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失獎牌!全網卻為他歡呼:27歲的羽生結弦,為什麼在中國這麼火?

2022-02-12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錯失獎牌!全網卻為他歡呼:27歲的羽生結弦,為什麼在中國這麼火?

文 | 陳六月

這屆冬奧會,

一個叫做羽生結弦的少年刷屏了。

他有著一張像是從漫畫中走出來的面龐,

讓眾人驚嘆。

而顏值只是他的加分項,

他的實力才可謂是傳奇。

在童年時期,羽生結弦就被大眾關注。

他曾19次打破了自己創造的紀錄,

不僅是奧運會男子單人滑的最年輕的冠軍,

還包攬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大賽的金牌。

這次冬奧會上最讓全網關注的,不是他的勝利,而是他的「失敗」。

在2月10號的單人滑自由滑比賽中,他一開場,便使用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阿克塞爾四周跳(4A)動作,

很遺憾,因沒有控制住重心,落地時摔倒,和冠軍失之交臂。

值得一說的是,他早就明知4a很可能無法完成,但仍要去挑戰。

因為,這是他在和自己比。

羽生結弦對自己的評價:

「我不是偶像也不是藝人,

我作為一名運動員的靈魂,

不想讓它有任何的游離和偏移。」

他輸了,

但是他又沒有輸。

他存在的意義,

早已超越了比賽輸贏本身。

挑戰4A失敗,但他戰勝了自己

羽生結弦要挑戰的4A,

究竟有多難?

A是阿克塞爾跳的縮寫,

這是唯一一種順著滑行方向起跳的花滑動作。

因為要向前起跳,

所以比其他同等跳躍周數多出半圈,

也就是說,

4A相當於跳四周半。

4A是在向前起跳,

跳躍時機不好把握,

在0.7秒的滯空時間內完成四周半圈旋轉,

這是達到人類身體的極限。

俄羅斯花滑教父米申也曾斷言:

以人類的身體素質發展情況,

在他有生之年很難有人完成4A。

賽前,

羽生結弦對挑戰難度很清楚,

他說:

「4A從來沒有人成功過,

沒有人知道怎麼才能成功,

有時候我也覺得可能就沒有人能成功。」

賽中,

他摔倒在了地上。

在緊隨其後的跳躍動作中,

再次跌倒,

他失敗了。

但他還是盡力調整狀態,

滑行、旋轉、跳躍。

樂曲落幕後,

羽生雙手舉起又緩緩落下,

長時間地鞠躬。

賽後,他說:

「當然有『還是差一點啊』的心情,

但我想這可能就是我的全部了吧!

如果,

讓我用一個詞來形容羽生結弦這個男孩,

那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孤勇」這個詞。

明知不可為而為,

成功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他的成長之路,就如一部熱血漫畫

有人說羽生結弦是為了滑雪而生的?

這句話,是真的,但也不是真的。

回顧他的成長之路,

就猶如看一部熱血漫畫,

有著勤勉自律,

有家人的支撐,

也有極其寬廣的格局和視野。

4歲時,他跟著姐姐到冰場玩耍,

他感受到了滑雪的樂趣。

即便患有哮喘病,

冰場的低溫和劇烈運動都可能導致病發。

可他選擇藐視困難:

「我從來沒有因為患有哮喘,

就覺得競技如此艱難。

只要自己認為哮喘是一件普通的事情,

然後努力去克服就好啦。」

他的卓越,離不開父母的智慧。

小學的時候,

羽生結弦告訴爸爸:

「自己有點討厭練習滑冰了,不想繼續了。」

爸爸給羽生自己去思考和做出決定的時間,

羽生最後的回答是:

「我要繼續滑冰。」

爸爸接納了孩子的情緒,

也把選擇權交給了孩子。

而羽生結弦也在這次自主思考的過程中,

直視了自己的內心。

而當他懈怠時,

爸爸不會說「再堅持下吧,再多練習一會兒。」

而是會在孩子繼續練習時說:

「嗯,很努力哦!」

這句話肯定了孩子的努力,

也讓孩子知道了父母已經看到自己的努力。

2004年,

不到10歲的羽生結弦,

拿到了日本初級花滑錦標賽青少年組金牌。

當時的世界冠軍是俄羅斯的普魯申科,

還在讀小學的羽生結弦看著電視暗下決心,

將來也要拿奧運金牌。

在此後的幾年間,

他開始嶄露頭角,

成了日本花滑界的重點選手。

他的教練說:

他的確是天才,

他是一個比別人都要努力的天才。

在練習跳躍時,

一般選手每天練20-30次四周跳,

而羽生結弦一天要練60次。

他說:

