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六月
這屆冬奧會,
一個叫做羽生結弦的少年刷屏了。
他有著一張像是從漫畫中走出來的面龐,
讓眾人驚嘆。
而顏值只是他的加分項,
他的實力才可謂是傳奇。
在童年時期,羽生結弦就被大眾關注。
他曾19次打破了自己創造的紀錄,
不僅是奧運會男子單人滑的最年輕的冠軍,
還包攬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大賽的金牌。
這次冬奧會上最讓全網關注的,不是他的勝利,而是他的「失敗」。
在2月10號的單人滑自由滑比賽中,他一開場,便使用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阿克塞爾四周跳(4A)動作,
很遺憾,因沒有控制住重心,落地時摔倒,和冠軍失之交臂。
值得一說的是,他早就明知4a很可能無法完成,但仍要去挑戰。
因為,這是他在和自己比。
羽生結弦對自己的評價:
「我不是偶像也不是藝人,
我作為一名運動員的靈魂,
不想讓它有任何的游離和偏移。」
他輸了,
但是他又沒有輸。
他存在的意義,
早已超越了比賽輸贏本身。
挑戰4A失敗,但他戰勝了自己
羽生結弦要挑戰的4A,
究竟有多難?
A是阿克塞爾跳的縮寫,
這是唯一一種順著滑行方向起跳的花滑動作。
因為要向前起跳,
所以比其他同等跳躍周數多出半圈,
也就是說,
4A相當於跳四周半。
4A是在向前起跳,
跳躍時機不好把握,
在0.7秒的滯空時間內完成四周半圈旋轉,
這是達到人類身體的極限。
俄羅斯花滑教父米申也曾斷言:
以人類的身體素質發展情況,
在他有生之年很難有人完成4A。
賽前,
羽生結弦對挑戰難度很清楚,
他說:
「4A從來沒有人成功過,
沒有人知道怎麼才能成功,
有時候我也覺得可能就沒有人能成功。」
賽中,
他摔倒在了地上。
在緊隨其後的跳躍動作中,
再次跌倒,
他失敗了。
但他還是盡力調整狀態,
滑行、旋轉、跳躍。
樂曲落幕後,
羽生雙手舉起又緩緩落下,
長時間地鞠躬。
賽後,他說:
「當然有『還是差一點啊』的心情,
但我想這可能就是我的全部了吧!
如果,
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羽生結弦這個男孩,
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孤勇」這個詞。
明知不可為而為,
成功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的成長之路,就如一部熱血漫畫
有人說羽生結弦是為了滑雪而生的?
這句話,是真的,但也不是真的。
回顧他的成長之路,
就猶如看一部熱血漫畫,
有著勤勉自律,
有家人的支撐,
也有極其寬廣的格局和視野。
4歲時,他跟著姐姐到冰場玩耍,
他感受到了滑雪的樂趣。
即便患有哮喘病,
冰場的低溫和劇烈運動都可能導致病發。
可他選擇藐視困難:
「我從來沒有因為患有哮喘,
就覺得競技如此艱難。
只要自己認為哮喘是一件普通的事情,
然後努力去克服就好啦。」
他的卓越,離不開父母的智慧。
小學的時候,
羽生結弦告訴爸爸:
「自己有點討厭練習滑冰了,不想繼續了。」
爸爸給羽生自己去思考和做出決定的時間,
羽生最後的回答是:
「我要繼續滑冰。」
爸爸接納了孩子的情緒,
也把選擇權交給了孩子。
而羽生結弦也在這次自主思考的過程中,
直視了自己的內心。
而當他懈怠時,
爸爸不會說「再堅持下吧,再多練習一會兒。」
而是會在孩子繼續練習時說:
「嗯,很努力哦!」
這句話肯定了孩子的努力,
也讓孩子知道了父母已經看到自己的努力。
2004年,
不到10歲的羽生結弦,
拿到了日本初級花滑錦標賽青少年組金牌。
當時的世界冠軍是俄羅斯的普魯申科,
還在讀小學的羽生結弦看著電視暗下決心,
將來也要拿奧運金牌。
在此後的幾年間,
他開始嶄露頭角,
成了日本花滑界的重點選手。
他的教練說:
他的確是天才,
他是一個比別人都要努力的天才。
在練習跳躍時,
一般選手每天練20-30次四周跳,
而羽生結弦一天要練60次。
他說:
「進攻才是我最大的武器。
我要時常去打磨自己的武器,
必須要把它打磨得鋒利無比,能夠貫穿任何地方才行。」
2012年,
一場比賽結束的時候
他喘著粗氣,
癱倒在冰面上。
有人以為,他是體力不支,
直到最後,
大家才發現,
他早已經哮喘發作。
2014年「花滑中國杯」的賽前練習時,
羽生與中國選手閆涵不幸相撞。
數分鐘的倒地無法動彈,
可站起來後,
他看了一眼脖子上淌下來的血,
十分淡然。
簡單包紮後,
他不顧眾人反對,
選擇繼續上場,
8次起跳,他摔了5次,
負傷的身體早已經支撐不住,
可他依舊選擇一次次站起來。
直到最後,
用完美的姿態定格整場比賽。
那種頑強震撼了所有人。
一次訓練,
右腳受傷了,
在養傷期間,
羽生結弦根據自己的傷勢情況研究起《解剖學》,
他說:
「右腳是自己的弱點,但是因為受傷,
它化成了我的強大之處。
因為有了弱點,才能找到變強的方向。」
日復一日,
苦行僧般錘鍊自己的技藝。
當然,
他也有著另外一面,
他低調謙遜、待人極度禮貌溫和,
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
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造成毀滅性破壞,
並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
「我至今難以忘記地震發生那一瞬間的恐懼,
隨著建築傾塌,我是否也隨之倒下呢?
