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世界3》:徒有情懷的爆米花大片?

2022-06-15   迷影生活

原標題:《侏羅紀世界3》:徒有情懷的爆米花大片?

從《侏羅紀公園》到《侏羅紀公園3》用了十年,而從《侏羅紀世界》到如今的《侏羅紀世界3》則用了八年。日新月異的電影工業使製作這種頂級商業電影的難度極大降低,但卻無法降低創作一個好劇本的難度。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好萊塢在投資商業電影時,仍然比較看重電影導演和劇本質量,因為彼時的電腦特效技術才剛剛起步,商業電影如果想要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唯有一條路,那就是踏踏實實地給觀眾講好故事。

作為好萊塢試水電腦特效的實驗品,《侏羅紀公園》亦是如此。這部劃時代的科幻題材影片改編自麥可·克萊頓的同名暢銷小說,並且由當時處於巔峰時期的史匹柏執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那個電腦特效並不發達的年代,實景拍攝和電影模型依然在科幻題材電影製作中占據著主要作用。

為了保證《侏羅紀公園》的實際效果,幕後團隊製作了豐富多樣的恐龍模型,並盡最大努力在銀幕上還原出在當時看來最為逼真的霸王龍和迅猛龍形象。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侏羅紀公園》更像是將CG特效、電影模型以及文學作品等諸多東西巧妙融為一體的藝術品,而絕非如今那些完全依賴於特效技術的商業大片。

也正因如此,這部在當時看來特效技術異常精美的電影作品雖然在時隔數十年之後已然不再是行業技術運用的標杆,卻依舊能夠不斷吸引一代又一代影迷。

甚至許多當年看這部影片長大的觀眾依舊能夠清楚地記得這部電影的許多場景和台詞。

影片的爆火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大眾對古生物學的認知與興趣,如今許多恐龍愛好者、從事古生物學研究的專家學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當年這一系列電影的影響。

當然,這一在創作之初即具有科普性質的系列電影作品也對大眾認知造成了不少誤解,比如真實世界中的迅猛龍形象和習性可能完全不同於電影所呈現的那樣;翼龍雖然也生活於恐龍時代,但卻並不屬於恐龍的一種。

如果不算人類角色,我們很容易就能發掘《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的問題所在,首先缺乏像《超人》、《蝙蝠俠》系列電影中那種可持續演繹的主角。

從《侏羅紀公園》到《侏羅紀世界3》,電影的基本設定基本都是將通過現代科技復活的恐龍作為人類的對立面,而恐龍並不會說話,所以為了持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主創團隊開始不斷在續作中引入甚至憑空創造全新的、更古怪、更兇猛的恐龍物種。

但這樣的做法也並不是萬無一失,因為單是外表上的變化並不足以使觀眾對新恐龍角色產生感情。

第一部的大boss霸王龍之所以令許多觀眾至今都印象深刻,並且憑藉超高人氣在之後的續作中頻繁現身,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史匹柏在第一部對這個恐龍角色做了詳盡、全方位的描摹,不僅表現它的兇猛、狡詐甚至與生俱來的殺戮能力,同時還有對它生存本能的探討。

而之後續作中出現的絕大部分恐龍角色則卻失去了這種真實性的刻畫,轉為了一味地去刻畫恐龍在人類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殺戮一面。並且基本被編劇作為了一次性使用的道具。

其次,在主題探討上,第一部開了個好頭,人類該如何使用現代科技?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該如何實現和諧共處?人類是否能夠理所當然將自己作為地球的霸主從而對這顆星球肆意使用?另外片中的女性角色克萊爾更是打破了好萊塢電影中的柔弱女性形象,是新時代下女權主義促進社會觀念轉變的生動表現。

然而,可惜的是,之後的續作由於缺乏第一部的開創精神,因此大都沒能逃離第一部的主題範疇。第二部霸王龍進城的戲份更像是對30年代《金剛》的復刻,表現出自然對文明的反噬。系列第三部則徹底淪為了以恐龍特效為主導的娛樂之作。

而多年之後的《侏羅紀世界》則完全可以說是《侏羅紀公園》的升級復刻版,延續了《侏羅紀公園》當年的主題探討,並以全新的技術為積澱去進一步設想如果人類不加節制地肆意改造自然將會引來怎樣的結局?

