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歌》無「凡人」、《半熟男女》「普女」不普,都市劇重新定義了普通人

2024-09-28     搜狐娛樂

搜狐娛樂專稿(小玉/文)

都市劇還在濫用普通人的概念。

《半熟男女》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普通女孩」「實在是平凡」這樣的字眼來介紹女主何知南,然而無論是飾演者田曦薇甜美出眾的外表,還是角色一線城市獨生女、父母已給買房的設定,都被認為明顯超出「普女」水準。

無獨有偶,收官不久的《凡人歌》以擬上市公司高管、大廠百萬年薪程式設計師、投資公司總監、北京體制內員工一干人等為主角,也被吐槽與劇名嚴重不符。

長期以來,都市劇定義的普通人似乎總與大眾認知存在偏差,這純粹是創作者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嗎?

或許不盡然。都市劇不走寫實路線也有其現實考量,精英視角、熱搜議題結合爽感敘事是被成功驗證過的爆款公式。只是隨著社會情緒和觀眾認知的變化,粗淺的套公式已無法撬動市場。

以現代人為主角的都市劇面臨著更為嚴苛的審視,也愈加呼喚接地氣和真實的回歸。

偏愛「精英」

回顧近年稱得上爆款的都市劇,主角定位無一不是光鮮亮麗、能力不俗的中產乃至富人階層。

例如聚焦原生家庭之痛的《都挺好》、刻畫「30+」女性生活困境的《三十而已》、關注高考教育和親子關係的《小歡喜》、展現女性獨立自洽愛情觀的《玫瑰的故事》等。

都市劇對精英型主角的偏愛,首先存在創作層面的「便利性」。

編劇沈樂靜表示,「精英階層所面對的職業挑戰和人際關係可以為創作提供豐富素材,例如職場競爭、商業談判、交際舞會等場景都容易產生戲劇衝突點;他們成功的過程會發生挫折、成長和突破等,這些起承轉合也更容易讓觀眾投入情感,因人物的掙扎與抉擇而有所觸動。」

編劇林釋(化名)認為,「都市劇本質上是造夢的娛樂消費品,故事情節不能背離真善美的主流價值觀,結局十有八九是happyending(幸福的收尾)。在這個前提下,都市劇想寫現代人的起落,精英階層無疑是更好的選擇,他們還有下跌空間,也能讓普通觀眾產生必要的距離感。」

其次是市場層面的利益考量。

林釋透露,「許多演員接戲時希望角色定位與他們本身的廣告代言及社交媒體形象保持一致,如果角色太過底層,演員方可能會因代言了奢侈品而拒絕。這也導致劇本策劃或評估階段,我們就會考量主角的光環和討喜度是否影響未來邀請演員,甚至會為此專門修改劇本。」

沈樂靜提到,「平台和片方也相對喜歡精英故事,從市場反饋來看,這類配置的都市劇誕生過不少爆款。而且精英階層的生活場景、消費習慣等也適合品牌植入、廣告引流,可以讓項目產生一定的投資回報率。」

既是受都市劇的這些戲劇性、娛樂性、商業性要求影響,也與部分創作者缺乏經驗和能力不足有關,近年一些作品雖然打著還原普通人生活的旗號,但在人物設定、服化置景等方面並沒有脫離精英視角和爽感敘事,從而難以避免懸浮割裂的問題。

比如《凡人歌》主角不是「凡人」,收入可觀的一家子突然間全部遭遇危機,跌落低谷後又能重新回歸正軌;《半熟男女》設置女主為「普女」,但從外貌到家境,她的條件明明可對標「江浙滬獨女」。

此前,《心想事成》要寫普通北京人的買房奮鬥夢,卻讓主角兩姐妹住著溫馨整潔的四合院;《故鄉,別來無恙》是生活流返鄉劇,但「回老家分配優質男友」的情感線太過夢幻;《平凡之路》男主只是普通二本法學生,卻能跟法學博士、牛津法碩共事。

諸多經不起推敲的情節,在都市劇中所謂普通人的身上不斷上演著,真正作為普通人的觀眾卻找不到實感,顯得很是荒謬與諷刺。

以話題為原點

無論是以精英為主角,還是寫普通人卻失真,很多都市劇依舊能讓大眾看到一些現實支點並產生共鳴,這離不開其「議程設置」的創作思路。

典型如《凡人歌》,它塑造了三組頗具代表性的夫妻/情侶,分別是中年失業的私企高管和重回職場的家庭主婦,「卷生卷死」的大廠程式設計師和隨遇而安的二本畢業生,不通人情世故的事業編員工和不滿現狀的投資公司總監。

每組搭配都暗含很多熱議話題,是普遍而具體的現實矛盾。

例如女性在家庭主婦和專注事業之間的抉擇,前者重回職場面臨重重困境,後者也抵不過閒言碎語的偏見;經濟下行導致的大量裁員,不管是私企高管還是大廠程式設計師都感到危機重重;

