國家管理變為了地方管理,運河的國家性和政治性也被削弱。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教授胡夢飛說,伴隨著21世紀初提出中國大運河申遺,申遺過程中以及申遺成功以來,沿運各地普遍加大了對運河遺產保護的重視程度。

具體來看,運河沿線的各個省市都圍繞運河河道水污染治理、水環境整治、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等方面,編制了相應的計劃,推進對運河的全面保護。

2019年5月和7月,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相繼提出並快速推進。鄭民德指出,過去,對於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和設計,也沒有相應的文件和規章制度。但是現在,因為有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有了國家文化公園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的出台,各個地方對於運河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項制度和管理程序也更加完善。

如今,運河沿線的景觀已經與20年前大不一樣。

揚州三灣片區的改變,在運河沿線格外矚目。古運河揚州段是大運河最古老的一段,而位於揚州市區南部古運河畔的三灣片區,是天然的生態濕地和重要的水工遺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被規劃為揚州城市東南工業區,集聚了農藥廠、製藥廠、染化廠、水泥廠等80多家企業,致使古運河水質不斷惡化,空氣品質大幅下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垃圾成堆,污水四溢。

2010年初,揚州市委市政府將規劃建設三灣濕地公園工程確定為改善揚州東南片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民生工程,三灣片區的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由此推進。揚州市廣陵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截至2022年11月,三灣聚焦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累計投入60多億元。

2017年9月,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建成對外開放,從髒亂差地塊成為「城市之腎」。2019年,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被列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規劃》首批核心展示園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大師張錦秋經多方比選後,決定將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選址三灣公園。現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經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要地標工程。

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過去20年,大運河北京通州段同樣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通州區文物管理所工會主席、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員任德永此前曾擔任通州一所小學歷史學科的老師。2000年左右,任德永作為老師帶著來自北京各區的大運河考察團的學生到通州,到了通州北關,隔著很遠,孩子們就聞到運河難聞的味道,一個個拔腿就跑。

北運河位於京杭大運河北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它污染最嚴重的時候。通州區水務局副局長劉振鋒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北運河從清末就不再具備漕運功能,成為了北京的一條排水河,承接了北京90%以上的排水,城市的污水、雨水和洪水都往北運河排放,「那時候水體和醬油一個顏色,味道也不好,蛤蟆進去都得憋三口氣上來」。

2000年前後至今,北運河分階段開展了多次治理行動。2004年5月,北京市水務局成立,北運河管理處由工程治河轉為生態治水,在北京市水務局的統一部署下,昌平段率先在支流入河口建設污水處理廠,同期,北運河上的北關分洪樞紐等三四類病險閘先後進行了提升改造。2013年起,北京市水務局連續實施三個「城鄉水環境治理三年行動」,其中北運河流域是污水治理的「主戰場」。

劉振鋒說,現在,北運河的水質已經從劣V類提升至Ⅳ類,「在上游來水少、沒怎麼下雨、有風的天氣,(水質)有時可以達到III類」。

除了運河水質的提升,運河的通航在通州也是一件大事。2019年10月,京杭大運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正式實現旅遊通航;2021年6月,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航;2022年4月,京杭大運河全線水流貫通;2022年6月,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實現全線通航。

實現運河的通航,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工程。以2021年京杭大運河北京段實現旅遊通航為例,劉振鋒說,這中間做了許多項工作。首先是由水務部門疏挖河道,主槽從90米疏挖到140~180米;其次治理河道,一個是解決防洪的問題,一個是解決船的航務問題,為此要疏挖河道,後挖主槽,堤防加高;再其次,要對兩岸景觀進行提升,包括建設沿線的巡河步道和綠化工程,也做了一些麥田的景觀;另外,還要對甘棠閘、榆林莊閘、武窯橋等節點進行改造;最後,還建設了儒林碼頭、和合驛碼頭兩座臨時碼頭。

「河道有水,才能叫運河」,坐在運河遊船上,任德永瞬時感受到了和古人的連接,想到明清時期,人們是如何乘船一路北上,一回首,望見了通州的燃燈塔——如同清代詩人王維珍所寫,「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枝塔影認通州」。

大運河,融入生活

美物、美景、美食……「京杭對話」活動現場,由「五方合作機制」聯合推出、中國新聞周刊出版的《中國大運河生活圖鑑》發布了。這是國內首本以生活方式呈現的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圖鑑,串聯了京杭大運河沿線20座城市8大板塊的128個特色單項,既有天津的泥人張、蘇州的蘇繡,也有北京的三廟一塔、杭州的拱宸邀月,還有嘉興的鮮肉粽子和揚州的蟹粉獅子頭。