在這樣的恐懼中,我一度有過人生苦短的感慨。」
那之後,
羽生結弦所有的重要比賽後的表演曲目,
都與地震相關。
他希望,能給災區的人們做點什麼。
他不開社交帳號,拒絕商業代言。
當其他運動員在接受採訪時,
他會爬行通過。
中國選手在比賽中四周跳,
他會興奮得像個孩子衝進場內與其擁抱慶祝。
一個天真爛漫的男孩,
不停地打怪升級,
成就了一個極其純粹的自我。
王者的對手,永遠只有自己
在2016年,
他在日本知名人物深度紀錄片《情熱大陸》里,
說道了自己的孤獨:
「周圍的環境,
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如果不與外部隔絕就無法做到理想中的表演。
所以我更希望自己是孤獨的。」
對於花滑,
他有著一種極度強烈的使命感。
而從這種使命感之中,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想要獲得卓越的成就,
總有以下幾個特質。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做事不易放棄,
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
北京冬奧會首場比賽,
羽生結弦失利了,他卻開玩笑說:
「不知道為什麼今天被冰討厭了,
看來日行一善不夠,要日行十善才可以啊……」
當傷病纏身,
處於休整期
他有著自己的信仰:
我並不討厭逆境,我堅信越過它看到的景色會更美好。
在冬奧會上,
沒有純粹的靠技術拿分。
即便三連冠夢碎,
可終究是為自己心愿而努力過了。
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更尋求幫助,
也善於自我對話,
善於安撫自己,
他們也更容易成功。
以興趣去驅動自己做事情,
孩子會做得更長久。
羽生結弦在個人自傳《蒼炎》中說,
自己以前被問過,希望成為藝術家還是運動員。
他回答:
「運動員有運動員的厲害之處——』
絕對的力量、高超的跳躍技術…
這樣的運動員技術自然得先掌握,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成為藝術家,
這才是我的目標。」
花樣滑冰是集技術與藝術一身的舞蹈運動。
為了讓自己的表演更完美,
羽生結弦還自學起了編曲,
以此增加表演的藝術性。
因為受傷而不能滑冰的2個月里,
他開始研究過去的比賽錄像,
如饑似渴地學習康復和治療方法,
控制心跳和表演等方面的論文。
孩子學習的最高境界,
就莫過於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當孩子發自內心的熱愛去學習,
所有知識為自己所用,
他會越做越起勁。
有的孩子「抗虐」,
是因為他的對手只是自己。
他有一句語錄,
是叫做:
過去的自己就是為了被超越而存在的。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得。
羽生結弦每次比賽時,
都似乎在跟自己競賽,
不看別人,
只為了把每個動作做好,
超越自己。
也正是這種心態,
讓他的表演兼具技術上和美學上的極致,
分數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衡量標準。
「4A大概就是我們花樣滑冰選手的極限之壁,
我想要創造出超越那個極限的一章。」
有些人,
投入、專注、不懼得失,
會讓你深刻體會到「天命」這個詞,
會覺得他生來就是為了某一件事。
這樣的人,
存在的本身,
就已經是太多人的榜樣。
感謝這位男孩,
感謝他為我們帶來的每一個精彩而動人的時刻。
—— End ——
作者:陳六月,自由撰稿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