一線城市事業編工作穩定,但不足以實現買房買車夢;打工人家庭經不起打擊,可能因失業而無法償還車貸房貸,也可能因長輩重病耗盡存款而迅速返貧等。

這些困擾當代人的話題一方面形成強戲劇張力的看點,另一方面也能讓對應受眾聯想到自己,激發觀看和探討的慾望。

相比很多「偶像劇化」的都市劇,《半熟男女》對都市男女的情感測寫也更顯現實。該劇原著是豆瓣閱讀小說《這裡沒有善男信女》,作者柳翠虎以犀利諷刺的筆觸講述了一群精緻利己的「渣男渣女」在職場內外談戀愛的故事。

劇版明顯對部分主角的人設進行了不少「往回收」的偉光正改編,雖然效果沒有原著那麼酣暢淋漓的炸裂,但涉及的情感議題也算敢拍。

比如女主在親密關係中的搖擺和缺愛,她與富二代男友長期異地戀感受不到愛意,於是無縫銜接處心積慮的「鳳凰男」,被拋棄後又立馬去跟前男友復合等。

將主角定義為普通人的都市劇一方面存在不可迴避的懸浮弊病,另一方面又確實找到了觸動人心的議題。有的觀眾對「超現實」人設和戲劇化發展如鯁在喉,有的觀眾又可以忽視這些不切實際的缺陷,因此才導致它們的口碑呈現兩極分化的形勢。

事實上,「熱搜議題」是現今都市劇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很多作品的呈現都比較表面,只試圖用一鍋「話題大雜燴」來讓所有觀眾買單,而沒有觸及話題涉及的現實背景和深層次因素,反響自然也不理想。

林釋之前參與創作某部都市劇時,只因「職場背奶媽媽」的話題很受關注,就被發行部同事提議專門加入這樣一個角色。

她告訴搜狐娛樂,「劇本策劃在抓選題時會參照社會流行話題,比如女性話題在推薦會上的通過率肯定更高一些。選題涉及足夠多的社會熱點,在初期就會給項目帶來加分。劇本相當於一個商品,貼上熱賣的標籤越多,對日後的評級評估、演員邀請等都會更有利。」

可以說,不少都市劇的開發都是「倒置」的狀態。

「有的項目首先會討論今年流行的網絡話題,然後為了這個話題尋找相應的IP選題或者原創劇本,相當於是為了碟醋才包的餃子。」

現在劇集宣發很是依賴短視頻的切片傳播,「每一部劇的宣傳看起來都有無數的熱點話題,但串聯起來未必稱得上是一部邏輯嚴謹的好劇,也未必能夠吸引充足的觀眾。」

很多創作者對此也很無奈,「如果不這樣包裝自己,可能連賽道都擠不進去。」

呼喚「普通人」

最近文娛圈關於精英視角的討論格外熱烈,除了《凡人歌》無「凡人」,「二本戀綜」事件、唐嫣唱歌爭議也引發了有關輿情。

戀綜《心動的信號7》中,圍桌談話環節聊到最喜歡的城市,兩位「海歸」男嘉賓拿捏姿態,明明南安普頓和曼徹斯特的中文就要脫口而出,卻硬是重新將這兩個城市以英文形式念出,因而被吐槽「死裝」,並引發「為什麼沒有二本戀綜」的討論。

唐嫣在央視中秋晚會上的獻唱也意外引來爭議,歌曲《若月亮沒來》寫的是大城市打工人的疲憊和躊躇,而她穿著華麗禮服,笑容和語調甜美,被認為跟歌詞意境不搭。有網友吐槽,她不適合這首歌,唱得好像在「陰陽打工人」。

從這些輿情中不難看出,影視劇中的精英視角創作正在面臨更為嚴苛的審視,觀眾期待著更多真實的普通人成為聚光燈下的主角。

過往影視作品中精英人設數不勝數,難免產生審美疲勞,越來越多觀眾也感知到普通人在螢屏中失語甚至被醜化的處境,情況亟需改善。

但這絕不意味著大家在對「精英」進行無差別攻擊,很多人並不排斥優秀,只是反感傲慢。

如沈樂靜所言,「觀眾可以看到你是否誠心在創作,任何題材都需要站在平等的角度,甚至低於大眾的角度去思考,自下而上可以看到很多東西,但高高在上無法看到微觀世界。」

而觀眾的種種情緒其實也傳導到了創作端,「跟平台、影視公司聊項目時一直在聊這些話題,也希望將之落實到具體項目中。過去精英視角的都市劇是很多,但現在已經有所縮減了,接下來應當也會延續這種趨勢。」

曾經精英視角、熱搜議題結合爽感敘事的創作公式助力諸多項目取得破圈反響,但這套公式的效用在不斷減弱,都市劇創作需要尋找新的出路。

押注以普通人為主角的故事確有潛力,只是未必能解都市劇「爆款難續」之困。

林釋表示,「以前大家找樂子的方式比較統一,很多劇可以受到全民熱議。但隨著短視頻的發展,文娛消費者似乎越來越圈層化和封閉化了。」

在她看來,「都市劇也不要給自己太多內耗」。如今不管是開發「二本」之類普通人的故事,還是繼續打造令人嚮往的精英世界,做到接地氣和真實應當可以獲得口碑褒獎,但也不一定能夠實現數據破圈了,這是行業環境使然的創作難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7a45e9507dd2960a15515653faa2a25d.html