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零廢棄社區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 社會科學報

2023-07-20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以零廢棄社區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 社會科學報

2023-07-19 16:24發表於福建

關注

近日,人民網發布《2023創新社會治理典型案例名單》,公布了10個年度案例和20個推薦案例。其中「長春市:創新開展黨建引領『幸福小區』創建活動積極開闢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嶄新路徑」「紹興市柯橋區:融入社會治理共同體、打造執法改革新樣板」等入選年度案例。實踐證明,只有科學系統地推動社區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和高水平治理,才能讓城市、社區成為人民群眾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有力依託。

原文:以零廢棄社區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 | 山東大學 黃 晴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原 珂

圖片 |網絡

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是當今全球諸多城市面臨的重大挑戰。 如何減少城市垃圾排放,探索生活垃圾的有效回收利用方式,是城市生態保護領域的重要議題,也是我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零廢棄城市的理念應運而生,推動了固體廢棄物與生活垃圾治理的社會參與式變革。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於2019年發布了 「智慧減廢城市運動」,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將無廢城市作為國家戰略。在我國,國務院辦公廳於2019年印發 《「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將深圳等11個城市與雄安新區等5個地區納入試點。

零廢棄城市美好願景的實現需要落腳社區,零廢棄社區的建設是實現零廢棄城市建設的基礎與保障。2022年,北京、深圳、青島和成都的4個社區入圍聯合國開發署首批零廢棄社區示範項目,標誌著我國零廢棄社區建設的試點性改革開啟。在示範項目運行過程中,我們需要有效總結與推廣項目試點經驗,謹防試點擱淺與工作機制的碎片化、短期化等一系列問題,以期形成可持續的治理路徑,生成長效與可複製的工作模式。在實踐中,零廢棄社區的可持續治理路徑需要探索情感治理、技術治理、能力治理與意願治理的有效結合。

首先,要增強地方政府的情感治理能力。深圳市政府通過建設蒲公英垃圾分類體驗園來踐行情感治理新路徑。垃圾分類體驗園真正讓居民體會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理念,增強了城市歸屬感與榮譽感。同時,體驗園的建設過程也為市民與政府職能部門的互動提供了契機,增強了政府的公信力與回應力。零廢社區建設中的情感治理實踐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在街道層面,要注重日常生活中與居民的情感關係維繫,為零廢棄社區政策的執行構建支撐性的社會網絡。 二是對於區級政府來說,要增強回應性與透明性,增強零廢社區政策的政府公信力。 三是對於市級政府來說,要探索零廢社區的情感治理策略,在全市形成引導性、沉浸式的城市情感治理氛圍,旨在形成人人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零廢棄市民文化,使得垃圾回收利用成為潛移默化的市民行為準則。

其次,要有效引導市場方的技術治理指向。這意味著政府需要引導資本參與社區治理,規制市場主體在社區治理中的行為,從而使得市場成為零廢社區建設的有力技術支撐。在成都的零廢棄社區建設中,政府對企業的有效參與進行了探索。在中糧四川可口可樂公司、渝江飯店等企業的支持下,資金得以下沉社區,開展了一系列市民垃圾治理科普活動。同時,通過與北京宏遠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與北京賽特現代城分公司等一系列公司合作,將北京零廢社區的建設模式引入成都。在成都零廢社區的建設中,有效的企業參與得益於黨建對於市場主體的引領作用。同時,通過開展企業教育、建設信用名單等「推拉並舉」的方式,增強企業在垃圾治理中的社會責任感。

再次,培育社會組織的能力治理技巧。零廢社區的建設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市民教育與居民動員中的作用。自前門街道草廠七條13號院被選定為北京市東城區首個「零廢棄循環小院」試點以來,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和專業社工便進入社區,通過開展定期性、多樣化的參與性活動,激發居民參與垃圾治理的熱情,提升其回收利用垃圾的能力。專業性社會組織所開展的市民教育應注重對象群體的內在差異性,要在摸清社區居民社會構成的前提下,針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職業與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展開具有清晰指向性的市民教育活動,避免盲目性的跨社區、跨群體的「複製粘貼」。此外,垃圾治理類社會組織也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與專業素養,在日常工作開展中成為兼具市場敏銳性、政策洞悉力與居民親善力的學習型組織。

最後,激勵居民的意願治理動機。居民參與社區治理與垃圾治理是一種基於主觀意願的行為。這種「意願治理」有別於市場方經濟驅動型參與以及社會組織的專業型參與,需要以動機培育為抓手,激勵居民的參與行為。在這方面,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大北曲西社區探索了一系列動員居民的方式。例如,通過黨員帶頭的行為「引領式」激勵方式,以模範效應感染普通居民參與零廢社區治理。社區還採取以開展社區教育為核心的「推動式」激勵方式,使得環境保護、低碳生活內化為居民個人的行為準則。此外,社區探索「撬動式」的居民動員方式,開展學校與街道、社區及駐區單位的合作治理,以兒童參與帶動家庭與社會參與零廢社區建設。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2期第4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關注 | 柔性治理為社區治理提供創新路徑

不斷探索建設幸福智慧社區 | 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