《中國大運河生活圖鑑》封面。

貫通南北的運河,從來不只是扮演運輸物資的角色。圍繞著運河,還形成了獨特的運河生活方式和獨特的運河文化,它影響著運河邊生活的人們。

在姜師立看來,大運河是國家的精神紐帶,「我們的國土被自然河流分割成一塊一塊的,這種地理特性,很容易造成地方劃河而治、劃江而治。正是因為運河的開鑿,聯繫了不同地區的人民,除了帶來經濟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文化的交流」。

大運河對於沿線城市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體現在許多方面。胡夢飛指出,大運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戲曲、文學、飲食、民風民俗等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飲食文化的交流,是運河文化交流中十分顯性的一部分。姜師立說,很長一段時間裡,南方人的主食是水稻,北方人的主食是小麥。隋唐到宋代,因為運河的開通,小麥在南方廣泛種植,北方人食用稻米也越來越普遍。到了元大都時期,大米還經由運河從江南入京,因此大都居民的食物構成中,稻米占有較大比例。

許多地方美食通過大運河的溝通,在全國變得家喻戶曉。鄭民德舉了德州扒雞的例子:康熙年間,一個燒雞的手藝人總會在德州的碼頭叫賣燒雞,賣給運河上南北航行的商人,因為味道好,德州扒雞的知名度通過在運河沿線傳播開來,甚至傳到了京城,最後作為貢品進入了宮中。

在胡夢飛看來,北京是運河沿線遺產保護工作開展得很好的城市之一,「主要是文化挖掘和文旅融合做得好,把運河文化融入到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的日常生活」。

考古調查與文物保護工作,是文化挖掘的基礎。根據北京市文物局提供的數據,2020年以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在大運河沿線七區開展重要點段考古調查,共開展考古勘探項目669項,勘探面積約4754萬平方米,發掘項目311項,發掘面積約32.1萬平方米。此外,北京市文物局持續推進古蹟修繕,共實施祿米倉修繕、萬寧橋「減負」等文物保護工程229項,總投入達12.7億元。

博物館作為人類文明的高度濃縮,也是大運河文化展示與傳播的重要載體。目前,北京大運河沿線七區共有備案博物館169家,今年年底,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對公眾開放,展陳方案設計已基本完成,上展文物約6000件套。

在文化挖掘和文旅項目的融合方面,位於北京通州的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北京現有9家5A級景區,全部位於北京中軸線上及中軸線以西,中軸線以東則沒有5A級景區。近幾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全面加快大運河國家5A級景區的創建。

通州區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推進大運河國家5A級景區創建的過程中,首先是對景區進行了整合,現在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由四個部分聯合組成,包括燃燈塔及周邊古建築區域(三廟一塔景區)、西海子公園、運河公園和大運河森林公園。其次,通州區對三廟一塔區域進行了整體的提升改造,對三廟一塔進行了翻新,還做了一系列的項目和數字化展陳設計,向遊客提供了包括非遺傳習所等在內的文旅項目。

挖掘文化IP對於傳播大運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不久前的第19屆杭州亞運會上,大運河元素隨處可見,其中吉祥物「宸宸」的原型就是杭州拱宸橋。杭州通過挖掘運河IP,將運河美學凝結為和世界交流的符號。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之一的「文化糧倉」北京藝術中心,於10月26日竣工驗收。圖/視覺中國

人們在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圖片展觀看作品。攝影/北京對外文化交流中心 屈伯崴

5月17日,遊客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內參觀。圖/中新

過去,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沒有文化IP,在大運河國家5A級景區創建時,通州區對整個景區的文化基因進行了整體提取,並將文化IP以文創產品、景觀小品的形式呈現在景區里。

為了挖掘能夠代表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的文化IP,通州區在2021年聘請了高校的研究團隊,由教授帶著研究生,既從文獻中挖掘,也來到通州大運河沿線,通過「地毯式」的搜索各種運河元素。幾個月之後,團隊得出了一個包括一千多個圖譜的「靈感庫」,其中的圖譜來自運河邊的古建築、古橋、植物、動物等各個方面,並建立了一個IP體系。

最終,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選擇鎮水獸作為IP形象,圍繞其設計了文創產品。除了鎮水獸,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內的各類標識系統也根據新建的IP體系更新,例如景區內的標識牌大量使用了皇木元素——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常說「紫禁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因為宮殿的皇木皆來自大運河沿線,「皇木」也因此成為一個濃縮了北京與大運河文化連接的符號。

