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颯是北京現代新二十年新起點的首款車型,將不僅是北京現代起到銷量擔當,更是承載著產品轉型、品牌向新等歷史使命。然而,就在沐颯上市三天這個檔口,日經新聞報道:「現代汽車將出售兩家在華工廠」,難道北京現代不再堅持了?
6月20日消息,韓國現代汽車宣布出售中國的2家工廠。現代與北汽的合資公司「北京現代」的生產工廠將縮小至2處。由於中國市場銷售低迷,需要推進結構改革。在首爾舉行的投資者關係活動上,現代汽車的執行長(CEO)張在勛表明將出售工廠。
據了解,北京現代自2002年建立以來,曾先後在國內建設了5個生產基地,可以達到165萬輛產能,在合資車企中也是風光無限。在2016年達到巔峰時期,銷量高達113萬輛。不過隨著自主品牌的興起,新能源汽車成為主流賽道,北京現代逐漸式微。2022年銷量只有26萬輛,只有巔峰時的四分之一之數。
北京現代銷量下滑,有自身產品競爭力下降,主打性價比的戰略不再適應中國市場,也有外界因素的困擾。這一現象也反映在了起亞上面,起亞2022年銷量還不到10萬輛,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與全球市場完全是「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伴隨著銷量下滑,北京現代已經開始縮減產能,先後在2021年關閉了北京的1家工廠,賣給了理想去汽車;2022年傳出了重慶市工廠停工。按照目前的態勢來看,將出售的2個工廠,極有可能是重慶和滄州工廠,兩者都曾曝出停工停產的消息。
面對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北京現代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堅持,認為破局之道依然是堅持,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回歸汽車出行的本質。而沐颯正是這種堅持的體現,但是也不得不面對當下的困境。汽車電動化和混動車型,已成為近年汽車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堅守燃油車賽道可能會被市場所淘汰。
記得沐颯上市時有一個報道稱,「既然現代在全球賣得那麼好,何必在中國苦苦掙扎,效仿有些外資品牌退出豈不是更好。」然而,對於現代汽車集團來說,中國汽車市場的意義遠非簡單的銷量數字。現代汽車集團(中國)總裁李赫埈表示:「我們需要把危機當做機會,不灰心,不氣餒,一往無前,讓希望結成果實。」
起亞高管楊洪海曾表示「我兜里都是錢,我兜里都是技術,我又沒有放棄你這個市場,在合適的時間我進來,我收拾你們」。由此可見,無論是北京現代還是起亞,面對中國市場的銷量萎縮,不得不減少生產基地數量,提高產能的利用率,伺機而動。但是游離在市場主流之外,看新能源汽車市場風雲變化,會是現代汽車最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