從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把《侏羅紀世界2》看作是《侏羅紀公園2》的放大,兩者都將恐龍入侵人類社會作為了重要賣點,要說不同大概是《侏羅紀世界2》在高潮戲份里還融合了哥特古堡與恐怖元素。至於今天的《侏羅紀世界3》,則完美地還原了《侏羅紀公園3》當年上映之後糟糕的口碑。

平心而論,《侏羅紀世界3》真的有那麼爛嗎?我想,作為一部爆米花屬性極高的商業大片,《侏羅紀世界3》無疑是出色的,但是作為一個延續了近三十年時光的系列IP最新作品,《侏羅紀世界3》又只能算得上徒有其表。

首先是在情懷致敬方面,這部作品自預告片放出以來可以說拉高了無數影迷的期待,因為環球影業請回了當年《侏羅紀公園》的另外兩位主角格蘭特博士和塞特勒博士,加上此前一直出現在「世界系列」中的馬爾科姆博士,「公園系列」的鐵三角組合終於聚首。

吳博士這一角色早在《侏羅紀公園》中便已出現,首部作品中意氣風發的他作為侏羅紀公園科研部門的員工充滿了對未知科學領域的探索精神,然而他對科學理想的執著也正是他被人利用的弱點。在《侏羅紀世界3》中,他是否能夠懸崖勒馬,讓我們拭目以待。

當年《侏羅紀公園》的兩大經典恐龍角色也在《侏羅紀世界3》中有登場。第一自然是霸王龍,作為這一系列的明星恐龍,它是必勝的,同時也是對自然秩序的隱喻和象徵。

影片中,馬爾科姆博士在危急關頭高舉火把吸引霸王龍注意的情節,更是讓人秒想到《侏羅紀公園》中格蘭特博士為了掩護其他人逃生,高舉火把的經典一幕。

第二,則是在《侏羅紀公園》有過驚艷亮相,但在此之後再未在系列電影中出現過的脊背龍。這種會噴射毒液進行攻擊的恐龍物種是當年電影幕後團隊基於變色龍等物種特徵獨立創作出來的假想物種。

憑藉充裕的製作資金和先進的技術,本作中的恐龍形象和真實程度相比前兩部作品又有了明顯提升。並且,負責本片特效製作的工業光魔在特效製作上也對《侏羅紀公園》進行了致敬,再次使用了機械恐龍模型與CG特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拍攝。

為了平衡眾多人物角色在影片中的戲份與作用,電影採取了當下最為流行的多線敘事方式,但很顯然影片的導演和編劇並沒有《怪奇物語》主創團隊那樣的能力與勇氣,幾條人物線都無法擺脫枯燥而又僵硬的基調。

而當影片進入高潮階段,也就是眾多人物匯聚到一塊逃離恐龍世界時,前期的弊病並沒有消除反而被進一步放大,即情節空洞缺乏內涵,甚至於人物動機和選擇也讓觀眾不由感到困惑。

雖然恐龍大戰、人獸對決的緊張氛圍以及符合審美的場景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觀眾暫時忘卻電影在劇情上的缺陷,但是這同時也導致了這部商業大片走向結局時,觀眾也會隨之忘卻這部電影的後果。

影片上映至今有很多爭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就是,《侏羅紀世界3》故事「解決蝗蟲災害」的劇情,即拋開前兩部埋下的諸多故事線索,去講與系列主題不符的故事。

撇開其他不說,大部分觀眾選擇走進電影院看《侏羅紀世界3》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影中的恐龍,而不是為了什麼根據遠古基因改造而來的蝗蟲。還有則是霸王龍與素食恐龍鐮刀龍聯手殺死南方巨獸龍的劇情,這種不符合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劇情使得這部電影最初所具有的科普性質完全化為烏有。

在前作中出現的跨物種實驗、複製人之於人類社會,科技進步與倫理道德,恐龍與人類共存的新時代······諸多可以進一步展開探討的情節和主題在這部續作中都嘎然而止,淪為諸如《速度與激情》系列一樣的純娛樂大片,這不能不說是令人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