除了各種文化IP,通州也開始出現更多真正能讓遊客「身處其中」的體驗。2023年,大運河北京通州段上的運河遊船夜航就在年輕人中火了一把。

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內的遊船串聯了整個景區,共規劃有8條航線,航線最長為12公里。原本遊船一天僅有4班,只有在重要的節假日和周末才有夜航。今年以來,景區內的遊船增加至每天7班,其中晚上增加了3班夜航。

北京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是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的運營主體,該公司總經理欒笑天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運河遊船日航的受眾主要是老年人和家庭遊客,開設常態化夜航之後,受眾群體顯著年輕了,公司也因此開設了遊船劇場和遊船音樂會場,在遊船上實現音樂、曲藝的演繹,滿足年輕人的需要。2023年至今,整個景區的遊船收入達到1000萬元左右,「是運河遊船開航以來最好的一年」。

而從去年以來受到矚目的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旅遊通航,目前仍處於試運行階段,還未形成成熟的旅遊航線。

欒笑天說,大運河京冀段航線,從通州的碼頭駛到河北香河的碼頭,單程就達到3.5小時,目前景區的船隻只能進行單程航行,遊客要麼需要等待遊船在香河補給,要麼需要在香河換船。此外,船隻的體量還不支持開發更多業態,例如還難以實現餐飲配套和演藝配套,這種情況下,遊客或許會認為3.5小時的航程較為單調。

「大運河京冀段通航沒問題,但旅遊的保障條件還需進一步提升。」欒笑天說,明年將有新船下水,新船將更適應長航線的運營。

城市因運河而興

正如劉士林在《六千里運河二十一座城》一書中所說,大運河與沿岸城市是一體同胞、唇齒相依的。許多城市的命運,與大運河的興衰緊密聯繫在一起。

「歷史上,大運河沿線城市多因運河暢通而繁榮,也因運河斷流而衰落。」胡夢飛說,諸如天津、臨清、濟寧、淮安、揚州等城市,都是在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全線暢通時迅速發展,形成中國東部經濟發達的城市群。

到了現代,即便大運河的傳統功能逐步衰弱,但大運河對於沿線城市仍在持續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在其中尤為典型。「通州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北起點,因河得名、緣水而興,自古就是人文薈萃的水陸都會和商貿重鎮。運河流淌到今天,同步見證了通州由北京市遠郊區向北京城市副中心蝶變升級的過程。」在今年「京杭對話」活動的現場,北京市通州區委書記孟景偉提到,2016年,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建設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戰略部署,幾年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全面聚焦、全力支持下,通州區委區政府堅持「一年一個節點,每年都有新變化」。特別是圍繞打造「文脈之帶、生態之帶、民生之帶、發展之帶」的要求,持續深化拓展「大運河文化+」系列品牌,引領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底,歷時4年建設的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即將投入使用,包括「文化糧倉」北京藝術中心、「運河之舟」大運河博物館和「森林書苑」北京城市圖書館,它們也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標。

除了文化地標,運河兩岸,運河商務區的樓宇也拔地而起。《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運河商務區是承載中心城區商務功能疏解的重要載體,建成以金融創新、網際網路產業、高端服務為重點的綜合功能片區,集中承載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金融功能。

運河商務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運河商務區對於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截至今年10月底,運河商務區共有註冊企業22944家,其中總部企業48家,金融企業295家,高新企業118家,上市企業2家,專精特新企業23家。今年1~10月,運河商務區形成稅收51.97億元,占全區稅收總額20.2%。

在京津冀三地深化合作的背景下,運河發展不斷迎來新的機遇。2023年1月,經京津冀三地通過的《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決定》正式實施,三地將統籌大運河及沿線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特色小鎮等文化資源,構建跨區域文化遺產連片、成線整體保護體系。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當時指出,對於運河通航,三地也將深化北運河通航河段旅遊合作,穩妥推進其他適宜河段旅遊通航。

與此同時,圍繞對於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京津冀三地的協同發展也正得到推動。在京杭對話活動的現場,天津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沈蕾提到,希望以本屆對話活動為契機,更好地融入「五方合作機制」,學習借鑑先進的經驗做法,會同北京市、河北省進一步完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協調機制,「創新合作方式,拓寬合作領域,不斷增強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文化驅動力」。

發於2023.11.20總第111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誌

雜誌標題:大運河如何賦能美好生活?

記者:張馨予[email protected]

編輯:徐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dd025f6a03d37aeb4d74fc6544e64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