「進攻才是我最大的武器。

我要時常去打磨自己的武器,

必須要把它打磨得鋒利無比,能夠貫穿任何地方才行。」

2012年,

一場比賽結束的時候

他喘著粗氣,

癱倒在冰面上。

有人以為,他是體力不支,

直到最後,

大家才發現,

他早已經哮喘發作。

2014年「花滑中國杯」的賽前練習時,

羽生與中國選手閆涵不幸相撞。

數分鐘的倒地無法動彈,

可站起來後,

他看了一眼脖子上淌下來的血,

十分淡然。

簡單包紮後,

他不顧眾人反對,

選擇繼續上場,

8次起跳,他摔了5次,

負傷的身體早已經支撐不住,

可他依舊選擇一次次站起來。

直到最後,

用完美的姿態定格整場比賽。

那種頑強震撼了所有人。

一次訓練,

右腳受傷了,

在養傷期間,

羽生結弦根據自己的傷勢情況研究起《解剖學》,

他說:

「右腳是自己的弱點,但是因為受傷,

它化成了我的強大之處。

因為有了弱點,才能找到變強的方向。」

日復一日,

苦行僧般錘鍊自己的技藝。

當然,

他也有著另外一面,

他低調謙遜、待人極度禮貌溫和,

有著極強的社會責任感。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

引發的巨大海嘯對日本東北部造成毀滅性破壞,

並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

「我至今難以忘記地震發生那一瞬間的恐懼,

隨著建築傾塌,我是否也隨之倒下呢?

在這樣的恐懼中,我一度有過人生苦短的感慨。」

那之後,

羽生結弦所有的重要比賽後的表演曲目,

都與地震相關。

他希望,能給災區的人們做點什麼。

他不開社交帳號,拒絕商業代言。

當其他運動員在接受採訪時,

他會爬行通過。

中國選手在比賽中四周跳,

他會興奮得像個孩子衝進場內與其擁抱慶祝。

一個天真爛漫的男孩,

不停地打怪升級,

成就了一個極其純粹的自我。

王者的對手,永遠只有自己

在2016年,

他在日本知名人物深度紀錄片《情熱大陸》里,

說道了自己的孤獨:

「周圍的環境,

一定程度上對自己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如果不與外部隔絕就無法做到理想中的表演。

所以我更希望自己是孤獨的。」

對於花滑,

他有著一種極度強烈的使命感。

而從這種使命感之中,

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想要獲得卓越的成就,

總有以下幾個特質。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

做事不易放棄,

更能從過程中享受到樂趣。

北京冬奧會首場比賽,

羽生結弦失利了,他卻開玩笑說:

「不知道為什麼今天被冰討厭了,

看來日行一善不夠,要日行十善才可以啊……」

當傷病纏身,

處於休整期

他有著自己的信仰:

我並不討厭逆境,我堅信越過它看到的景色會更美好。

在冬奧會上,

沒有純粹的靠技術拿分。

即便三連冠夢碎,

可終究是為自己心愿而努力過了。

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更尋求幫助,

也善於自我對話,

善於安撫自己,

他們也更容易成功。

以興趣去驅動自己做事情,

孩子會做得更長久。

羽生結弦在個人自傳《蒼炎》中說,

自己以前被問過,希望成為藝術家還是運動員。

他回答:

「運動員有運動員的厲害之處——』

絕對的力量、高超的跳躍技術…

這樣的運動員技術自然得先掌握,

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成為藝術家,

這才是我的目標。」

花樣滑冰是集技術與藝術一身的舞蹈運動。

為了讓自己的表演更完美,

羽生結弦還自學起了編曲,

以此增加表演的藝術性。

因為受傷而不能滑冰的2個月里,

他開始研究過去的比賽錄像,

如饑似渴地學習康復和治療方法,

控制心跳和表演等方面的論文。

孩子學習的最高境界,

就莫過於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當孩子發自內心的熱愛去學習,

所有知識為自己所用,

他會越做越起勁。

有的孩子「抗虐」,

是因為他的對手只是自己。

他有一句語錄,

是叫做:

過去的自己就是為了被超越而存在的。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得。

羽生結弦每次比賽時,

都似乎在跟自己競賽,

不看別人,

只為了把每個動作做好,

超越自己。

也正是這種心態,

讓他的表演兼具技術上和美學上的極致,

分數已經不再是單一的衡量標準。

「4A大概就是我們花樣滑冰選手的極限之壁,

我想要創造出超越那個極限的一章。」

有些人,

投入、專注、不懼得失,

會讓你深刻體會到「天命」這個詞,

會覺得他生來就是為了某一件事。

這樣的人,

存在的本身,

就已經是太多人的榜樣。

感謝這位男孩,

感謝他為我們帶來的每一個精彩而動人的時刻。

—— End ——

作者:陳六月,自由撰稿人。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bed36492b93650d424bf14919a2fb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